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概述
散打,是武术中的传统对抗项目。它是两人在一定的规 则或约定下,使用踢、打、摔、拿和防守技法,进行的斗智 较力较技的对抗运动。散打,无门派之分。散,顾名思义, 就是散动作;打,就是踢、打、摔、拿。它是将各门各派拳 术精华拆散开来运用于实战格斗的一种技击术。现代散打运 动,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打的优点,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现 代意识的体育竞技项目,这是中国武术向国际体育接轨迈进 的重要一步。散打运动不仅是国内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而 且已成为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
散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 的狩猎技术。原始人类在与野兽和其他部落搏斗中,逐渐形 成了一种拳打脚踢的原始技能。这种低级的原始技能,就是 散打形成的物质基础。商周时代,原始公社解体,进入了奴隶社会。剧烈地军 事斗争,使武术散打成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春 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列国争雄 图霸,都很重视武术人才。齐桓公常在春秋两季举行全国性 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豪杰俊雄。武术散打从军营走 向民间,并得到较全面的发展,除了适应战争需要之外,还 有竞技、表演等性质。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手 搏、角抵等散打形式遍布朝野和民间,并出现了职业教习武 艺的人员,大大促进了武术散打的发展。
两宋时期,散打有较大的发展,通过打擂比武,选拔军 事人才,促进了民间的练武活动。此时期,散打从单纯的军 事功能扩大到理论研究,出现了《武经总要》、《武经七要》 等代表作,使武术散打得到进一步升华。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不 同风格的拳术、器械和散打都得到发展;并出现了武术馆 社;打擂比武较为频繁;大量的著作问世,如《纪效新书》、 《练兵杂记》、《武编》等,把中国武术大大推进了一步。
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 仍有较大的发展0 1928年和1933年两届“国术国考”,均把 散打列为重点项目,设擂台比赛,并且可使用踢、打、摔、 拿等各种技法,以击中有效部位或击倒判定胜负,使中国武 术的技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使散打运动更好地开展, 将散打中的踢、打、摔、拿中容易致伤的拿法取消,以远
2 、细?踢、近打、贴身摔作为这一运动的基本原则,并正式命名为 “散手运动”。1952年5月在天津举行的民族运动会中,散 手被列为竞赛项目。1979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表 演大赛上,散手亦被列为表演项目。1982年制定了《散手 竞赛规则》(初稿)。至此,散手运动本着“积极、稳妥”的 原则,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表演比赛。1989年,散手被国 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
武术散打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接触了空手道、跆 拳道、截拳道、泰国拳、拳击等搏击技术,传统观念和技术 受到了冲击,促使散打在反思中有所进步,并开始基本形成 了开放性的技术结构体系及现代散打的理论意识。但还有许 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努力,本着“继承、引进、发 展”的新路走下去。
为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研究院而中国武协于 1988年和1990年先后在深圳和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国际 武术散手邀请赛o 1992年国际武联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国际 武术锦标赛,散手列为表演项目。随即,国际武联决定散打 作为正式比赛项目。每两年举行一次武术散手锦标赛。第 二、三届先后在马来西亚、美国举行。目前,世界上已有 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散手运动。
(二)人体要害部位与散打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具有强大的抗打、抗压、 抗震能力和攻击能力。但它毕竟是血肉之躯,有许多薄弱部 位,如大脑、心脏、软肋和裆部。因此,练武者要熟悉和了
解人体本身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并懂得武伤救治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敌实战中或散手比赛中准确地击中对 方,有效地保护自己,取得最后胜利。
L头部要害部位
头为一身之首,百脉总汇。有以下四个要害部位。
(1) 头顶:位于头顶正中央凹陷处。浅表有左右颛动 脉、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深层有毛细血管,布有 枕大神经分支;及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若被击中,轻 者脑震荡,重者死亡。要慎用。
(2) 两鬓太阳穴:位于眉尖与外眼角之间向后1寸(相 当于一拇指宽度)的凹陷处即为太阳穴。皮下为颛筋膜和颛 肌,有颛间静脉丛、颛眶动、静脉,颗深动、静脉和颛肌; 布有浅层耳颛神经、面神经及深层额神经。若被击中,两眼 充血、眼发黑,重者死亡率高。因此,武术的谚语“八不 打”中,“不打太阳为首”列为第一不能打的部位。
(3) 后脑哑门穴:位于头顶后面正中线上,第一、二颈 椎束突之间的凹陷处,即后发际凹陷处。哑门穴皮下是项韧 带和斜方肌的始部,第3枕神经、枕动脉通过此处。系督脉 与阳维脉之会穴。若被击伤,冲击延脑中枢,轻者失声,不 省从事,重者危及生命。若后脑骨被打碎,则为绝症。在散 打比赛中为禁击部位°
(4) 两耳耳门穴:位于耳门下方,即张口时呈现凹陷处 即是耳门穴。皮下是额弓,下方有额叶浅动、静脉,布有耳 神经分支。若被击中,轻者耳鸣晕倒,重者不省人事,甚至 休克。若用掌重扇耳门,则会造成耳膜破裂而失聪。因此武术谚语“八不打”中,有“不打两耳扇风”。
浏览1,2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