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联系方法不正确对膝关节的影响
据问卷调查,有50%的运动员膝关节的受损伤病症主要是内 外侧副韧带损伤。因为正常人在站立时外侧韧带紧张,屈时放松, 而内侧副韧带全伸全屈时都较紧张,只有在屈伸150度时稍松弛。
太极拳运动员在改练太极拳之前都从事过数年的长拳类项目, 在长拳翻、腾、蹦、跳、转时造成了内、夕卜侧副韧带不同程度的损 -150 -
伤。太极拳虽然是一项缓慢的运动,但练习方法不正确便会在原有 的伤病上加剧损伤。太极拳讲究虚实变幻,欲往前先往后,而在后 坐动作中后腿支撑力大,为实,前腿为虚。而有些运动员在练习时 腿部力量不足或自我意识的方便省力,在后坐时往往出现膝向内 扣,而脚外展,重心点放在膝内侧,便于蹬力。久而久之,这种不 正确的练习方法便会造成内侧副韧带局部负担过重而损伤。同时要 提到的一点是,不论是运动员或平常练习者在练拳的过程中因姿势 过低或长时间练习,膝部会因过度异常牵拉,造成局部负担过重而 引起靛腱围炎和膝筋膜炎。因此,培养良好的练习方法,提高自身 正确的动作定形,是避免加重膝关节损伤的一个良好的保证。
2. 练习姿势不正确对膝关节的影响。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人人皆知。但是如果练习姿势不当,势必对 膝关节造成影响。据问卷调查显示,有近30%的运动员膝关节受 伤的原因主要是练习姿势不正确。
练太极拳强调全身肌肉放松,关节松开。但这种放松必须建立 在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和正确位置上,进而立身中正,贯彻头悬 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等练拳要求。反之,姿势不中正 合理,久之就会造成膝关节的损伤。例如:太极拳练习中“搂膝拗 步”的弓步姿势,练习者往往要求过低的姿势而导致膝盖突出,超 出脚尖,并使上体微前倾,重心和力量大部分集中于膝部。在太极 拳中弓步是整套拳术里使用最多的一种步型,如果长时间频繁的出 现这种姿势,势必会造成膝关节过度负重而疲劳损伤。
3. 发力及脚的位置不正确对膝关节的影响
拳谚说:“腰如干,肢如枝,腰微珈 肢自动;腰不动,肢乱 动,无用功,一场空。”说明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而太极 拳中发力则便是主宰于腰,发力于腿,由腿自胯过腰到手的一个过 程。如果自腿直接到手,而腰不动,那么腿的过度内收将易使膝部 损伤。由于膝关节屈曲时呈松弛状态,所以不易因旋转力产生撕 裂,而常常是由于小腿的突然内收致伤,膝屈曲时如果小腿内旋内 收,力量过大,有时也可以损伤膝外侧副韧带。所以,腿、腰、手
的过程既能缓冲腿部内收的力量,也能体现“腰微动,肢自动”的 太极心法。
练习太极拳时,讲求虚实变换,避免双重,所以许多动作都是 单足支撑全身体重。如虚步是最典型的步法,集体重之80%落于 一足,并屈膝下蹲,另一足虚着地。这样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自然就 会加大,必然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如果腿部力量不足且发 力方法不正确,就易造成膝关节的负担。
同时各势太极拳对脚的要求都不同。例如弓步,杨氏太极拳要 求前脚顺,即脚尖向前,后脚外撇45度,而吴氏太极拳则要求两 脚尖都超前,膝关节不是万向轴,它主要功能是顺着胫骨(小腿) 和股骨(大腿)方向向后弯曲,侧向扭动余地不大,扭动过大就会 造成膝关节半月板及副韧带的损伤。正如杨氏太极拳就限制了身向 左转动的灵活性;相反,吴氏太极拳右转的灵活性就不如杨氏。无 论什么氏太极拳,都不能使膝关节外撇或是里扣在脚尖方向之外或 之内成扭曲姿态,否则会严重损伤膝关节。
(三)嗪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
1. 加强运动员的理论学习及正确的姿势
太极拳运动员在练习的同时,也要对太极拳的理论知识有一定 的了解,因为太极拳理渊博、拳势细腻。初学者要了解学习原则, 掌握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动方法和要领。拳势由不端正到端正, 路线由不明白到明白。在太极拳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踏实用 功,并且在教练员的传授下,不骄不躁,学习正确的姿势,明确正 确的方向,以便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2. 积极预防,及时治疗
体育疗法应掌握“局部休息,整体运动”的原则。如锻炼后发 现肌肉酸疼,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可增强运动量。若锻炼后出现 膝关节局部疼痛,且逐渐加重,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说明 某一部分的肌肉或关节韧带有炎症反应,则运动量要减少,以免炎 症扩大。要为其积极治疗创造条件,必要时调整训练计划,膝伤可 高姿势练习,以上中盘为主。
? 152 -
在睡前或睡后,以两手掌紧按其膝部,左旋右转的按摩,用力 不必过大,能促进气血运行即可,每次15分钟。受伤后应及时治 疗,最好是按摩、针灸和药物疗法综合治疗。疼痛严重时可用“葱 慰法”或自制“中药护膝”或外敷“消肿止痛”等,而取穴、针灸 当以鹤膝、内外膝、足三里、阳陵泉和气冲穴为主。
浏览4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