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三、取长补短现流变|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交流为武术流派创造了相互学习、自我提升的机会,在不同历史时 期,武术流派以不同方式交流,如战乱造成的人口迁徙、政府组织的移民 活动、商品流通、宗教传播……在新的交流环境中,武术流派在流变中传 承。



以缠丝拳传入四川为例,缠丝拳第二代代表传承人王一川,道号川 一,江西人氏C武林中有人称呼他“黄益川”或“黄一川”,这可能是四川方 言谐音所致。王一川于嘉庆年间入川,途中传湖北汉口长春观肖如玉,川 中传泸城灵官祠廖福圣,又传杨为善,缠丝拳自此传入巴蜀。王一川在巴 蜀的主要传人有杨为善、魏山峰、白一龙、杜占鳌、钟文任等人,钟文任传 唐图之,唐传重庆的伍珍如……几百年来,缠丝拳的传承因地域不同而 流变,荣昌缠丝拳一脉三枝,门内称姚玉堂传承为“拗缠”,周吉祥传承为 “顺缠”,郑山吉传承为“转缠”。每代传人都根据拳理和自己与人交手的 经验取长补短,使缠丝拳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与缠丝拳同为巴蜀地区外来拳种的僧门、岳门、洪门、字门等,都在 清中后期传入四川,同样经历了本门传承和与本地拳种融合的过程。外 来拳种在四川扎根以后,受到当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套路演练风格和 技法与原来有所不同。因此外来拳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外来武术,其 内容带有鲜明的四川本地特色。



四开宗传徒门派成



在《缠丝拳源流及现状》一文中,关于缠丝拳的流派和门派归属作了 这样的叙述“缠丝拳孕育于武当山,诞生于道门,于清嘉庆年间从江西传



绪3大江成沓武林风



入巴蜀,是外来拳种,关键是其根不在四川。因此,缠丝拳承袭龙门,宗归 武当。”“宗归武当”指的是流派,“承袭龙门”则指缠丝拳属武当流派中的 龙门门派。同理,经张松溪传承的武当内家拳,被后人称为四明松溪派内 家拳。武当是流派,四明松溪派是门派。经江西余克让发扬光大的字门 拳,又称“字门八法”或“五百钱”,出自武当张松溪、叶继美一系,后经僧 耳传于余克让。据其传承,其流派属武当,字门系其门派。可见在一个流 派之下,由于传承地域的差异,传授者对该流派武艺的领悟及变革差异, 会产生流派之下的不同门派。峨眉派作为流派,其下门派有“一树开五 花,五花八叶扶”的说法,“一树”指峨眉派,“五花”指黄陵派、点易派清 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指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 门、会门。“五花”是巴蜀本地拳种,归于峨眉派,“八门”是外来拳种,进入 巴蜀地区后经过流变,归于峨眉派。



流派是宗是根是源,门派则是流派的延伸和发展。流派下的门派始 终遵守流派的武德、拳理,承认流派的传承,门派发展的是不同的套路、 演练风格和技击方式。门派的创立人在流派中从师学艺,艺成后回到 自己家乡,有的另谋职业,有的就凭借这一技之长授徒为生。在授徒的 过程中,经历了教学相长,随着徒弟学成出师,门派初具规模。可见门派 产生是武术传播的结果,门派对武术的传播起到更广泛、更普及的作用。





浏览1,1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