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站桩的历史渊源问题,过去一般都认为起源于南宋抗 金名将岳飞(1103—1142)创“心意六合拳”与金兵作战而得 名。实际上站桩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春秋时代,当 时虽然不叫“站桩”,也不叫“气功”,更不叫某某拳,但是,自古 以来对摄生锻炼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方法。一种是以 “动”为主,注重外表四肢形态的活动变化,如鸟飞、马走等形式 的锻炼,即位置移动的运动;另一种是以“静”为主,位置不移 动,以单纯的坐卧或站立为主,而主张求“物”理论的学说。历史 上最早提出练功求“物”学说的,当属《管子》。
大成奏站桩与术杉
夕./,/// i万夕/ / ly// / *,??件苟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前730—fj 645)撰(管仲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 作。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 济和农业等知识。其中《心术》、《白心》、《内业》等篇保存一部分 道家关于“道”与“德”以及“物”与“气”学说。
根据《管子》卷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记载有:
原攵 今译
上离其道(“上”原指“君”。在人体“上”古指“心”,今指 大脑)大脑如果离开“道”的原则,
下失其事 (“下”原指“臣”。在人体“下”指四肢末梢的
手和脚)手和脚就不能完成它应做的工作, (因此)
毋代马走 (下肢)不要像骏马那样去奔走,
毋代鸟飞 (上肢)也不要像鸟儿那样去飞翔,
毋先物动,在得到“物”以前不要移动身体,
(这就是原地站立不动的站桩最古老的名称) 以观其则, 目的是要观察它自身内部的变化规律,
动则失位,如果身体移动了,可就失去了 “物”应占有的 地位,
静乃自得。只有静静地原地站立不动,才能得到“物”这 个东西。
在《管子》原书中,除上述原文外,下文中还有继续补充说明 的文字如下:
原?丈 今译
毋先物动者, 在没有得到“物”之前四肢不要活动的原
因是因为:
摇者不定, (上肢)摇摆动荡活动的人,大脑不能安定
建者不静,言动之不可 以观也, 位者谓其所 立也,静者能制动 矣。故曰: 静乃自得。建者不静,言动之不可 以观也, 位者谓其所 立也,静者能制动 矣。故曰: 静乃自得。下来
建者不静,
言动之不可 以观也, 位者谓其所 立也,
静者能制动 矣。
故曰: 静乃自得。
建者不静,
言动之不可 以观也, 位者谓其所 立也,
静者能制动 矣。
故曰: 静乃自得。
健同躁:躁动,不停地跳动)(下肢)不停 地跳动,大脑也不能安静下来,
这就是说四肢外形活动起来,大脑就不能
观察“物”的变化规律了,
“位”就是站立不动,
只有站立不动的静止状态才能够制止摇
摆动荡的活动。
所以说,
只有静止不动的站立,才能得到“物”这个 东西。
在这里,《管子》首先提出了 “三毋”学说,即“毋代马走,毋 代鸟飞,毋先物动”以“静”为主的练功方法。可见当时就存“马 走、鸟飞”一类活动的练功方法。而《管子》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这 种练功方法,主张“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并且坚定不移地指出 了 “动则失位”的经验教训,极力主张“毋先物动”以站桩求“物” 为主的练功方法。
除《管子》之外,《老子》也是主张以“静”为主的摄生方法。 在《老子》第十六章中,“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是从“毋先 物动”另一角度来反对“妄作”的。
常:①永久的: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如常绿树冬夏常 青。②经常:时常。如常来常往。③普通,平常。如常识、常态; 习以为常、反常。
妄:胡乱。如轻举妄动、胆大妄为。虚妄,不实。如痴心妄想、 妄言妄语。
K成拳玷桩与末杉
凶:不幸的(形容死亡、灾难等现象,跟“吉”相对):凶事(丧 事)、凶信。年成很坏:凶年。
“不知常,妄作凶”各家解释分别为: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127页)〔注释〕为:常,指万物 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规律。不知常,妄作凶,〔今译〕为:不了 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张松如著《老子说解》(109页)〔今译〕为:不认识自然规律 的轻妄,轻举妄动定惹灾凶。
任继愈著《老子新译》(95页)〔今译〕为:不认识“常”而轻举 妄动,其结果必凶。
古棣著《老子通》(67页)〔校释〕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 作凶”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知常则明,知道常规,常法就明白 了;不知常,妄作,轻举妄动,随意而为,就凶险了。这都是说的 “致虚极,守静笃”的功效。
于永年解释为:“不知常,妄作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与“独立 不改”相对而言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常”字。《老子》主张在“独 立不改”的静止不动状态下去求“物”。“不知常”的“常”字是指 不知道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独立不改”、站立不动的姿势,会产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运动变化规律而 言。
浏览6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