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50年代,在中国河南省舞阳县发现了一本重要的太极拳文 集一(太极拳谱》,原著者王宗岳生卒年月及事迹没有记载。据学者考 证,王宗岳与《阴符枪谱》的作者山右王先生是一个人,原籍为山西省, 清乾隆五十六至六十年(公元17917795年)旅居河南教书为生。他自幼 精通文、史、哲和道家、兵家书籍,并有很高的武术功夫,尤其精于枪 法。《太极拳谱》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之手流传下来,成为太极拳 经典理论中评价最高的论著,在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中广为传诵,对近百 年来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太极拳谱》的内容包括《太极拳论》《太极拳译名》两篇文章和 《十三势歌》《打手歌》两篇古代民歌体的歌诀。现将其中两篇介绍如下, 以帮助太极拳学习者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一、太极拳论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 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 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 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 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 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 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第一草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识“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
【注释】
(1)无极——源出《老子》“复著作归于无极”,指宇宙最原始的无 形无象的本体状态。“无极”二字在儒家著作和《易》中皆未出现。宋朝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反映了中国道家的“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的思想。
(2)阴阳之母——指太极是产生阴阳的母体。源出宋朝周敦颐《太极 图说》。
(3)无过不及——“过”指过分,“不及”指不足,无过不及意思是 不要过分和不足。
(4)随曲就伸——“曲伸”指收缩和伸展。“随”与“就”同意,指 适应、顺从对方。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5 )我顺人背——“顺”指顺势、主动状态,“背”指被动、受制状态。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6)着熟——技法熟练。“着”指攻防的方法,也叫招法。
(7)懂劲——武术的术语。指明白理解了劲力变化的技巧规律和力学 原理。
(8)阶及神明——登上自由王国的台阶,像神仙一样随心所欲。
(9)用力——指用功。
(10)豁然——源出陶潜《桃花源记》“豁然开朗”,指由狭隘、幽 暗,忽然变为开阔、光亮。
(11)虚领——“领”指向上用力,“虚”指轻微、自然状态。
(12)丹田——原意为道家炼丹的地方。针灸称人体脐下气海穴为丹 田,武术指人体脐下小腹部为丹田。
(13)不偏不倚——“偏”与“倚”皆指偏于一边,失去中正。
(14)杳——见不到踪影。
(15)弥——更加。
(16 )盖——古文中意为追根推源。
(17 )耄耋——古书中指80~90岁的老人。
(18)平准——汉代设立的掌管物价的官职。地方向中央交纳贡物时
由平准官权衡折价。这里形容处理事物中正不偏,公正准确。也有人认为 文中平准是指像天平一样中正准确。
(19 )运化 运转、走化。
(20)率——概,都。
(21 )默识——暗记不忘。
(22 )揣摩——反复思考追求。
(23)差之毫厘一-“差”指差错、失误。源出《汉书?东方朔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意释】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极是由无极生成,又孕育阴阳变化。运动时阴阳分开,静止时阴阳 合成一体。动作不可过分和不足,要随对方变化而伸展。对方刚猛打来, 我以柔化应接,这叫做“走”;我变成顺势,占据主动,使对方陷于被动、 劣势,这叫做“粘,对方快,我反应也快;对方慢,我随之也慢。虽然 变化千千万万,然而道理却始终如一。由招法熟练逐渐明白劲力的变化规 律,再由明白规律进而达到运用自如。如果不是长期用功锻炼,绝不能领 悟精通。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头要自然向上顶起,气要向下沉落于小腹。身体不可俯仰歪斜,动作 要忽隐忽现,变化莫测。对方攻我左侧,我左侧变虚;攻我右侧,我把右 侧隐蔽。对方向上仰攻,我升得更高,使其摸不到;对方向下攻击,我变 得更低,使其感到深不可测。对方进,我就退,使其长不可及。对方退, 我就乘势进逼,使对方感到更急促的压力。力量要判断准确,一根羽毛的 重量也要分辨出来;感觉要十分灵敏,蚊虫落到身上也要有反应。要做到 人不能知我,惟独我却知己知彼,对其了如指掌,英雄所以无敌于天下, 都是由这个缘故而取得。拳法流派很多,其架势虽有不同,但都不外是以 强欺弱,以快制慢罢了!有力打败无力,手慢输给手快,是人的先天自然 能力,绝不是练功后取得的本事和作为。仔细分析一下,太极拳歌诀中 “四两拨千斤” 一句,显然看出不是大力取胜;再看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 抗一群人的情景,单纯靠快速怎能办得到呢!
身型、身法要像平准一样中正,转动要像车轮一样灵活。对方用力进 攻,我要放松,将力偏向另一侧,就会随对方来势而屈伸变化。反之,我 也用力相抗就形成“双重”,造成双方顶牛的局面,自然停滞不前。常常 看到下了多年苦功仍然不能柔化运转的人,一概都是自己造成受制于人的 局面,这就是没有领悟到“双重”毛病及其危害的缘故!
要避免这种毛病,必须明白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要取得主动就 必须走化,以柔克刚,只有走化运转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控制对方。走和 粘密不可分,正如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阴阳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依 托,才算懂得了拳法的规律。明白了规律以后才能越练越精,通过牢记和 反复思考实践,就会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地步。
本来这种战术的原则是“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依客观而变化,然 而许多人却错误地理解为抛开对方“舍近求远”。学拳的人不可不仔细分 辨啊!为此我作了以上的论述。
【分析】
此文言简意深,说明了以下问题:
(1)太极的名称来自古代太极阴阳学说,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作 者王宗岳更多地受到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影响,具有儒道合一的观点。
(2)太极拳属于武术,其拳理密切表现了技击攻防的规律。尽管近年 来太极拳运动向柔缓方向发展,发挥了更大的医疗、养生作用,但其动作 仍包含了攻防含义,表现了技击性。它与古代的导引、气功有着不同的渊 源和发展道路,属于不同的范畴。
(3)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技术上反对盲动 和对抗,强调走化旋转,随曲就伸;中正不偏,气沉丹田,人不知我,我独知 人。这些导致形成了太极拳心静体松、中正柔和、连续圆活的运动特点。
(4)文中提到的“四两拨千斤”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等技 巧,不仅表现了太极拳的“以小胜大” “以静待动”的特点,也是所有对 抗性竞技体育乃至军事攻防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章认为以大胜 小、以快制慢为先天自然之能,贬低甚至排除于攻防技术、战术之外,则 是狭隘错误的论断。
浏览2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