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二节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





一、 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



总体来看,我国古代哲学是通过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历史演变的规律,从而 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具体 而言,我国古代哲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我国古代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对生命的重视。中国的生命哲学源于人体 文化,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命哲学即以体悟自身而认识宇宙,他们认为宇宙万物 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都以正常的生命历程进行生存和演进。



(2 )我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相比, 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



我国古代哲学有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 等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



我国古代哲学强调用整体、有机、连续的思维看待问题。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相互渗透。



(6 )我国古代哲学思维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进行体悟的直观思维。



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它对中华文化、古代社 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我国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



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下面从古代 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方面来探讨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



(一)本体论



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其中“气” 是用来解释生命的历程的。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本 根以及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是传统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传统武术的功能、



传恍式术文化侍承与发展研光 神韵、绝技等外在的形态,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



将本体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天人合一”思想与传统武术相融合后, 表现如下:



(1)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2 )习武者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创造出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



(3 )武术家都追求动作的和谐、协调。



(4)德高望重的武术家不断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和技术的完美。



(二) 认识论



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为“知行”观。古代哲学家认为,只有要 把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 说强调要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知行合一”是传统武术的认识论的基础,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理论。 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所产生的传统武术,其演练武术的宗旨可用“学以致用”“直 觉体悟” “切合实用”等词语来表达,即强调基本功练习,强调切合实用是知 行合一在武术中的体现,要求学习者身体力行,用直觉去领悟、体验和把握, 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征。



(三) 辩证法



我国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进行考察与 理解,进而萌发了辩证思维。我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华传统武术也有着深 刻的影响,以阴阳学说和太极思想为例:



阴阳学说



传统武术“顺阴阳而运动”的思想在先秦时已见记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 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的有关论述。传统武术讲求“顺阴阳 而运动”的原则,即不论何种拳术,都要通过“气沉丹田”来维持体内的阴阳 平衡。该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传统武术的实战之中。另外,传统武术还以阴阳互 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传统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和传统武术运动的规律, 来对多种拳技理法进行解释。



太极思想



太极思想是随着“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古人的生存方式



中并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作为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 法则,自然也影响着传统武术的发展,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化的思想 内涵在传统武术上的最好体现。



总之,我国古代哲学作为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对于传统武术技理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



三、我国古代哲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构成了传统武术的理论基础,并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 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



(一)儒学思想与传统武术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仁爱”,认为“仁”为“爱人之本”。传统武术 一直将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标准当作伦理思想的核心。儒家学派历来推崇“君子” 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 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起到向导作用的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 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作为君子光有仁爱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 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射”、“御”都和传统武术密切相关。 在传统武术中存在着“仁者必有勇”的思想,即追求文武双全、仁勇兼备。这 对传统武术从纯武的范畴中脱离出来,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及其自身的 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为国为民,兼济天下”的儒侠文化备受推崇。这些儒侠的 共通点是都有着兼济天下的志向,勇敢人世的态度,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献 身精神。他们之所以会行侠仗义,多与国家和江山有关,当国家遭灾受难、民 族受欺侮之时,他们便会挺身而出,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义奋不顾身,也就是 我们所常说的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两类具有儒侠 特点的人物:一类是重信义与是非曲直的游侠,如朱家、郭解;一类是以个人 忠义为主,不分是非善恶的刺客,如曹沫、豫让、专诸、聂政、荆轲。前者以“义” 字当头,重在以“文”行侠,在和风细雨中化干戈为玉帛,其行为特征是惩恶扬善, 抑强扶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后者以“忠”字当头,重在以“武”行侠, 在刀光剑影中完成使命,他们有固定的、单一的服务对象,崇尚的是士为知己 者死的思想。对于游侠来说,追求具有超越意义的“名”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 重要。他们“恩不忘报”,为的是“名高于世”。



需要指出的是,最开始出现的侠,往往并不具备完备的道德理性。侠客们 主要是感恩知报,看重诺言、义气胜过自己的生命。这种侠对个人尊严看得极重, 收受了他人的恩惠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亏欠,为此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进 行报恩,直至把心理摆平才安心。而后世的侠则更赋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因为他们并不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而是要普遍地助危济困。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这是成熟完整 的武侠精神,是传统武术与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完美结合的产物。时至今曰, 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受到后人的崇拜和尊重。



(二)阴阳辩证与传统武术



1.阴阳学说与武术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很十分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阴 阳不测之谓神”,动、静之间,Rlj、柔之变,以及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守、 内外、显藏、始终等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产生的。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阴阳的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固有的,自然界中的一 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两气对立统 一运动的结果,人类与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互动而成。他们用阴阳的概念来解 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用阴阳学说用来揭示宇宙间一切事 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动静相生” “刚柔互补” “快慢相间” “后发 先至”等,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基础所产生的对传统武术的要求。



阴阳之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独具风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辩证模 式。传统武术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在延绵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 坚持遵循“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并不断发展着。不论何种拳术,都要维持体 内的阴阳平衡,所以各种拳术都要“气沉丹田”。



(1)形意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五拳为主,以“捶论”作为拳论的 重要内容,这里的阴阳相应观念极为清楚。



(2 )太极拳的的基础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其基本拳理是:“阴



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3 )八卦掌以易理析拳理,以走圆转_为主要形态,走中步步都要阴阳俱合, 内外浑一,形神兼备,要充分符合刚柔、前后、虚实、显藏等阴阳离合之要求。



(4)《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把阴阳离合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 并在论“立身立足之法”时说:“人一身伫立之间,须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 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日:‘敌未交手, 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



总而言之,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虚实、刚柔、快慢、动静等对立统一且能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阴阳学哲理贯穿于各种拳派、拳路和器械套路攻防击 技之中。



此外,我国传统武术在解释和规范拳技理法的时候,还强调要以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阴阳互根是说阴与阳互相为根基。 拳家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想要使动作协调灵便, 就要有序配合主动肌和对抗肌。如长拳要与短打相辅相成,劲力要“刚中有柔, 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关于阴阳消长,武术家们认为:每一个阴阳对立的动作, 都势必呈现出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态势。阴阳转化要求习武者在套路演练技 法的时候,要在遵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的动作路 线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从一定状态反向入手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步骤。阴阳转化 原理体现在传统武术训练中,一般要求先练静功,由静功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 觉能力,再在意识的支配下发起动作。



2.太极思想与武术



太极拳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以太极思想文化作为理论 基础的。比照太极图来看,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 与太极图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的;在练习太极推手时,两人双搭手的 形态,则恰如平面太极图中的双鱼环绕。太极拳的动作圆活,招招不离弧形, 式式都像圆形。练习中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不断变化,你进我退,粘边黏随,正 符合彼阴吾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道理。





浏览2,4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