太极拳锻炼法


四、太极拳呼吸是动作与呼吸的统一|太极拳锻炼法





呼吸对武术锻炼至关重要,所谓气壮则体健,气舒则百病除0太极拳之所 以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拳种的武术,就在于它以中国古老的太极、阴阳学说为 理论基础,顺乎人体的自然规律,内外兼修,强调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的辩证 关系。在技巧上要求不丢不顶,粘粘连随,以柔克刚。内在则注重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每一呼吸都配合着式的变化,上至百会,下到脚心。,手 之出入、足之进退,身之左顾、右盼、起落、开合,运动来往都在一吸一呼之间。 所有的动作都是意、气、力的高度统一。刘殿琛在《形意拳术抉微-练气说》 之篇首云:“武技一道,有形者为架势,无形者为气力。架势者,所以运用气力 也!无气力、则架势为无用,故气力为架势之本。然欲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 故气又为力之本”。



在李亦畲的《五字诀》中有“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蓄力时为合,收 缩、吸气,提高胸压,发力时为开展,呼气、释放胸压,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物理 过程。如果在大负荷的用力发力时,逆道而行,收缩时吸气发力,伸展时呼气、 蓄力,这样不仅因内脏没有得到应有的动力、蓄不了劲更发不出力,而且肺脏 和其他内脏可能会出现受内伤的危险,这是胸压加大后无法释放引起的必然 结果。所以,蓄力时合、吸气,用力时开、呼气,合乎运动生理的基本规律。



在太极拳术中,开合即阴阳,它与呼吸对应的关系,还可以演化出许多内 涵和外延不同类型的名称:如许禹生祖师所言:“中国旧日学说,诸凡事物皆 以阴阳喻之,故阴阳无定位。太极拳之为阴阳也然。如拳势之动着为阳,静者



-45 - 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敛为阴;粘劲为 阳,走劲为阴;手足关节之伸为阳,曲为阴;分为阳,合为阴;身躯之仰为阳,俯 为阴;升为阳,降为阴。"



比如,在“如封似闭”一式的双推手时,双手变掌,由什字搭手时两手向后 撤、吸气、蓄力,左脚向前迈半步,同时,双手内合向前推、身体向前微倾,身体 重心逐渐移向左足,双手向前推时配合呼气、发力。蓄力时吸气,发力时呼气, 是太极拳动作和呼吸配合的基本原理。



不论在太极拳的技击,还是在拳架的练习中,都存在着动作与呼吸的配 合,都体现了阴阳、虚实、刚柔之间相互对应的辩证关系。但太极拳以不同健 美运动中的负荷训练,不同于体操训练。它不仅有着和这些运动相同的,呼吸 配合动作的要求。太极拳还对动作,呼吸和精神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身体 外形和内在动作的结合。惟其如此,才真正体现出太极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 的弥足珍贵之处。



太极拳呼吸是意、气、力的合一,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 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使力从心。精神能 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关顶悬也。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 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下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 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心 为令,气为旗,腰为素。”



这篇著作阐述了心意、力、气的关系,是练太极拳知己功夫的高级心法。 在太极拳术中,最强调心意的作用,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那么,如 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前面说过,太极拳是逆腹式呼吸。但在实际练习中,并 非那么简单。在练拳过程中,首先要心静,注意精神专注地体验每一个动作中 的一呼一吸。随着动作的进退,使转和虚实的变化都配合着呼吸,使每一个动 作成为和呼吸浑然一体而没有迟、重的感觉。没有故意提气耸肩、努气拿劲的 弊病。呼吸在拳架中是顺达的,一呼一吸都贯穿在动作的每次转折的始终。 在技击中,每次蓄劲、发力都是一呼一吸的准备和释放,但在身体外形动作上 看不出呼吸的痕迹,那么呼吸之功就算小成了!



呼吸纯熟后,可以修心意与气,劲力的合一。以“搂膝拗步”拳势举例说 明:右脚独立,缓缓吸气稍停,左足向左前方踏出一步,左手从胸前顺势向左搂 手至左膝外侧;同时,曲腿蹬脚身向左转,右手掌擦耳而下行,肘、手成水平线 向前推、伸,指尖上翘,掌心吐力,右脚蹬跟转体成弓箭步。在左手搂、右手向 前伸,身向左前转,右脚蹬根的同时。腰宜上挺,劲力贴脊而上,由腋下从右手 ?46 .



冲出。气呼完、肢体动作也完成。关键是要全神贯注于动作和呼吸的配合,身 体的收缩与开展和呼吸完全融为一体而无分别。在具体的运用中,每次运动, 都要将呼吸和动作的开合、进退、升降结合起来,简单地讲,就是以手脚运动配 合呼吸,蓄劲则吸气,发劲时呼气,则意与气能配合,劲力也能顺达,而不易出 努气拿力之病。



呼吸是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吐纳过程,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 肺来进行的。那怎么又能“以气运身”呢?这是呼吸的高级阶段,在太极拳中 体现为意、气、力的合一,通常被武术家称为“内三合”。我们知道,呼吸是肺 脏和呼吸道的功能,最终通过组织换气,使氧气经血液输送至各组织器官,组 织换气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运送到肺排出体外。但组织换气的过 程是我们主观上不能感觉到的过程。“以气运身”实际是在呼吸参与下,以高 度集中的精神状运用劲力的过程。欲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放下身外诸缘、平 心静气,用心体察劲力之起于脚根,达于腿,主宰于腰,传于肩背,贯于手指的 传递过程。此时,身历虚空犹潭底行走,两手空空也如千斤在握,身宜缓行而 无半分迟滞。在这个过程中,只觉得有一股劲力在全身运行上下,如《少林宗 法-用力暗诀》所言:“力从气出,气隐显力”。已不须用心注意呼吸而气息自 然和顺,已不必着意去调整心意,而自得松静、圆活之趣。至斯境,意到气到、 气到力至,意、气、力已连成一片,没有分别。自然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利; 运动如炼钢,无坚不摧。以斯致于人则无往不利,无敌不克;致于己则物我两 忘,身心泰然而养我浩然之气,神意超然于天地间0





浏览5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