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四十、二保甲暗助武风扬|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鉴于唐末至后周的藩镇割据现象,赵匡胤采取了“弱枝强干”的政 策,从根本上铲除了藩镇得以对抗中央的根源——地方的军权、财权、用 人权,同时也产生了“冗兵、冗员、冗费”带来的财政困难;“将不专兵”使 将领不能与士兵紧密结合,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积贫积弱”是宋初 政治家极力想解决的问题。



北宋北有契丹人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在对辽和西 夏的边境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即使在强势丞相寇准成 功指挥的液州之战,杀死辽军统帅萧挞览的巨大优势,也无法遏制宋 真宗用交付岁币来逃避战争的妥协行为。“依样画葫芦”,对西夏也采 取了岁币买安宁。岁币被朝廷转嫁到农民身上,沉重的负担往往导致 农民暴动。王安石在《河北民》中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 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 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 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输与官家事夷狄”指岁币,“南人丰年自 无食”指南方地区也因岁币导致丰收之年依然缺衣少食。这样的社会现 状使王安石在取得宋神宗赵顼支持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积极变法。 其强兵之法计有将兵法、军器法、保马法、保甲法、保马法,一改宋初禁止 百姓拥有武器、练习武术的政策,使武术在禁止传播近百年后,又取得了 传播的机会。



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加强地方治安武备力量,宋熙宁三年(公元 1070年)开始推行此法,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宋神宗又正式颁布了 《府界集教大保长法》。该法规定每两县设一教场,将保长集中起来培训, 以十人为一组,学习武技,为期三年。培训期间由国家供给费用,培训结 束后回乡“立教团”,大保长为教头,以五日为一周期轮训保丁。这样就形 成了一个以地方基层为重点的,以“除其兵器外,其余弓箭等许从便自 置,习学武艺”的民间习武网,这对民间开展多种习武活动提供了一个社 会环境。尽管政敌司马光的反对,及吕惠卿、章惇等人在变法中的倒行逆 施,导致变法失败,但保甲法推行时期形成的习武风气已深入民间,难以 改变。至宋徽宗时民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武术结社,即使在首都东京(开 封),也有弓弩社这样的武术团体。武术的普及使武术成为重要的娱乐、 观赏项目,瓦肆(娱乐场所)中经常有武术表演,“套子”武术就在这一时 期产生。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在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其发展之迅 速、声势之浩大使北宋政府倾东南之力予以镇压。由于起义损及地方绅 士的利益,为地方绅士把持的地方武术集团均参与了对方腊义军的镇 压。



地方武术集团多为地方自保性武术组织,这种组织起源于保甲法的 推行,从产生起即为地方绅士掌握。面对方腊义军,这些地方自保性武术 组织发挥了官军难以发挥的作用。例如在江西婺源,以“忠勇世家”著称 的绅士詹光国“尝试京师,得武举于兵部”“召族之勇者芝瑞、彦达共誓, 率乡邻据青山下,且守且战,光国等及乡人死于守阵者二十二人。”在宁 国,旌德人鲍琢在义军进攻时,“率乡族……直当要路”“纠义兵击破之、 简言之,皖东南数州县的地方武术组织出于自保,均与方腊义军为敌。方 腊义军的骨干偏偏又是歙县的地方武术组织中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同 根相残,相煎何急?





浏览3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