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三节传统武术与东方古典美学文化





一、我国古典美学的特质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通过研究审美对象和 审美意识来认知美的本质、根源、美的各种存在形态;通过研究审美关系,来 了解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相互关系等Q我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厚的 文化蕴涵,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生生不息 的生命力。



在我国古代,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来反映美的本质。 与西方美学思想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 界如:“比德说”,即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 把人的特性客观化、自然化,并依此找出自然事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古代 的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然,自然即为美。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 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合乎自然的即为美,反之则为丑”的审美标准 不仅适用于天地万事万物,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天地万物及人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的,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无 目的而合目的,因而美在生命中,生命即美,而这种美的理想境界是“和”, 因为在“和”的状态下,生命能得到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以“和”为美, 是中国美学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古老的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显著特色。“中和”思想本指中正、 平和,后引申为一种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养原则。从儒家思想的角度来看,“中 和”是最高审美标准。儒家认为只要人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 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



(二) 协调之美



“协调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历来的一贯主张。“协调”一词原本出自中 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中庸”,并逐渐演变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之意。儒家强调“人和”即社会美,道家强调“天和”即自然美,佛家强调“心 和”即心灵美。和谐、协调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



(三) 和善之美



“和善之美”是道德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所谓“和善”是指和谐 的形式与仁善的内容的有机统一。“和”是一种外在美,意在协调;“善”是 一种内在美,意在仁德。儒家思想认为,尽善尽美,至善至美,是中国传统美 学的最高境界。



(四) 和合之美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和、合二字就已经存在了。其中,“和” 有和平、和谐、祥和之意;“合”有融合、结合、合作之意。在传统美学意义上,“和 合之美”的审美观要求审美主体从整体上观察客体。只有在整体上能够体现出 和谐协调的客体,才是美的。“和合之美”的审美观还要求客体与周边的自然、 社会环境,以及客体自身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和谐协调。例如在将“和 合之美”应用于艺术设计中的时候,设计者必须重视设计的整体效果,尤其要 求注意设计品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以及设计品与周围环境的协 调统一。



二、传统武术中美的体现



我国传统武术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兼具了健身和艺术之美。具体来说, 武术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击之美



传统武术拳种众多,动作千变万化,但都是为了追求因掌握了某种攻防格 斗技术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即通过实现某种目的而引起愉悦之感,这是最初的 审美萌芽。经历代传统武术家将其特有的攻防格斗的技艺加以进一步的提炼、 概括、加工和程式化,逐步形成了形式较为稳定的套路招式。这些套路招式既



具有“技击”的特点,又符合生命的自由活动形式。人们在观赏传统武术的技 击之美的时候,沉淀于技击之中的智慧、才能、力M、灵巧、勇猛、坚强等的 体现,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紧扣心弦的特殊审美感受。



(二) 练“气”之美



传统武术的各家各派都把“气”作为武术的根本,并始终强调练“气”的 重要性。虽然各家各派对于“气”为何物及如何练“气”的看法不尽相同,但 都将练“气”看作是武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如我国古代拳法家们认为,在 修炼武术的过程中,对于人生命的根源,即“气”的修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国古典美学认为,“气”是美的本源,美依赖于“气”而存在。在传统武术中, 以生命符合规律、和谐发展为美,以表现生命力的刚健充实为美。传统武术家 们通过内修练气,达到“元气充足”,精神健旺、力道厚实、动作灵敏的效果, 并借此显示出生命力的刚健、充实,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是对人 的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肯定。



传统武术所注重的练“气”,无论是对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修炼,还是 对生成为人的元气的修炼,其核心都是极端重视人的生命根基。



(三) 形神之美



传统武术强调神形兼备,内外合一。如长拳中的八法,“手、眼、身法、步、 精神、气、力、功”,南拳中的内练“心、神、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 形意拳的内外三合。传统武术的各家各派对神形兼备的提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本点,即是要求使内部意气和外部神气在运动中趋于和谐,并进而使内外运动 与生命的自由和谐运动相符。除此之外,传统武术家们还认为神代表着内在的 精神世界,主要包括美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个性等。神是形的内蕴、 灵魂,离开了神,就失去了武术特有的韵味。而。人们通过观察传统武术的运 动形式,能联想到生命生生不息的运动,生命的勃勃生机,并进而引发审美上 的愉悦。



(四) 意境之美



传统美学范畴“意境”,通常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 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当具体到传统武术之中的时候,则



可理解为是套路的形成和思想感情的相互融合。



套路的形成讲求“情境”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即按演练者、 编创者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 并在其中融入思想情感。如在演练套路时,传统武术家只有把自己“置于一个 战斗的场合”,才会气韵生动、气势如虹,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 志和气概,再现出战斗的艺术意境。



武术的意境美还体现在对动作招式的命名上。苍鹰捕食,大鹏展翅,体现 了传统武术家气吞千里,豪情万丈的雄伟气魄,让人有如在观赏衣服英雄气概 十足的画面;白猿献果,猕猴攀枝则体现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让人体验到灵 动、活泼的乐趣;金鸡独立、白鹤亮翅,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潇洒的情态, 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通过这些命名,观赏者不仅能够品味其中的 意境神韵,还能感受到传统武术招式套路那神秘而浓郁的文学意蕴。



总体来看,传统武术的风格特色、创造特征都通过意境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五)节奏之美



节奏是生命运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而生命运动同美的内涵有着深层 次的联系。



阴阳二气的运化,使传统武术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 对立转化中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传统武术家们将武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动 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云, 重如铁。”



三、我国古代美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d延续了几千年,这使得中华儿女具备了丰富的传统 美学思想和审美体验。传统美学追求传神的境界,并把“形”作为写神或取韵 的物质基础,强调形神的高度统一。传统武术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汇中华传统美学的独特神韵,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 的艺术内涵。同时,武术作为一项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它也聚合了体育与艺术 的精华,显示出超越“体育”的艺术魅力。



传统武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也是武术运动自身理论体系的一个重 要方面。美的展示是不同美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





待晚武J术文化件承与发展耐?尤待晚武J术文化件承与发展耐?尤审美价值,但其美学的特点并不是孤立的。它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 上的,是一种融运动美与修养美等于一体的特殊美学表现形式。



待晚武J术文化件承与发展耐?尤



待晚武J术文化件承与发展耐?尤



传统武术运动的美兼容了局部美和整体美,它无处不在,是民族文化和运 动形式美的统一。传统武术在美学方面的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内在美、外在美 两种。它这种内外兼修、兼顾表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独特形式,既表现了一个 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文化渊源,也总结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



传统武术既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绚丽多姿的表现形式,能给人 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感。这是我国传统武术能够发展 至今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传统武术之中,充满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民族心理、 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





浏览1,9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