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型经过移动转换称作“步法”。
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是:进退转换,虚实分明。左虚则右实, 左实则右虚°前进后退时,身腰随着转换。迈步要轻灵,不可重 滞;落步要稳健,不可摇摆JR动或笨重。
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动作的灵活或迟滞全在步法 的正确或错误。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来直 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 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才符合“上下相随”的原则。迈步 时先须将一侧的胯根微内收,这一侧的腹部充实,坐稳在一腿,稳 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但膝关节须微屈,保持膝关 节的蓄势和灵活性。落脚的方向、角度和转变时足尖的外撇、内 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转,其主次先后,都须辨别清楚,虚实主次,条 理分明。
太极拳步法的虚实变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这是为了 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这种渐变地分清虚实的 练法,轮流以一条腿支持全身的重量,似乎得到轮替休息的好处, 但因动作的缓而匀、近于静力性运动,所以,实际上一条腿的支撑 力很大,因此运动量也是很大的。久练太极拳的人,腿部肌肉特别 发达,健步如飞(太极拳的双人推手,是一种竞技性的运动,因此坚 持推手运动的,上肢的肌肉就特别发达)。但对于初学太极拳者, 即使是身体好的也会感到不易支持,因此对初学者特别是年老体 弱者,开头不应该要求步法分清虚实,开头只要求迈步小些,架子 高些,降低它的运动量,以后视熟练程度和体力条件再要求迈步大 些,架子低些,分清虚实和均匀地渐变,逐步提高运动量,逐步增加 腿力和膝关节的支撑力量。
两足虽然分清虚实,还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 力,实非全然站煞”。只有虚实相互渗透,才能变化灵活。
凡前进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提脚跟,足尖斜向 下垂,再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先落 地,然后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实。做云手动作时横行前进的腿 则须先落脚尖,然后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凡后退的腿,必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膝,带起脚跟,足尖斜向下 垂,再缓缓后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全面落实。
两足开立,凡后腿稍向前移,不向前迈出的,都是先提大腿,蓄 劲于膝,带起提脚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后足跟落地,全面落实。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单鞭”接“高探马”等足部动作, 都是后腿向前移动而不迈过前腿,这种步法,称作“跟步”或“垫 步”。后足虽向前进而不迈越前足的,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由于 前后足间距离不大,前后足跟可在一条直线上对齐。
凡前进或后退时步伐较大,如“搂膝拗步”前进的弓箭步,或如 “倒卷肱”后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前后足不应站在一条直 线上,要站的偏开些,较易在动势和停势时站得稳当。
凡需加大运动量者,上下肢都需贯劲,“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下肢贯劲之法,能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臀部与足跟成垂 直线,屈膝开胯圆裆,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干和上肢的重 量下压,膝关节更坚固有力。双足之劲,似乎缠人地下,有盘根错 节之意;前足沉实踏地,大趾着力,后足亦沉实踏地,小趾着力,重 心落在两足中间。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 两足的虚实比例。
岁久积功成,下盘就能在任何变动过程中保持平衡,稳固如大 树之不可动摇。在推手时就能劲起脚跟,力由脊发,达于手指,发 力较大、较集中、较快。
初学者最好先练步型,将步型做准确。如时间允许,也可使每
一个步型都做桩步练习,腿力增强后再练步法。在练进步、退步、 上步、垫步、盖步、倒插步、跳步、纵步、侧行步、跟步、行步、摆步、扣 步等步法时,要注意腿部移动的先后主次,脚的起落方法和方向, 落脚时的两脚距离和脚尖所对方向,并且起脚要轻,落脚要稳。一 般前进时脚跟先着地,缓缓全脚踏实;后退时脚尖先着地,徐徐全 脚踏实。过去称步法为底盘(下盘或地盘)功夫。评论练拳好坏, 首先看步法是否准确安稳和轻灵柔顺。进退时,虚腿要自然松垂 向实腿靠拢,然后再出腿。这是保持身法中正安舒的关键。也是 步法轻灵稳定的关键。
做独立步时,初学者不易站稳,如从“下势”转“独立”时,左脚 掌稍向外撇,重心由后面的右脚缓缓前移,待重心全部移到左腿 上,右脚才缓缓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右胯要微向前顺、上提,使得 右膝与右肘相对。右腿独立时,亦同样使左胯微向前顺、上提,使 左膝与左肘相对。这样,“独立”的姿势就容易站稳。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