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摔跤与上海


十四、上海摔跤史话|话说摔跤与上海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 上海也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由于外来政治、经济、文化、体育 的介入,中国也逐步接触了西方文化,包括西方体育。



将西方近代体育带到中国的主要途径是1885年“基督教青年 会”(简称“青年会")由美国传入中国后,才逐渐兴起。至1920年“青 年会”已经扩展到中国17个省及海外华侨聚居处。几十个城市和 100多个学校成立了“青年会”,设有体育部。从20世纪初开始,美 国的大批体育专业人员通过“青年会”来中国,分赴上海、天津、北京、 长沙、成都等地的“青年会”任职,有的还进入中国的高等学校充任教 授或体育系、科主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近代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巡回进行体育讲演和运动表演,创办体育期刊,编写体育教材,开办 体育训练班,在中国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从而,使西方近代体育在 中国全面而迅速地传播开来,也传入到上海。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 事业在中国体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海也渐渐地繁荣起来, 随着人口密度的剧增,除洋人、商贾及达官贵人外,全国各地区、各民 族的武林高手和摔角艺人也纷纷来沪献技与谋生,并将各流派的摔 角技艺也带入上海,给上海的摔角活动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初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 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大小军阀各自割 据一方,战乱不断,直到1927年至1928年,才被国民革命军和蒋介 石、冯玉祥等人的军队消灭为止,这段时期,被称为北洋政府统治时 期,由于外国列强的渗透与掠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一 浪高过一浪,中华民族也涌现出一批有民族气节的武林高手,以个人 行为,通过打擂台,比武的方式为民族雪耻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时相 继来沪献艺传技的霍元甲、佟忠义、王子平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霍元甲,有“霍大力士”之称。曾在天津以威名,吓跑侮辱中国人 民的“俄国大力士"。1910年初,应邀来沪与英国大力士奥皮音约定 在上海“张园”比武,奥皮音因闻霍元甲大名,临赛前连夜悄然离沪, 霍大侠凛然正气,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因此名扬上海滩。由于霍 氏技艺超群而被有识之士挽留沪上,在闸北创办“精武体操学校” (“精武体育会”前身)收徒传技O



佟忠义,有“摔角大王"之称。1925年来沪,在上海虹口昆山花园 力挫口出狂言的日本“献艺团”柔道高手山本,为民族雪耻。定居上海 后,先后创办“忠义拳术社”、“中国摔角社”广传武艺,并兼理伤骨科。



王子平,有“千斤王”之称。曾多次用击打技与摔角方式,打败 美、日、德等国大力士。1920年,定居上海后,还担任民国“中央国术 馆”“少林门”门长,用摔角方式,平息当时馆内的门派之争。在沪收 徒传艺,并兼理伤骨科。



他们先后来沪,打擂台、比武、献技、传艺,保持了这代人不畏强 暴,爱憎分明,爱我中华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由于他们早年均居 河北习武,而河北又是“保定跤”的传承之地,称“汉人摔角”。“大架 式”轻蛮力,重技巧,技术快速,有见手就摔的特点。三人的来沪,也 将“保定跤”的技艺和风格带入上海。



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之后,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中国的 经济和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有了发展,从1928年到1937年是中国近 代体育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西方近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在 相互排斥和相互吸收中并存的时期。这个时期西方近代体育逐渐在 中国体育界占了主要地位,但从参加活动人数来看,从深入民间的程 度来说,传统体育仍然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历史 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的官方和民间武术、摔角社团像雨 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相继诞生,扩大了影响,也推动了上海摔角活 动的发展,使上海的摔角活动逐渐兴旺,并深得人们的喜爱。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摔角活动已较普及,并有了五个突破点:



1. 1934年,由章伟川第一个建议当局要改革摔角体制。



2. 1935年,上海出版了第一本《中国摔角法》专著,由佟忠义主编。



3. 1935年,上海组建了第一个“上海市摔角协进会”。






1935年民国六运会女子摔角比赛场面






1935年民国六运会男子摔角比赛场面



4. 1935年,在上海第一次举办民国第六届全运会上,设有摔角 比赛项目。



5. 1937年,由“上海市摔角协进会”组织人员,制定出上海第一 本《摔角比赛规则》。



上述五个“第一",奠定了上海摔角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的近代体育史出现了在政治思想 上截然不同的四种体育。有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民国政府;有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政府;有洋人租界的自治特权; 还有日本军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的敌伪政权。因此,中国近代体育 就是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体育史。上海就处在这个特殊时 期,形成了在经济与文化上的畸形发展,表面上十里洋场,灯红酒绿, 歌舞升平的一派“繁荣”景象。不仅吸引了一批如:田毓荣、韩星桥、 赵云亭、宋振甫、林德山等北平少壮派摔角艺人来沪定居,献艺谋生, 同时也将清朝“善扑营”传承下来的京派跤技带入上海。北平摔角, 也称“满人摔角”是继承清代“善扑营”的遗风而形成。“小架式”其动



作比保定摔角缓慢,但动作细腻,有拿准把位后再施技的特点。这期 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洋角力士来沪表演与比武的事例也屡见 不鲜。西洋摔角,身穿短裤连狭背心的跤衣,注重力量,具有爆发力, 身体柔软,仰卧倒地时,为使双肩不着地(双肩同时着地为绝对失败) 可用头部撑地,将身体成反弓桥形的特点。1936年,有位旅美华侨 黄伯长来沪定居,他是位美国的职业摔角手,曾在美国、澳大利亚、加 拿大与许多摔角手对抗,300余场,仅失利10场。来沪后,常在各大 游乐场所表演西洋摔角谋生,因此也将西洋摔角带入上海。



另外,20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的学者,也将日本国技柔道(当 时称“柔术”)译编成书介绍到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虹口的 “东方书院”是日本侨民组织,内设有柔道活动。1937年,上海沦陷 后,虹口“精武体育会”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武德会”上海分会,设 有柔道场,在沪西也设有分会,也有中国人参加练习。1946年,抗战 胜利后,“精武体育会”收复,由中国人主持开设柔道训练班,将日本 柔道介绍给上海的学员。



在民国期间,由于保定跤、北平跤、西洋角力、日本柔道等在上海 的相继开展,促使上海的摔角将各流派的技术融合,取长补短,吸其 精华,使上海的摔角活动有所发展,并也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跤 技。“海派”摔角,跤架较高,也称“推小车架”重心高,便于步法的灵 活多变,快速进招,手法随意,注重西洋杠铃、健身器训练力量缺啥补 啥,无基本功训练,平时以摔绊子和实战为主的特点。





浏览5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