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常用的手法有搠、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通常 把前四种称为四正推手法;后四种称为四隅推手法。
太极拳的手法,手臂须松柔圆活,并须刚柔相济,忌僵忌滞,动 作螺旋式地旋转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形,横直顺逆,起落伸缩, 应走弧线,使关节圆转如意,筋肉纤维得到松舒的运动。太极拳术 语的“沉肩垂肘”,就是要求把肩关节、肘关节放松。沉肩垂肘,可 以帮助胸部宽舒,背脊有力,气不上浮,也有利于手臂引伸、回缩时 力量加大。放松肩、肘关节,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必须在每次练 拳时对每个动作都用意识引导放松,特别在姿式变转时要用意识 引导放松并旋转肩、肘关节,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只有先把 肩、肘关节松开,手臂动作才能灵活圆转,不僵不滞口
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动势时要以手领肘,以肘领肩;停势前要
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轻轻运动手臂,微微有膨胀延展的意思始终 贯串在两臂之中,“膀随腕转”,“腕随掌转”,触处成圆,拳论所谓: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需贯劲 “源动腰脊,劲贯四梢”。上肢的以意贯劲,须敷满于全部手臂,而 劲点则随动作的技法作用而随时变换,沉肩垂肘,内劲贯足,沉着、 松静,兼而有之。两肩切不可贯劲,两肩宜松沉,手臂动作才能灵 活无滞,也有助于沉气。内劲由两肩收于脊背,注于腰间,是由上 而下,谓之合;内劲由腰间通于脊背,布于两膊,达于手指,是由下 而上,谓之开。太极拳练功夫之步骤,先求松静,由松入柔,积柔成 刚,刚复归柔;以至不柔不冈%亦柔亦刚。贯劲之法,为积柔成刚阶 段,为增强体质,发展力量打下坚实基础。是功夫从实处下,从实 处托出虚来的阶段。即前人说的:练成浑厚之劲,再从浑厚劲练出 轻灵来。用功日久,手臂自然地会产生沉重的感觉,沉重中带有轻 灵,轻灵中带有沉重;;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重而不犯僵滞。手臂 圆熟,内劲象水银那样地沉重又流动灵活,随意可转移到某一点。 这就是拳论“运劲须无微不到”,“劲似松非松”,“似刚非冈(I,似柔非 柔”,“外似棉花,内如钢条”所要求达到的境界。
腕关节要圆活,手指宜松柔微曲,前推时掌根微微着力,手指 微曲而不犯硬,手指太曲则不易意贯指尖,太直则犯硬。意须贯到 指尖,指肚微微着力,练习稍久,便会感觉到指尖膨胀,指肚也显得 饱满,这是气血旺盛,达于尖端的征象。拳论说:“劲贯四梢”,四梢 指的是两手指尖和两足趾尖。这种劲贯四梢的锻炼方法,能使周 身劲集中于手指尖、足趾尖,极为符合“运劲须无微不到”,气血周 流全身,达于尖端的运动生理。今天我们锻炼太极拳的目的就是 为了治病、保健,增强体质,在锻炼方法上仍然采用技击的锻炼方 法,当然不在于追求它的技击性作用,而是为了它在运动生理上有 增强体质的价值。
腕关节也必须灵活而又沉着,不可松软,也不可强硬,处处也
, 61 ?
要“似松非松”,叫做“坐腕工 手和腕的圆转、轻灵、沉着,才能符合 “全凭两手转”的练法。
练太极拳从全身来讲要求“上下一条线”;从两手来讲,要求 “全凭两手转”而不离中线。人身的“上下一条线”为头顶至尾闾; 中线以鼻与脐为界限。两手运转时,左手管左半个身体,右手管右 半个身体,中间以鼻与脐为中线,在左手往右运转,右手往左运转 的过程中,都须经有上对鼻尖,下对足尖的一瞬间,使动作在圆转 中不离中线,对身法的保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极有关系。
“手、眼、身、法、步”是拳术的五个关要,也是五个锻炼要点。 眼法要随着主动手的动作而向前平视。凡动作变化,首先用意识 指导内部(内脏)向预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预定前去 的方向前视,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谓“一转眼则周身全 动”。这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内脏),然后形动(外形)”的细致 的锻炼方法。这样细心体会地去练,可以逐渐做到“意到、眼到、身 到、手到、步到,说动一齐俱动,说到一齐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 达到练拳有精神的评语。
练拳时的精神贯注,首先可以从眼法上来判断。俗语说:“神 聚于眼”,“眼为心之苗”,有些人在练太极拳时专将目光轮流注视 左右手掌,不随动作的转移将目光前视,对锻炼视力的灵活性和延 展及远是没有帮助的。眼神不灵动,定式时目光不严正地前视,则 意无所专注,劲不能充足,神不能团聚,必然使观者感觉到练拳者 毫无神气。那种采用静坐时“垂帘闭目”式的眼半开半闭以及专视 手掌的练法,除了对养静有益外,对锻炼视力是没有好处的。练拳 时目光随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凝视,既能使眼球神经获得训练, 也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和增强。
在花树丛多的绿化环境中练拳,即有利于呼吸新鲜空气,使身 体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也有利于目力的恢复和增强。一天有一定 时间进行锻炼,对患病者大脑神经的恢复是有好处的。每天在公
?62 ?
园练拳者比在室内练拳者在疗效上、健身上效果要好得多,其道理 就在这里,当然,在雾浓露重、烈风阵雨中练太极拳或锻炼气功疗 法,是害多利少的。
练拳时能够婉曲匀称,气势相连,好象风中杨柳,摇曳生姿,富 有节奏的情趣,是练功夫日久后,身手步协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的表现,这是“诚于中,形于外”,里边有情有景,外形上才显示出气 象万千的“神气活现”。而“神气活现”,主要从眼法上透露。太极 拳名家在演拳时“目光如电”,“目光四射”,“威而不猛”,不但在技 击作用上为识透对方的动向,所谓“其机在目,敌情预晓”,以及先 发制人的先用眼法慑服对方;在艺术形象上也由于目光的灵活有 神使演拳富于生命力。
目光经由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前视,意贯指尖,指肚着力,食 指或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手指尖劲到,足趾尖劲也到。眼神须 照顾上下两旁,要表现出大方、舒展、严肃、沉静的神气。劲只能贯 到九分,神气要贯十分,劲似乎贯足而尚未贯足的时候,下一势的 动作就接着变动。每势完成时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太极拳 “势势相承,着着贯串”的必要条件。“劲断意不断”,“断而复连”, 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顿,而意识仍然贯注,内劲仍然运转。
对极度神经衰弱者,眼光随手转动向前平视即会感到头晕者, 可以采用静坐时“垂帘闭目”式的眼半开半闭来练拳,这是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作决定的。拳的练法要适应学者的体力和身体条件。
浏览7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