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曾因屡立战功而为世人所 重视、所崇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实战性颇强。 而它的实战性除了因为它有与其它武术共同的因素之外,还 因为它有特殊的结构、特殊的发力方法,以及它与禅法的高 度融合。
首先,谈一下少林拳的动作结构。历史上少林寺确有拳 谱。拳谱讲:“四指掷握,拇指独当一面,击之不开,分之不 散,是谓拳。”这是最早讲少林拳握拳的方法,也是少林拳的 基本要领。只有做好这个基本动作,才能发挥拳的力量。拳 是拳法的集中体现。只有动作准确,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力的 所在。试想,如你用力出击时,拳无力而散,其结果就可想 而知了。所以做好这个基本动作,不但是技术的要求,也是 精神的准备和增强必胜信心的重要因素。而击拳的动作又分 为上、中、下三节。三节的动作依次名为起、随、追。拳法 动作中有起、随、追,方为动真。我们看一个动作很简单,可 是从力学上,从科学的方法上,都是颇有讲究的。少林拳法 中的每个动作都要求内五行、外五行与自然界的五行相结合, 每套拳中不重复的三十六个动作都与兵法上的三十六计相 对照。这也是少林拳实战性强,多次荣立赫赫战功的奥妙吧! 其次,每个动作中还讲究左与右的配合,但未必都是两拳相 配合。如有一句话叫“拳左打,右肘拉,拳头握紧力量发J 这就说明拳与肘也应配合,而且这个肘配合得非常妙,是一
般人看不到的配合,又如拳法有“拳打膀劲如开弓”之说,在 实战中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有动作的准确,才能达到力的充分表现和理想的效果。 动作的三节发力过程表现为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而内 力驱动为肩起、肘随、拳追。表面动作受内力驱动,内与外 的结合增强了力度。如肩起,实际是肩扭而身转。肩扭带动 身转,身转促使肘随而提高拳追的速度和力度。光以上的动 作达不到最大限度的发力。古拳谱讲:「肘发护心,力从根 出J也就是说,力是从根发出,要求发力的同时,要足心离 地,五脚指用力抓地,使根部完美地协助上部发力。
所以说最大的发力因素还在于内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 说的气功、硬气功之类。古拳谱说:“睥动大力功J并讲此 功系少林寺八大功法之一。睥即脾脏,系人体五脏之一。脾 动必有内气所促,而达到脾动就是发了最大的力度。脾脏与 大脑运动最有直接的互动关系,所谓“思伤脾”是也。拳的 发动在于心,也就是禅的具体的谐调、指导,使各系统相互 配合,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组合,实现万法归心这一禅的 原则。
浏览4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