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三)五行思想与传统





(三)五行思想与传统武术



金、木、水、火、土在由于金、木、水、火、土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



铐洗式术文化侍承与发展研允 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由此被认为可通过运动变化生成世间一切 事物。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这五种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且 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 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生生不已;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亦是循环往复。



在古代,统治者运用五行思想治理国家,兵家通过五行阐述胜负因素的相 互关系,医家在观察病理变化的时候会将五行与病人内外、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武术家则以五行结合拳式、结合人体,用以解说拳理,并作为锻炼法则。



在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传统武术中,五行拳最具代表性。武术家根据 五行思想创编出了五行拳的基本拳式,即劈、崩、钻、炮、横。在之后的发展 过程中,武术家将五行拳同中医脏象学说中的心、肝、脾、肺、肾以及目、耳、 鼻、舌、人中进行相互匹配,从而形成了形意五行拳内与五脏相合、外与五官 相配的独具特色的拳派理论,即“劈拳属肺、崩拳属肝、钻拳属肾、炮拳属心、 横拳属脾。”由于这种理论在后来又以五行拳分主各脏象为基础衍生出了“劈 拳养肺、崩拳舒肝、钻拳养肾、炮拳强心、横拳利脾”的说法,因此人们常认 为如长期坚持修炼五行拳,会使自身阴阳平衡、身体健康。具体地说五行与五拳、 五脏、五官相配的顺序是:金在身为肺,在拳为劈拳,在五官为鼻(鼻为肺之窍); 木在身为肝,在拳为崩拳,在五官为曰(目为肝之窍);水在身为肾,在拳为钻 拳,在五官为耳(耳为肾之窍);火在身为心,在拳为炮拳,在五官为舌(舌为 心之窍);土在身为脾,在拳为横拳,在五官为人中(人中通脾)。五行拳也存 在相克的关系,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可推论出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 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按照这一顺序串联五拳进行演 练的套路就是“相克拳”,也叫“五行炮”。



(四)八卦理论与传统武术



八卦学说是一门庞大的科学思想体系,八卦生化是古人解释宇宙万物的一 种方法。我国古人将八卦理论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来象征天、 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 揭示宇宙和生命的规律以及阴阳消长变化的细微过程。八种卦象同八种自然现 象八八相叠,产生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是万物生化过程更为全面、更加深人的表现。 我国古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通过长期探索,认识到宇宙是个万物一体的大系统



八卦基本理论认为大自然有着极强的规律性,且其各个局部相互关联,太极衍 生八卦,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就是根 据这种理论逐步建立起来了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八卦理论要求在推测 事物的发展和走向的时候,需在肯定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永恒、相互关联的基 础上,把发展理解为各种矛盾趋向和谐与不断往复的过程。



八卦理论与我国传统武术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八卦掌中。八卦掌原名“转 掌”,由于该拳法以沿圆绕走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所绕圆圈正经过八卦的八 个方位,又以八卦卦象对应人体各个部位,于是被称为八卦掌。八卦掌以八卦 卦象比喻人体躯肢:头比乾,乾卦属天,高耸正直,睥睨万物;膝脚比坤,坤 卦属地,无所不载,触动即应;胸比离,离卦属火,虚而有容,出入自如;腹 比坎,坎卦属水,丹田坚实,气沉而固;项背比艮,艮卦属山,含胸能空,背 覆能实,屈伸自如,开合紧凑;臀比震,震卦属雷,下实上虚,收敛坚沉;手 比巽,巽卦属风,顺逆起伏,应变灵活;肩比兑,兑卦属泽,垂肩坠肘,刚柔 从容。在八卦掌步法、掌法、身法的要则之中,都体现了八卦相荡、奇正相生、 阴阳转化等规律,转掌始由乾位,达于坤位变,在其走圆旋转中,始终脚踏八卦, 环顾八方,左右互换,阴阳相易。



八卦掌还较为全面地采用“易理”作为拳技的理论依据。“易理”将“变易” 作为主要思想,即认为天地及万象万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八卦掌效法 这种变易思想,将攻防拳式同沿圆绕走结合起来,使走转招式如周而复始、没 有中断的天体运行一般。“以动为本,以变为法”是八卦掌的技法总则,在对 敌时,常通过不停地走转来避实寻虚,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慢动。“易理” 还包含“不易”的思想,该的思想认为天地间万物的循环变化都有着一定的规 律循,即“动静有常”。八卦掌按照这种不易思想,形成了八卦取象、取身不易、 运动技法原理不易的定则。如“胸空腹实”等身型要领、“拧旋走转”等运动技法、 “滚钻争裹”等劲法原则等,都是习练八卦掌者必须遵守的不易法则。



八卦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同儒家思想、 阴阳理论、五行思想一样渗透到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理论当中,为中华传统武术 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浏览1,5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