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杨式太极拳


一、第一式太极预备式|精简杨式太极拳





[立正姿势]



面向南①,两足开立,与肩同宽;膝 关节微屈,足尖向前;脊柱自然正直、 松沉、挺拔,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 屈,腋下留有一个立拳②地位的空隙, 做到“肘不贴肋”;两手中指尖各贴近 两腿外侧裤缝中线。



头要正直,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 中间)用意轻轻上顶;下须微向内收, 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腭,用鼻 呼吸;两眼自然平视前方,眼神兼顾左 右、上下。心静气和,思想集中。两耳 静听身后;耳尖虚竖,耳轮松垂。颈项 要自然松竖,使其转动灵活。两肩松 沉、平行,微向前拱合;两肩关节遥遥 对准中间大椎(颈下胸椎第一块椎骨,即大椎),有鼓起 上提之意,与百会穴轻轻上顶相呼应。脊柱既要节节松 沉,又要虚虚对准,以加强脊柱的韧性和弹性,使舐部 穴位稳固有力。两肋微敛,有助于“气沉丹田二腹部要



①练拳先固定方向。面向为南,背向为北,左面为东,右面为西。方 向的转变以人体胸腹线为准。



②凡拳顶向上,或斜向上方,而虎口向前、后、左、右的都为立拳。



松静、充实,使下盘稳固,重心稳定。腰部要松、要沉、 要直,切忌僵硬或软塌之态。躯干不可左右歪斜,或前 挺后凸。两膝关节微屈不挺直,始终保持“曲蓄有余工 两胯骨节微微撑开内收;两膝向里微扣,头部能自然虚 圆;要尾闾正中①,即尾骨要对向腹前正中线,臀部切 勿过于外突,亦勿过于内收,以自然状(略为突出)为 好。



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的要求下,用意引导,使身体各部自然松沉,上虚下实 (上部灵活,下部稳健)。自觉全身安排妥贴、心平气和, 即可开始动作。



[动作1]吸气。两手逐渐内旋,五指自然分张,以 中指领劲,轻缓均匀地向前向上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 相距同肩宽,掌心向下,肘尖微屈沉,意注指尖(图2)。



[动作2]呼气。随即两肘下沉内收,两肘尖距肋 约两个平拳②,同时,两手仍与肩平,边回收边微外旋, 使两掌心斜向合对(两掌拇指根节距乳约四个平拳),拇 指、食指上扬,拇指尖距乳上齐肩处约四个平拳、一个 立拳(图3)。



[动作3]双手内旋,仍以中指领劲,沿原路线下 按于两胯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掌根距胯前约一个 平拳;掌根稍沉,意注十指尖,两眼平视前方(图4)。



①尾闾位于尾低骨附近,它是自然正中的,因此它不是一个动作,而 是生理上固定的姿势。动作欲向何处,尾骨即直对何处,这就是“尾闾正 中”的含意。



②手背向上为平拳。




图2图2图3图3图4图4第二式起第二式起势势式?起 势式?起 势—晶舞—晶舞[动作1]在意识引导下,身体正直,慢慢屈膝下 蹲,体重落于两腿间;两胯微向内收、撑开、下沉,成 小马步式。同时,腰右转,尾闾正中,使胸腹中线(胸 窝、肚脐为人体直立中线)对向前45。;两手也随势微 内旋,两臂含搠劲①,似松非松,以意贯注的劲,微带 弧形螺旋向腹前中线提起。右手举至与膻中穴(两乳中 间)平,掌心斜向右前,食指上扬,肘尖距肋约两个平 拳,右手与右肩之间成半圆弧形,主劲点在腕下掌缘处,






图2



图2



图3



图3



图4



图4



第二式起



第二式起











式?



起 势



式?



起 势



—晶舞



—晶舞



① 搠劲是太极拳之首劲,挪劲是表面张力。膨胀的劲力,向外、向 上的弹性劲力,皆可称为搠劲。



精箭杨式太极事



意注指尖。左手举至与左乳平,掌心向右前下,指斜上 扬,拇指距左乳约五个平拳,肘下沉,肘尖距肋约两个 平拳。左手与左肩成半圆弧形,主劲点在掌缘,掌指内 侧。两手拇指相距约两个平拳。目平视正前方,稍顾两 手上提,但仍平视正前方,视线不可中断。此为起、为 吸(图5、图6)。






[动作2]右足尖外撇约45。,身微下蹲,腰微右转, 体重移于右腿。两手沉肘,主劲点移至掌指;在腰胯带 动下,用撮①劲向右后侧水平线划弧,两手移动时要保持 相等距离(即握手时双手按住对方腕关节与肘关节,采②









