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公元前559—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 字子胥,楚国椒邑人。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 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 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 继位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过了许 久,楚平王因为楚国的边城钟离与吴国的边城都养蚕,两个女子为争采 桑叶互相厮打而大怒,以致两国兴兵交战。吴国派公子光讨伐楚国,攻破 楚国的钟离、居巢凯旋。
伍子胥劝吴王僚说:“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 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 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掉吴王而自 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退出朝廷与 太子建的儿子胜躬耕于田野。
吴王僚趁楚平王死了,派两位公子率兵袭击楚国,楚国派兵切断吴 兵的后路。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派专诸行刺吴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 为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志得意满,就召伍子胥赐官行人,与他共商国 事。
僚之子庆忌手握重兵,且自己勇冠三军,阖闾非常忌讳,伍子胥向阖 闾推荐了一位身材矮小、体魄瘦弱的勇士要离。要离为了让自己得到庆 忌的信任,让吴王阖闾杀掉了自己的亲人,并砍掉了自己的左臂,然后投 奔庆忌。庆忌对要离言听计从,在趁船进军攻打阖闾时,要离趁着风势刺 杀了庆忌。临死前的庆忌抓住要离的腿,三次将要离浸入水中,他惊讶于 要离的勇气,不许士兵杀害要离,说吴国不能一天死两个勇士。庆忌死 后,要离也自杀。要离的死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履行了对君王的责任,但违 背了武德。可见这一时期武德已成为武士们的行为规范。
消除了后顾之忧,阖闾聘请孙武子担任统帅,在短时间内为吴国训 练强大的军队,接连三次发动了对楚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军占领郢 都,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楚平王的尸体,鞭尸 三百。
吴国自泰伯立国,一直受到楚国和越国的欺凌。楚国叛臣申公巫臣 将中原的车战之法和楚国的水战之法带到吴国,吴国才强盛起来。伍子 胥入吴,通过推荐民间武士,帮阖闾夺得了政权。经孙武子、伍子胥练兵, 吴国才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这一历史过程中,是伍子胥携个人仇恨在 推动吴国的政治进程,客观上也起到将楚国武术向吴越地区传播的作 用。
技击风盛数汉唐
战国末年起,各国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贵族养士之风盛行。信陵 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都曾凭借养士而持国柄。士之中有纵横掉阖 的政治家;有逞口舌之利,以言辞赢得功名富贵的游说者;有鸡鸣狗盗之 辈;也有能让猛虎为之退缩的武士……养士之风给习武者拓宽人生之 路。士的流动也促进了武术地传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武士挟技游走于 江湖,寻找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高渐离以筑击秦王,东皋公以大铁锤击 中秦王副车……其事虽未成,武人风范良可叹也!这股彰显武德,显耀技 击的风气随游侠风气而起,盛极一时。
-曾候墓现古战场
曾侯乙墓为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 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 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 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 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 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内棺外面 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 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 26岁的女性。
先秦时期战争频繁,造就许多新式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曾侯乙墓
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 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车马器 也较多,主要有车舆、华盖、车害、马衔、马镰、马饰 等,共1127件,分别出自东室和北室。连弧刃矛状 车者的作用是安装于马车两轴端部以固定车轴,它 也是用于增强战车战斗力的新型车具,因呈矛状, 行进时可杀伤近车之敌,威力很大。曾侯乙墓共出 土车害76件,成对的68件,按一对车害代表一辆 车计算,象征下葬了 34辆马车。
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质地以青铜为主,保存完
好、形制美观、铸造精良,堪称地下武库。整座墓共出土各类兵器4777 页薛 件。其中弓55张,矢4507枚(其中590支装于箭杆上),戟30件,戈66
件,殳7件,晋校14件,矛49件,盾49件,其他未详。因当时以车战为 主,故短兵器如刀、剑、匕首等在墓中很少见,而长兵器如戈、矛、戟、殳和
射远兵器则出土甚多。其中“殳”和多戈戟是考古发现中仅见或少见的 兵器。殳有刃,晋枚则无刃仅有铜套,两兵器的杆均为积竹木,八棱形, 外表缠丝线。其中3件殳刃部较长,一侧的刃上皆铸制篆书一行“曾侯 之用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铭为“殳”的兵器,真正彻 底解开了殳的形制之谜。曾侯乙墓中的武士甲胄,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皮 甲胄。
曾侯乙墓葬中的国宝编钟,掩盖了兵器及车马器的光芒。从墓中发
掘的这些兵器和车马器我们不难发现,曾侯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乐与
军事同步得到发展的时代。曾侯乙不仅是一位艺术的欣赏者,也是一位
编钟
能执戈卫国的君主。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兵器可以了解到,远战用弓箭, 、-
车站用戈、矛、戟、殳,极讲究远战车站用戈、矛、戟、殳,极讲究远战与车站的配合。而短兵器在墓中少与车站的配合。而短兵器在墓中少握在君主手中的武器同样有指挥 作用。握在君主手中的武器同样有指挥 作用。见,则隐藏着样一个信息:在正规 战中,短兵器不能击远,故而只可 能存在于民间。“曾侯之所用殳”证 明在古代指挥作战不一定只用剑,
车站用戈、矛、戟、殳,极讲究远战
车站用戈、矛、戟、殳,极讲究远战
与车站的配合。而短兵器在墓中少
与车站的配合。而短兵器在墓中少
握在君主手中的武器同样有指挥 作用。
握在君主手中的武器同样有指挥 作用。
浏览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