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四节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杂技、舞蹈、戏曲等“动”的艺术和书法、绘画、文学等“静”的艺术是 我国古代传统艺术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传统武术与传统艺术有着亲 如手足的“血缘”和互相滋养的关系,它们共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传承、丰 富壮大。



一、传统武术与杂技艺术



(一) 传统杂技艺术的特征



杂技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表演艺术,它要求表演者要掌握多种表演技巧并 能够运用长竿、独轮车、球、绷床及吊架等辅助表演的器械。我国古代的杂技 充分展示了东方人体文化的辉煌和神韵,及时放眼世界其艺术特征也是独树一 帜的,因此,我国也被誉为世界第一杂技大国。我国传统杂技的艺术特色概括 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结合了古朴工艺美术和形体技巧。



在道具的选择上大量运用了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富有生活气息。



讲求平中求奇。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



注重险中求稳、动中求静。



(二) 杂技艺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



同源共生和互传互补成为中国杂技与武术的重要联系,可以说,二者几乎 是同时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杂技是从人类在与自然争斗中显示自身力量和技 能的由自娱到娱人的原始艺术发展而来的;传统武术是经由人类的自卫本能升 华、攻防技术积累而产生的。杂技表演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这使得它比其他 歌舞、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更接近武术。有着悠久历史的杂技艺术,对中国 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武术与杂技有着共通的训练原则。我国古代杂技项目可分七个方面:形体 技艺、力技、投掷技、幻术、动物戏、乔妆动物戏、滑稽。这七大项中多数项 目都可转化为传统武术的训练内容。在杂技训练的过程中,也会采用许多传统 武术的训练方法,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中国武术的硬功和柔术 常常被杂技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目,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二、传统武术与舞蹈艺术



(一) 传统舞蹈与武术同源性



我国舞蹈自创始之初就与传统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的“舞”与“武” 交融,舞中行武,舞中现武,舞中存武。



在我国古汉语中,“舞”与“武”是通用的。据说,在远古阴康氏时,洪水泛滥, 不断为阴冷潮湿所折磨的人们,自创了有助于伸展筋骨,恢复健康的舞蹈,这 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健身舞,也可说是一种近似于武术的健身操。在我国古代早 期的练武活动,大多是通过“舞”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武舞。人们把徒手或 手持武器的各种战斗技术动作整合编组成一套固定的类似舞蹈的动作,并通过 这种舞蹈把在战斗中运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重复出来。尽管这种“舞” 没有固定的体系和动作规格,只是单纯地对各种动作进行模仿并反复地重复, 但练习武舞的过程,也是攻防格斗技术传授过程。武舞是早期舞蹈与传统武术 的一种交融,它既有健身自卫的实用性,也能表达我国古代早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 舞蹈艺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偏向于表演艺术,而传统武术则融于军事作战与健 身之中,这使得二者的概念分得越来越清楚。但由于传统武术同时具备形式美 与内在美,它的这种魅力使得许多艺术领域的作家积极地运用和发挥武术的美 学功能,在他们编排的舞蹈中往往或多或少夹杂着武术的形式与内容。



当然,舞蹈也同样深深影响着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我闰汉代流行的 由实战剑术演化而来的具有艺术美的“剑舞”,其本身来自民间传统武术;唐 朝的《黄獐》《达摩支》等舞蹈在表演形式上也都受到了武术的影响;元明清 时期的古典舞蹈更是大胆地引用了扑步、飞脚、旋子、射雁等武术动作,且至 今仍广泛应用于舞台表演;又如现代民间的狮子舞,舞狮者在做跳跃、舔毛、 瘙痒、打滚等动作的时候,都必须通过相互之间配合的弓步、马步、交叉步变换、 手法变化,以及摸、爬、滚、打,才把狮子舞舞得惟妙惟肖。有一种狮子舞表 演叫“采青”,有些地方会直接将这种表演作为比武的间接手段。



此外,尽管武术套路都是紧密围绕攻防格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但其演练 风格、演练形式、表演技巧等却都吸取了舞蹈的精华,武术套路中的结构、布 局等也吸收了舞蹈的表现形式。例如,“体如遨龙,袖如素蛇”这种身段与手 部动作的结合,被武术吸收后通过技击方法紧密结合来表现身法。还有“行如 游龙,舞似飞凤”也被武术剑术套路所吸收。还有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武术套路, 为增强其表演效果,吸收了一些舞蹈及花俏动作,借以丰富套路的内容,突出 表演效果。



目前,随着传统武术运动的发展,渗人舞蹈元素的传统武术日益受到广大 健身者的喜爱。这些舞蹈化的武术套路,既具有健身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表演 价值和欣赏价值。比如武术中的木兰拳就是武术与舞蹈相结合并伴有音乐进行 的一种健身方法;敦煌拳则是吸取了敦煌壁画上的舞蹈形态而创编的一种健身 武术运动。



三、传统武术与戏曲艺术



以唱、做、念、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传统戏曲,与传统武术的也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