①撅(读音:吕)。握法是顺着对方主动前进的方向而向自身又向两 旁(左或右)用力带引的斜线动作。



②采:利用杠杆原理,以轻巧的沾、啄、截等劲力,去选择而后牵 引、变击对方之来力,皆称采劲。







对方腕关节,撅对方肘关节之上的部位)。同时,左足 跟提起,左腿随腰向右转;由大腿领劲提起,带起脚跟、 脚尖离地,足尖自然下垂,脚面勿绷紧;蓄劲于膝,向 前方(腹中线)顶起,膝尖、足尖俱对向右前方,足跟与 实足相距约一个平拳。同时,腰微向左转10。~ 15。。左 手微外旋下沉划弧,掌心向右,劲点在掌缘。右手掌心 微向外旋,指尖向上;右手距右乳约四个平拳,左手距 左乳约五个平拳,在胸前停住。眼神稍顾左膝顶起,仍






图5 ~图8的技击作用:



凡武术套路,起势即包含攻防作用,太极拳也不例 外。好比敌我两方。此势,我两手沾粘对手右小臂,向 右后侧引领,使对方攻击落空,但两手仍粘随不离,我 随即起右膝撞击他大腿外侧,对方疼痛必然荡开下部门



户(参见图7、图8),我可使用蹬膝关节,或套住他前 i 足跟,手发劲掷跌之(图9、图10、图11)。我提膝亦 i? 可起防护我裆部、下部的作用。每势都有主要的技击作 C就:-



I* 用与变法,“随机应变”,此仅系示例,以下各势均可仿 I- 效。太极拳推手是训练太极拳技击应用技术的一种方 " 法,也是训练肢体皮肤触觉和身体灵敏度的方法,使攻 i 防着法具有灵活变化的独特性,故太极拳套路训练必须



Ft



:[ 与推手练习结合起来,才能“由谙熟而渐懂悟劲,由懂 , 劲而阶及神明”,否则不能体现出技法的精妙之处。练太 泽 极拳而不练推手,只能起到医疗保健作用;不懂得太极 :系 拳的技击作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太极拳套路动作的 \ 力点、方向、角度及其变换的意义,将终身练保健拳,甚 I 至练糊涂拳,漫无目的地划弧。






图9 图10 图11



起起[动作4]腰微右转,使胸腹中线对向正前(西)方,[动作4]腰微右转,使胸腹中线对向正前(西)方,























[动作4]腰微右转,使胸腹中线对向正前(西)方,



[动作4]腰微右转,使胸腹中线对向正前(西)方,



[动作3]右腿支持全身重量,右腰微侧、右胯塌



下;左胯松开外旋,使膝尖、足尖对向正前南方;左足 胯催膝,膝催足,缓缓迈出向前落下(只要实腿有力支 撑,就尽量迈远,足跟轻点地,足尖上翘),对向左前 (南)方。接着,腰微向左转约10° ~ 15。。同时,左手



微外旋下沉划弧,掌心向右,劲点在掌缘,沉肘坐腕,拇



指上扬,四指横斜,意贯指尖,拇指与胃部相距约三个



平拳。右手微外旋,使掌心由外转向左(南),沉肘坐腕,



指上扬,手指距右乳上约四个平拳。目仍平视左前(南) 方。此为合,为蓄,为吸(参见图9、图10)。



左足尖里扣落于左前方30。~45。,重心逐渐移到左腿。 目光平视,由正南方移向正西方,同时,左足前弓踏实, 右足屈膝蹬地,成左侧弓步(左足负担体重约70%,右



足约30%);左小臂向左侧搠出,手与 肩平,手臂含搠劲;沉肘,肘低于手、 肩,但不超出左膝。掌心向右,拇指 上扬,余四指指尖向前(西)方,意 贯指尖。同时,右手内旋,向下向右 划弧,停于右髓前;掌根距雕骨约三 个平拳,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掌根 沉住,意贯指尖;垂肩、沉肘、坐腕, 指节微上翘。左小臂用搠劲,意似将 对方掷出。右手下沉,如对拉,以助 左小臂发劲,而不使身体前倾,保持 立身中正安舒。胸背肌肉往下松沉,






脊骨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含胸拔背(拔背即大椎 向上鼓起,背部成圆形的意思,大椎部位皮肤有绷紧的 感觉)。要落胯塌腰,两胯骨撑开内收,尾闾正中,气沉 丹田。带脉(腰部周围一圈)有膨胀之感觉,冲脉(脐 下小腹)有气盛涌发之感觉。两腰侧之劲、两手尖之劲、 两足之劲,似乎同胸腹前(约60厘米)正中线汇集于一 点,以达到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整体统一的发劲作用。 此为开、为发、为呼(图11,图12)。





浏览4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