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是中国武术徒手相搏的实用体现,是中国武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 摔和相应的防守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以凌 厉的腿法、凶狠的拳法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摔法著称于世。
散打比赛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激烈的对抗性和可欣赏 性。相对于武术套路而言,散打强调顺序与姿势的活用、自由, 更注重实际对搏,是对双方运动员智能、技能、体能和心理等多 项素质的综合考验。因此散打运动员需要精湛的技术、多变的战 术、充沛的体力、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也是吸 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投身散打运动之中的原因。
作为一名散打爱好者或运动员,了解散打运动的起源、形成 和发展,掌握散打运动技术、战术的训练,散打比赛的规则、散 打运动损伤的预防及急救等知识,是快速学习、提高散打实战技 能和散打欣赏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第I节散打运动的起源
散打在我国历代有诸多的称谓,如相搏、手搏、白打、对拆
和技击等。它的发端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我国先民的生产活动。在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除使用木棒、石头等简陋的武器与野 兽搏斗外,还必须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与之进行肉搏战。随着搏 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也就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徒手的搏击 技能,这就是武术格斗的萌芽。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部落间的战 争使人与人“相搏”的技能不断发展。西汉时期的储具园雕《格 斗》就生动地展现了徒手相搏的场景。
散打起源经历了以下八个时期:
1 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徒手搏斗技术,如“相搏”、“技击”、“拳勇”等已较 普遍开展。相搏攻防技术中,除拳打、脚踢外,摔法、拿法也有 了发展。如《公羊传》中记载的“万怒,搏闵公,绝其腹”中, “绝其腹”就是擒拿中的锁喉法。这一时期,搏斗战术也有了一 定的发展。如《荀子?议兵麓》记载:“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 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J从文中可以看出, 徒手相搏已采用了 “惊上取下、佯攻巧打“战术。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徒手格斗被称为“手搏”。据有关史料记载,当 时的手搏比赛已比较正规,比赛时由裁判人员主持。这一时期还 有理论专著问世,如《手搏六篇》。
3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备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制度, 每年正月十五及七月十五中元节多有手搏、角抵比赛。《隋书》 记载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大业六年,来自各地的高手云集在 端门街,各献“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几天,甚至“终月而罢”。 这一时期的比赛,没有护具及体重分级,除击打外主要靠摔倒对 手取胜。
4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手搏与角抵在民间更为流行。当时,民间每年都 要举行“露台争交”的比赛,比赛还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 赛分三个回合;比赛中不准“揪住短儿”、“拽起倍儿' 可以 “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拳打、脚踢、绊摔都可以。我国 较早记载角抵、手搏的武术专著《角力记》就是这一时期问世 的。
5 元朝
由于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持有兵器和习武,并采用了残酷的 镇压手段,因而民间练武活动没有史料记载。但无数次的农民起 义又推动了民间武术搏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武艺主要以家传方 式秘密传授。
6 明朝
明朝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卜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我国民 间武术进入全面成熟的时期。武技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逐 渐产生了流派林立的套路技术。此时的手搏多称为“白打”或 “搏击”,被列入当时的“十八般武艺”之中。当时民间的“打擂 台”比武之风很盛。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应战。为 避免纠纷,凡愿与其较量高低的人,临场立好“生死文书”,然 后上“献台”攻擂。比赛由“布署”主持,并规定比赛双方“不 许暗算”,先败下台者为输方。
7 清朝
清朝统治者严禁民间练武。但伴随着农民运动的兴起及秘密 结社组织的出现,出现了不少练武的“社,“馆各馆兄弟 “操练武艺”,经常通过比武较量来发展技艺。武技流派之多达到 了空前的地步,流行的技术风格各异的套路有几百种之多。
8 民国初期
这时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技击大师霍元甲在
上海创立了 “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也相继成立,并于1928 年10月28日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工国考设有散打 比赛,不分级别,不带护具,打法不限流派。比赛中,凡用手、 肘、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点,凡击中对方眼部、喉部、 裆部为犯规,采用三局两胜制。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 行了第二届“国术国考”,设有男、女散打比赛,以“点到为止” 决胜负。
至此,“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一点,凡 击中对方眼部、喉部、裆部为犯规,三局两胜",“以'点到为 止'决胜负”等等这些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散打运动的雏 形已基本确立。
浏览7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