现今的普遍观点都认为,戏曲的起源于周代的“大武舞”。研究中国戏曲 史的学者,在追究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时,均会提及作为古代武术的源流之一“大 武舞”。据历史记载,“大武舞”是武王克商为表现自己的功绩而创作的一种武舞。 如果说周代的“大武舞”为中国戏曲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那么秦汉时期的百戏 则应为中国戏曲诞生的摇篮。百戏,也叫散乐,是汉代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 武术、戏曲等杂耍娱乐节目的总称。据张衡在《西京赋》中的记载,汉代百戏 中有许多杂技和武术的节目,如“吞刀” “吐火”“扛鼎”“寻撞” “冲狭”“燕 跃” “跳丸”“走索”等,这决定了传统武术必然会对百戏产生极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汇总文武的角抵百戏将丰富多变的武术招式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有 机地结合了起来,并逐渐演变成为戏曲中的武打艺术。



“唱、念、做、打”是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需具备的四大要素。其中的“做”



和“打”是戏曲在表演上应用传统武术招式套路的具体体现。传统武术中的多 种技巧,都为戏曲武功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传统武术还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 戏曲的表演形式产生了一些影响,如戏曲的内容、观众的喜好等,这是一种多 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氛围的全面影响。



我国的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并已成为彪炳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之一。在我国的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吸 收了戏曲的某些因素。如戏曲中的武打与亮相的招式,在今天的传统武术表演 项目中,就多有反映。总之,传统武术与戏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亲如手足, 情同连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四、传统武术与书法、绘画艺术



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即使是在书法、绘画等静态艺术中,也能够清晰 地看到传统武术的身影。



(一)传统武术与书法艺术



我国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毛笔,虽然钢笔、铅笔与圆珠笔等随着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陆续传人中国,但毛笔书法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欣 赏价值并延续至今。书法在内容上,可充分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思想、心境等 意境;在形式上它则以点、线、黑、白、湿、枯、柔、力、借、倚等结构,章 法之独特性来表达它的美。传统武术与书法艺术交相辉映,表现出许多书法所 不具备的艺术美。书法与传统武术有很多相通之处:



书法讲究“劲力”,这在每个字的一笔一划之间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武术也讲究劲力,如太极拳中的“劲”起于脚根,发于腿,主宰于腰间,形于手指, 发于脊骨,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呵成;



书法要求写者用笔要做到能够收放自如,每往必收,每垂必缩,含蓄 而锋芒不露,不轻佻浮躁。武术中的拳打、指戳、脚踢、肩撞等都有的放矢, 连续进击;



中国书法要求写出的作品要能够传递出一种神韵。传统武术中的一拳 一腿,一招一式,也都对“神韵”有着很高的要求;



书法讲究刚柔之法,优秀的武术家能够做到遇虚则刚、临实则柔。



在书法艺术中,运笔的快慢,章法的透、漏、借移等特点,均是艺术美的



表现形式。可以说,书法与传统武术互相交融与影响,它们的形态美、线条美 和节奏美都有着一定的共性。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形象地说:“每 作一横,如列陈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钩之弯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 张旭自从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顿悟书法精髓,此后其草书的书写相较 以前更具豪情、淋漓顿挫。书法中笔毫在纸上行走的气势,丝毫不输给武术表 演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欹侧跃宕的章法,也与传统武术给人带来的艺术美感 不相上下。



练习书法具有调气、调心、调身的功效,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在练习书法 时一般要遵循屏气、落笔、吐气、力透纸背的步骤,写者在这个过程中要随笔 势而呼吸,跟着意境而律动,这同“太极拳”的呼吸悠长,行随意走的境界是 相同的。再如练书法一般都要站立、悬腕进行,通过协调腰、肩、肘、腕,有 利于舒展关节、调节气血,这与气功中的站桩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武术融健身、 养身、技击、表演为一体,“外”能舒展关节、强身健体,“内”能调理脏腑、 疏通经络。它的形式、内容及方法也都体现着美学、哲学、兵法等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一点上是与书法艺术相同的。



(二)传统武术与绘画艺术



武道与画理是相通的。传统武术是中国绘画所极爱表现的内容。从原始壁 画到现代的彩色年画,这之中的许多作品都包含有传统武术的内容。如古代在 宫室、庙堂中绘制的狩猎、武士、侍卫和相扑图、角抵图等壁画,都以武术的 形式表作为绘画基础。清代年画中,也多见武术内容。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张 辽威镇逍遥津》,骑将纵马舞刀挺枪,表现出武打的雄姿;《万花楼》则形象 生动地展示出了飞檐走壁这种民间传说的武功;在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西双版 纳勐海的武术壁画中,通过对两位斗矛和两位对刀的武士形象进行描绘,反映 了传统武术活动在古代少数民族中的蓬勃发展。



传统武术与绘画艺术的联系还体现为“意”的相通。据传,五代时期的僧 人贯休在画十八罗汉时,一直苦于无法体现降龙尊者的神髓,然而在观看了薛 仁贵的后裔练戟的情境后,降龙之气韵便由心而生。清代武术家、书画家傅元 在画墨竹时,为求灵感醉舞拳艺的故事,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武术与绘画的灵 犀相通之趣。







浏览3,2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