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练拳要消耗体能,所以在营养补充上也要讲究。有些 人以为,习拳中的练劲力、练内气、练精神等可以调节人的各 种机能,因此不用特别补充营养;甚至还会有人认为在营养不 足、体能下降时可以通过练拳来调节,所以腹内空空还要用 “运气”来“解饿”。这是不正确的。
练拳是对精气神的调节,而不能代替精气神,这是要弄清 楚的。也就是说,练拳和在练拳过程中的练内功,它的作用是 更为有效地激发人体内部的能量,而并非单凭“练”就能产生 出能量。就像发面,在面粉中加进酵母,可以使面团膨胀发大, 没有面粉,就无从发起,单是酵母本身怎么也发不起来。在练 拳中,人体本来的能量就像面团,练功就像“酵母”。这个比喻 不一定准确,但道理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又为什么有些高手可以在练功时几天 甚至十天半月不吃东西而照样精力充沛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这些高手虽然在一段日子里不吃或少吃,但并非总是一直不 吃。经过长期的习拳练功后,他已使得自己的身体机能大大提 高,能充分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储存了充足的能 量(当然不是脂肪),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体能的消耗和发挥 其作用,因此在一定的时间里就能靠体内原有的能量而工作。 这是长期功力积累的结果。
因此,青年初学者万万不可效仿,适当的营养补充是必要 的,尤其是在长身体时期。一般来说,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 不要空腹训练,尤其是运动量大的拳路和动作,以免引起血糖 的降低而出现不良反应;二是在运动量较大的训练期间要多 增加些含糖、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较高的食品。
有关食品营养学的知识,现在已很普及,这里就不用再介 绍了。
7. 天涯处处有芳草,转益多师是吾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拳如得一名师指点,必能功力 大增。古今的武林故事中都有不少这样的事情,杨露禅得陈长 兴秘传而成为一代宗师,孙禄堂得郝为真的指教而终独创孙 式太极.王子平得杨鸿修传艺而成武林豪杰……,这类故事不 胜枚举。
由于名师的重要,学拳的人都想寻得名师,也为寻不着名 师而苦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再看看历史,也不难 发现,许多有志学拳者在没有名师的指点下,也能成为一代好 手。而相反的情况是,一些人虽得跟随名师,甚还出身名师门 第,但终究未能有较大成就。历代名师都有不少弟子,但真正 成大师的又有凡个呢?再说,学拳能有成为大师的志向,甚至 真正能成大师,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退一步说,即使不能 成为大师,能刻苦磨炼,学有所成,或练出一副健壮的身骨,不 也是一件极好的事吗?
成为大师,或练出一手好拳,名师只是一个方面,俗话说 得好,“师傅带进门,学艺在自身”。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闯,去 练,去琢磨。这已是很浅显的道理了。
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要你有这种 精神,往往“大师”就在你的身边。不仅同行中的平凡者可以成 为你的大师,即使是生活中平常的人和物都可以成为“师傅”。 所以谦虚好学,不仅要向拳师学,向同好学,而且还要向一般 人学,向生活中的事物学。有时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拳中 学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拳外学到。
记得有一部写太极拳师张三丰学艺的电视剧,其中有这 样一个故事:张三丰因抵挡不过一个快刀手的武艺,前去向师 叔求教。师叔只讲了一般“以柔克刚”,“以缓制急”,“以静制 动”的道理。张三丰仍百思不得其解。在月白风清之夜,张三 丰只身在竹林中散步沉思,猛然间风吹竹叶沙沙作响,只见竹 叶在抖动中纷纷落地。张三丰突然醒悟了 :这不正是“以柔克 刚”的最生动的体现吗?竹有形而风无形,风只在“静静”地吹, 而叶却不能不跟着它摆动。以无形来牵制有形,以不变来制其 变。而正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道理.对于张三丰,历史上还有 这样的说法,说他有一次偶然看见一条蛇与一只鹤斗?鹤在树 上看见盘在地面的长蛇.便猛然俯冲下来向蛇发出攻击,蛇没 有惊慌,只是在鹤即将冲到跟前的霎内才忽然摆动躲闪,凶猛 搏动的鹤最终没有占着静盘在地上的蛇的便宜。张三丰看到 这种情景,猛然悟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始创了 武当内家拳。
类似的故事在拳坛上是很多的。无论这些故事是文学家 的虚构还是实有其事,它都能说明,拳技的许多奥理,往往就 存在日常生活的细小事物之中。
象形拳作为我国的一大拳种,均是由模仿人或动物的各 种动作神态而成。如螳螂拳就是明末清初山东王郎与人比武 失败后,偶受螳螂捕蝉动作的启发创编而成。类似螳螂拳、猴 拳、蛇拳等等之类的拳术,只要你能细心观察这些模仿的对 象,深入体会其道理,它们不也可以成为你的师傅吗?
