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足姿势与第二式同。两手抬在肩上眉下部。手心向外,十 指分开如推托状,松肩撑肘,不要用力(图3-22)0
第五式:前后分水(简称分水式)
图 3-23图 3-23
图 3-23
图 3-23
两足姿势与第二式同。两手左右平伸,放在身体两侧,约与
脐平,手心向下或向前方。两肘微微弯 曲,两肩放松,不要用力(图3 -23)O
第六式:丁八桩(又称小步桩)
两足呈稍息姿势站立,前足向外 方移出5厘米~ 10厘米,两脚保持半 丁半八字状。身体微斜,两腿微微弯 曲,身向后坐,前脚足跟离地,膝盖前 顶。全身重量保持前四后六之比。两手 抬起,约同肩平,屈肘环抱,手心向内 或向前方,十指分开,松肩撑肘,目视
鬼邕木丛专 前方(图3 - 24) o
第七式:伏虎桩(又称大步桩)
两脚前后大叉步分开,前脚掌踏地,足 跟微起,膝盖前顶,臀向内挟而提肛,身向 后靠而下坐,腿部力向上拔。两手前后分 开,抬在胸前肩上部,手心向前呈推托状或 两手向下放在腹部两侧,手心向下如伏按 老虎头、臀状(图3-25)。
第八式:降龙桩(又称反步桩)
两脚前后大叉步分开,前脚掌向外方 拧转,脚跟向里,膝弯曲。后腿伸直,脚跟不 要离开地面。上身前伏,重量多放前腿,形成前六后四之比,逐 渐增加为前七后三之比。
身向后扭,头向后转,目视后脚跟。左腿在前时,右手高举, 手心向上,左手下垂,手心向下。双肘弯曲,呈推按状(图3- 26)。右腿在前时,左、右手姿势反之,双肘姿势不变。
站式四肢功姿势要求四肢末梢部分的运动量较大。尤其加 入假想的意念活动时,如头向上顶,手向怀抱,双肘外撑,腿向 上拔,脚向下蹬,足踱踏地,足跟微起,臀向内挟,膝盖外顶,身 向后靠,指顶掌撑,手腕外拧,等等。这些意念活动对手腕部、手 指部、双腿部等处的运动量相当大。这些姿势与意念活动要在 基本功姿势上有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之后才能应用。练功时必须 注意,只允许四肢的末梢部分用意用力,绝不 许肩部、背部、胸部用力,以免发生憋气。这些 姿势不适于初练功者。
第一式:撑指拧按
两足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弯曲,臀向 内挟,身向后靠,膝盖外顶,小腿力向上拔。两 手摆在腹部两侧,约与脐平,距离约同肩宽, 手心向下,十指撑开,虎口撑圆,腕拧掌按,头 顶脚蹬,肩松肘撑(图3-27)。
第二式:撑指提挟
图 3-27图 3-27两足姿势与意念活动同第一式。手心相对,手指向下,掌撑 指伸,如撑如挟,两肩放松,不 要用力(图3-28)o
图 3-27
图 3-27
第三式:撑指外拧
两足姿势与意念活动同 第一式。手心向外,手背相对, 十指撑开,腕拧指撑,两肩放 松,不要用力(图3-29)。
第四式:握拳勾腕
图 3-28图 3-28图 3-29图 3-29两足姿势与意念活动同 第一式。两手握拳,手心向上,
图 3-28
图 3-28
图 3-29
图 3-29
图木丛节
.垣.,H ''史'W此节
腕勾肘撑,两肩放松(图3- 30)。
(一)握拳外拧
两足姿势与意念活动同 第一式。两手握拳,向外拧 转,手背相对,腕拧拳勾(图 3-31)。
第六式:握拳撑抱
两足姿势与意念活动同 第一式。两手握拳,约同肩 平,屈肘环抱,手心向内,腕勾肘撑,两肩放松(图3-32)。
第七式:握拳摸肩
两足姿势与意念活动同第一式。两手握拳,屈肘摸肩,腕向 下勾,肘向外撑,两肩放松(图3-33)。
第八式:独立守神
单腿独立,膝微弯曲,前腿抬起,足尖后勾,胸窝微收,头顶 脚蹬。两手高举,腕拧指撑,肩松肘横,背竖腰直,臀夹腹吸,形 松意紧(图3-34)。
浏览4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