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文化丛书-拳技


五、拳术与宗法传统|当代青年文化丛书-拳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宗法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 从封建制度出现以后,宗法观念就成了维护整个国家机器的 重要精神工具。宗法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就连 拳术也不例外。



这看起来或许会使人感到奇怪,作为一种技艺的拳术,怎 么又会与宗法传统联系起来呢?这种联系实际上就存在于宗 法制对于拳术的利用和其观念对于拳技传承的影响上。



我们知道,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的远近区别嫡庶 亲疏的一种法则,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即同一始祖的 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余的后继为小宗。在一个家族当 中,大宗的历代传人都居于统治的族长地位,小宗的地位则在 大宗之下。宗法制的作用是确保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和各种 人际秩序。



中国古代社会维护这种宗法制的手段很多,其中最重要 是武力。在各种武力当中,最为基础又最为方便有效的就是徒 于搏击的技艺一一拳术。中国拳术大多起源于民间,而且可以 说都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安全而产生出来的。一旦一种拳术在 一个家族中产生出来,便成了这一家族的“专利”,它只能为这 一家族的成员所学习和利用,而对于别一家族的成员来说,则 是一种秘密。尤其是对于相互对抗的家族来说,这种秘密更是 显得重要,因为只有保住这种秘密,才能保证在家族间发生武 力冲突时占有优势。一套高明的拳术,就是一个家族的立足资 本。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许多拳技都只传内不传外,只传 子不传女的原因。历代的一些统治者,甚至禁止民间习练拳 艺,实际上也是这种观念的表现。



即使是家庭内部的相传,也并非是随便哪一个儿子都可 以传的,从一般情况看,首选的仍是长子。当然,为了提高家族 内部的战斗能力,家中男姓成员都有习受拳术的权利,但其正 宗传人也常常都由嫡系长房来担当,除非是由于体力素质方 面的原因。这类事实在武术史上是较常见的。



随着拳术的流传,发展,一些拳种由于其家族内部的原因 (例如无子嗣等),也由于宗教界武术的发展,以及江湖帮派的 需要,职业拳师的出现等原因,拳艺的传承也就脱离了家族血 统的联系,从而走向社会。但是,为了确保某一拳种的纯正流 传,这种传承关系仍保留有其原来的宗法形式,形成了相对独 立的武林宗法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掌门人”的设立。在一 种拳术的流传当中,只有“掌门人”才有资格获得师傅的“真 传”,在一个派系当中,同一代徒子里,“掌门人”具有“首领”的 地位,该派拳艺中最精粹,最关键的部分唯他可以掌握。



拳艺界的宗法传统显然不能与封建家族宗法制完全等同 起来,从而轻易地加以否定。总的来看,它对拳技传统的影响 有利有弊。



从弊的方面看,这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拳技的广 泛传播,并使得各派系之间由于相互封锁而加深了门户之见。 一些掌门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对其所掌秘诀也不轻易传 授。历史上由于这种门户之见而导致的派系间的冲突屡见不 鲜,由于泄露本派系拳秘而被驱赶,因偷学他派系拳技而被惩 罚,本派系中因争夺家传秘诀或掌门地位而引起内部争斗的 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也致使某些拳技的秘而不宣而失传。



但是,在这种拳技的特殊传承过程中,因为不像封建家族 制那样注重血统,而更多的是在所有徒子中择优而传,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派系内部的竞争机制,促进优秀拳手的产 生和发现,从而保证了派系内部的流传,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许 多影响较大,历史较长久的拳种,几乎都是靠第一代掌门高手 传下来的。



当然,拳技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不同派系,不同风格拳种 的学习与交流。优秀的,广为流传的拳种都是能打破门户之 见,在吸收、学习其他各派所长中发展起来的。例如清八卦掌 著名拳师董海川,就既学过少林派罗汉拳,后又从一道士学打 拳击剑之法,练习导气之功,终成一代高手的。进入清朝以后 各种拳社、武馆逐渐多了起来,虽然门户之见仍有存在,但交 流切磋毕竟比以前多了,这为拳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浏览2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