总之,只要处处留心,虚逊好学,那么你就会发现处处有 “大师”,时时遇“高手”,你就能博学多采,成为一名出色的拳 师。
武打影星李连杰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武术来自民间, 发展在民间,至今民间遗宝不尽。近年来我借拍电影之机,曾 走访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很多武术圣地。每到一处,我都 与那里的武林前辈、同好亲密相处,互敬互学,结果受益不浅。 天涯何处无芳草,武林各地有能人,建议热爱武术的广大青少 年朋友,不必往返徒劳,千里寻师,不妨先自学起来,同周围同 好切磋研练。'有志之士终无愁,就地取材筑高楼',……有志 习武的青少年可先练起来,以后再设法深造”。
8. 强健身心是吾旨,逞强好斗最为忌
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无论是俗家拳手还是空门大 师,都把强健身心作为习拳的第一要旨。拳,可用之于自卫,不 可用于欺人,这已是拳坛的传统了。德行高尚的拳师,即使是 百般无奈的情况下“露”出两手,也都是“点到为止”,教训教训 无癞之徒而已,并非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本事。
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满罐不响,半罐叮诰。即当一个人刚 学会几路拳脚时,总想找机会试一下身手;可是当他达到较高 深的诰诣时,却又把所学的本领看得很淡。在电影、小说中我 们都常常看到这样的描写,功力高深的拳师,都是不显山不露 水的,反而是那些粗略掌握几路拳脚的人,总是按捺不住地想 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拳坛之中是这样,拳坛之外也是如 此。
这里面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规律。
记得小时候总盼着过年,觉得一年时间很长;等到长大甚 至步入中年后.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还没做成什么事,一年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时间当然没有改变,只是人的感觉随着时 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的这种感觉,产生于自己经 历的时间长度与一个特定的时间长度(比如一年)的比较。一 个5岁的小孩,对一年时间感到很长,因为这一年时间就已是 他出生以来所经历过的时间的五分之一;但在一个几十岁的 人看来,一年不过他所经历过的时间的几十分之一。再随着他 认识到时间的无穷无尽时,就更觉人生的短暂。这就是产生 时间长短的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时间不是空洞的,它对 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就是人的生活经验的量上的对比。
这个道理跟学拳一样。刚学拳的人,尽管只是掌握为数不 多的几路拳脚,但他毕竟从不会到会,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以 他会以后的数量跟不会时相比,那他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 但随着他学习的深入,见多识广后,他就会觉得,自己所懂得 的拳术与整个浩瀚的拳海相比,不过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水 珠。
所以一个人要真正想成为拳坛上的好手,要改变自己那 种过于良好而又缺乏根据的感觉,尤其是要改变那种因会两 手就想着去“露两下”的念头,就不能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把 眼光看得远一点,宽广一点。把自己的那一点拳技与中国古今 的高手大师甚至许多无名者相比,你就会觉得很微不足道了。
当然,有好胜心理并不是什么过错,一个人,尤其学拳的 人,如果没有好胜心,必然难以有上进心,也就难以有战胜各 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只是这种“好胜”要用在学习和比赛等 -场合上,或者是用在对付那些无癞和强暴上,而不是用在向周 围的人炫耀和逞能好斗上。
逞能好斗有许多不好的地方,遇到强手则容易伤己,遭到 弱者则容易伤人,遇到对手则容易两败俱伤。如果这种逞能好 斗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地步,那就更容易出事。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青年练了几下手脚, 也练了几下气功后,就总想找地方试一下,无奈总是找不到对 手。后来他想,没人较量与物较量也行。结果有一天,经过一 个建筑工地,突然有人喊道:“快走开,危险! ”青年一看,一块 木板正从高处往下砸。青年本想躲开,但转念一想,何不借此 机会试一下功力呢?于是便运足了气,挥舞着拳手向木板冲 去。等他醒来时,已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老母亲正坐在旁边掉 泪。可是那青年仍迫不及待地问:“那木板怎么样了?”老母亲 说:“那板完好无损,只是你的肩胛骨碎了。”青年沉默了一下, 叹道:“想不到我盖世功名,竟毁于一板! ”如果逞强到这种地
步,还能有日后什么“功名”可言?
浏览3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