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总集


八、拳学要义|大成拳总集





大成拳宗师王芳斋名重南北,素为全国武术家所推许,最近卜居京门, 为观摩拳术起见,特订每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在大羊宜宾胡同一号招待 各界,藉以与拳学名家交换意见,使我国尚武精神日益发扬光大,意至善 也。昨日记者走访王氏,与作下列之问答。



问:王先生拳术高超,素所钦仰,敢问先生对于拳学之抱负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许,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 光绪卅三年离师后,即奔走四方,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 手甚多,饱尝风霜,卅馀年所得代价,就是良师益友,相互切磋,故於拳学 自信老马尚能识途。日前张玉衡先生於报章先后评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内 容,致生误会,故极原将本人真意掬诚奉告。余年渐衰,生活尚可自了,名 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於此者,原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之际,与海内贤 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己 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 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 “八卦”“通臂”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 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 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舆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 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 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 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 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



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馈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 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 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 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 合为一体之势,此之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 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神情,真若 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 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工力极深,而造诣稍逊,然 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 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 究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 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 础体认工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 “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 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如论技击,专 为制裁肢体之用,其他附用,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 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 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 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 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 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有力份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 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 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 论。恐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臂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得持理论 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 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椿”,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 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 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黏腿”、



“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 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 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 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理计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则 整理旧学发扬而光大之,舍吾人其谁与归,区区不揣浅陋故振臂高呼倡之, 其唯一宗旨,则在于斯。



问:先生此次订期招待各界,足证虚怀若谷,热心武道,未知对此有何 意见?



答:学问之道藉比较而增进,拳术亦然,比较有胜负而于人格无损,且 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倘观摩日久。既可免门户之争,更可塞雌黄之口,愿 我同道勿河汉斯言,海内贤达都会高隐,如肯屈驾赐教、无任欢迎。若不欲 轻移玉趾,即请一纸见示,定竭诚造访,藉聆一切。总之,但求拳术之精 进,其他非所计也。



问:先生为大成拳宗师,对于本门拳术,必有卓诫,请赐其详。



答: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 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 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 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 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 拳术也。既知学拳之利弊,应在用功时,动静之间加意体察,非仅使身体外 形上为多种情形之运动也。应用神意,观察全身内外,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卫 生自卫之条件,动为甚么?静为甚么?结果是甚么?中间过程的现象是甚 么?如此体认操存,庶乎近矣!至于精微道要,方可继续研求,否则未易有 得。兹简述大成拳之要义,并质诸同道,而为拳学上之探讨。前言学拳阶 段。以上所谈卫生、自卫二者有互为之不可分离性,失一则流弊生而入于歧 途。应首先使气质本能加以精神的训练、培养,而后始谈到发挥神经肢体的 本能力。学拳第一步就是锻炼神经为基础练法,体认四肢百骸蠕动的工作。 第二步为试力、试声的练习。第三步为自卫。分述于后:



①基础训练: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卧、随时随地可以 得到适宜训练,须先从桩法作起。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使身体端正,意念 空洞、从静的状态中去整饬神经,调息呼吸,温养肌肉,使各细胞自然的发



动,力由内而达外,通畅全身。如此,筋骨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 尤须体察其细微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穷的妙趣。欲当拳 功之妙用、应先致力桩法。





浏览4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