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禅一如,主要是指武术(含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在其 技击理念上和禅家有极其相同之处。比如在学禅和学拳的“全凭心 意用功夫”、“大彻大悟”、“放下”、“舍得”等等。禅家讲悟,不能 有野狐禅、口头禅,文字禅太极拳也讲悟,不能花拳绣腿、哗众 取宠。怎样才不是花拳绣腿呢?就是把拳理要在拳的套路上表现出 来,这就须要有拳架的外功和修养的内功。说起内功其实是修炼得 没有自我,才能适应外界。这种空的境界与禅家的空也是相同的。 佛学讲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对太极拳的习练者进一步体悟太 极拳理,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太极拳的拳经是提炼的文字, 既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所以要讲悟,要默识揣摩。“薪不 传火传”,禅家的代代相传皆以悟性为之。太极拳的真传也是与悟性 有关。能得到其真诗者少而又少。
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要悟的。中医讲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 -热”。拳也可以讲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动静”。下面简单的谈一 下。
阴阳:有阴有阳、阴阳不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辅相成。 其阴阳整体是负阴而抱阳,其阴阳变化,是以中极之玄为其几,以 阴阳颠倒为其变化之程序。尤其在推手的练习,其相互关系和自己 的应变,都要有阴阳颠倒。动作上要有负阴抱阳的整体功能,变化 上要掌握中极之玄,也就是掌握时机。
表里:可以认为是内三合与外三合。这里要悟的是,没有内三 合就谈不上有外三合。套路、拳架要有内的支持,才能有外的表现。 内三合要有“神意气劲”的贯穿,而“神意气劲”又是以神为主 导。武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就是这个道理。
虚实:虚实在变化中是必然的,其中要去悟的是,实是由虚决 定,虚要能自动,要有变化,要有意动。但实又是虚的根本,其中
的相互关系要在实践中体会。
千恩?ff円太动静:动静之几是什么,要悟,也是个时机。动为绝对,但动 中有静静为相对,静中寓动。静是坐标的零点,是平衡点而不是 静止点。所以称之为动中有静。这一点要在实践中去验证,要体悟 什么是“动之若水,静之若镜”。对动与静要有比较深刻的研究才能
千
恩
?ff
円
太
应物。
下面再谈一下有关悟性的问题。
人的悟性也就是灵感,天才是有“灵感”,这是与普通人的区别 所在。人的大脑中有(波,它的频率为8 ~ 14赫兹,另一种是波, 它的频率为14 ~26赫兹。人在觉醒状态下进行思维活动时大脑有上 述两种波形。《波是有规则的调和振动,表示精神集中,大脑中有 许多神经回路投人了协调一致的工作。与此相反,波是不规则、 不调和的振动,表示大脑的活动分散,精神不集中。当脑波以波 为主时,大脑的潜意识大门打开,大脑思维可以抓潜意识中所储存 的主观信息,使其上升到意识中来,这就产生了智慧火花一闪间的 悟性——灵感。
: 所以在人人静时,也是精神集中时,就可有灵感。这正是人的
: 智慧的来源,我们要掌握它。也就是大脑的波占优势。这就是为
106 什么太极拳要求松静,虽然是一种运动,但太极拳运动是以“心意
气劲”来运化的,必须要有悟性——灵感。这样才能在行拳走架和 推手时,灵机一动,一片神行,云龙风虎,应物自然。
(八)《黄帝内经》论天地人的关系与太极拳的“气
太极拳是以人体为载体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而《内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经,是论及人体与大自然和体内经络等的一部巨 作。《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 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 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 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 其升降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 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根据内经这一段经文的分析,人气是天地气的气交,在天枢穴,
而且是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腾于天,高下相召。这充分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太极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 运身”,这样形成心、意、气、劲的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气正是这个 程序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呼吸是供给人体维持生命所需氧气 的来源,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它与全身骨骼肌同属随意肌,膈肌 在吸气时其中心腱下降,胸腔上下径加大,呼气时膈肌上升,两侧 呈穹窿状,其两侧的穹窿顶垂直向下正对天枢穴。如果我们意守天 枢穴,有天枢穴向下的意念,膈肌即同时下降,使胸腔上下径加大 而使肺的通气量加大。
通常讲的“意守丹田”与内呼吸有关。丹田不是穴位而是在腹 部的一个部位,以脐为中心两侧至天枢穴,上至膻中穴,下至气海 穴形成一个田字的范围。我个人练功体会,意守天枢穴可做到“心 平气和”,而上肢活动有“上如浮云”的感应,轻灵而随意,也就是 “天气下降”。如何体现“气流于地”呢?在经络运动中,我体会是 肩井穴下通涌泉穴是天气下降于地的人体通道,此时脚下是下沉感, 在劲路上是“化拿”劲,也就是人地之感应。地气上升、上腾于天, 其经络运动为足内髁下的照海穴上找天枢穴,在动作上体现下肢的 活动进退自如,反应到上肢运动是有“发打”劲。这样,我们运用 经络运动,肩井穴通涌泉穴为天气下降,也是重心下降,形成稳定 平衡,而以照海穴上找天枢穴是为“地气上腾”,也是重心上升,形 成不稳定平衡,而意守天枢穴则可有随遇平衡之感应。这种用意和 经络运动的平衡感应体现在太极拳的运动中,能达到“中正安舒、 松静灵活”之趣,同时经过推手训练形成“化拿发打”的劲路。膈 肌是随意肌但不同于骨骸肌,骨骼肌加上骨骼、关节形成运动体系, 也就是古人讲的“屈伸”,而经络运动形成的气的运化则是古人讲的 “导引”。太极拳正是“导引”与“屈伸”的有机结合的一种运动方 式。太极拳中“以意行气”是以经络运动来实现的,意念不直接加 到运动系统上,而是通过“导引”引发内动。
我们再分析一下膈肌。它与骨骼肌同属随意肌,但它又不同于 骨豁肌的运动关系,它是呼吸肌是与天地气有关的,膈肌下沉为吸, 也是天气下降于地,上肢灵活,反之膈肌上升为呼,也是气上腾于 天,下肢灵活,同时我们运用经络运动掌握平衡,达到了“以意行 气、以气运身”的效果。“以心行意”是指“心”是对外界事物的
反应与接受,产生了“意”。拳论讲:“全凭心意用功夫”是非常客 观的。经络学说是《内经》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医学的中心思想, 经络在西医解剖学上不支持,但利用声电的测量可以认定其存在, 而且与中医所描绘的经络路线完全吻合,这一点祝总骧教授做了大 量的研究。所以,如果要完成“导引”与“屈伸”相结合,必须要 有经络运动的支持,才能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讲的太极拳的功夫。
I 千思TST*极拳 108以上是运用《内经》的经文,来研究人体“导引”(内动)与 “屈伸”(外动)的关系。用《内经》所论述的“气交”来研究太极 拳的“气沉丹田”和经络运动,则感觉到处处可以照应,由此可以 推论,《内经》中的许多文字与练功有关,或许就是在功态下写就 的。
I 千思TST*极拳 108
浏览6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