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好像给人两种印象,一种是表演性拳术,主要表现为外形姿势 运动和拳架套路的比赛表演;一种是保健性拳操,主要表现在锻炼的多为年老体弱者, 太极拳成了老年人活动筋骨的代名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 因是对太极拳的武术本义和内涵性质的认识。认识不同,必然导致修炼内容和方法的不 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修炼效果和目的。
“内以修身,外以致用”,这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本义的两大要素,充分体 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两者的统一,才能显示出中华武术的真正魅力,才是真 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术。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一种集易经、内经、拳经于一炉, 融养生、保健、技击于一体的传统体育和武术瑰宝。它综合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武术、气功 导引术和吐纳术,汲取了中国古代太极阴阳学说和祖国医学的精华,使之成为整体的、 内外统一的内功拳术。换言之,太极拳是太极阴阳哲理与武术、气功相结合的产物。所以 古人称之为太极拳。
为什么说太极拳是一种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呢?
首先,从中华武术的分类来分析。中国武术门派林立,按其性质特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功拳,也称外家拳;一类是内功拳,也称内家拳。两者的差别在于,一是以力运 气,一是以意运气。以力运气的运动称为外功拳,以意运气的运动称为内功拳。外功拳的 主要特征是以外为主,由外动到内动,讲求以快制慢,先发制人,力由外变;内功拳的主 要特征是以内为主,由内动到外动,讲求以静制动,舍己从人,劲由内换。
其次,从传统气功的分类来分析。中国气功种类繁多,按其练功方法和练功目的的 不同,可分为道家气功、儒家气功、佛家气功、医家气功和拳家内功五大家,根据各自的 练功特点又可分为静功、动功和动静相兼功三大类。静功又称内功,动功又称外功,动静 相兼功又称内外双修功。过去,道、儒、佛三家气功基本以静功为主,医家气功以导引按 摩的外功为主。“静者为道,动者为拳”,由静生动、虽动犹静、动静相兼是拳家内功的主 要特征。
再次,从太极拳创编者的造拳思想、理论依据和汲取内容,各派太极拳流传下来的 拳理、拳论、拳谱、歌诀、要诀和经验总结,以及前辈太极拳家和当代太极拳家研究、实
战、论证来分析,太极拳无疑是一种以意运气、以内为主的内功拳,是一种动静相兼、体 用兼备的拳家内功,而不是形式上的姿势运动和拳操运动。
当然,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太极拳的发展也是 如此。太极拳创编问世初期,太极拳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强身技击,武术意义和作用 非常明确,因此,拳术动作难度很高,实战技击性很强。习练者局限于年青力壮者,传授 局限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内部和以入门为约束的师徒之间,地理局限于河南、河北。 近百年来太极拳逐渐向强身健体、技击防身和保健养生三方面发展。这一方面是时代在 变,如火器的演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太极拳的价值、 理念和作用的重新发现,如对医疗保健功效、养生延年功效和修为人生功效的开发;再 一方面是老一辈太极拳家为适应自身年龄增长的需要,所作的拳术动作的改进。因此, 在保留和完善太极拳原本练法和技法特点的同时,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动作, 使之既能适应年轻力壮者锻炼,又能适应年老体弱者锻炼,成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锻 炼的武术体育运动。但武术本义和内功拳性质仍未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大普及、大推广、大发展。由一隅之地发展到全 国各地,由氏族家传发展成全民健身运动。不仅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广,而且广泛应 用于医疗体育方面,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走向了世界。太极拳运动成为锻炼人 数最多、遍及国家最广的国际性体育项目之一。为全人类的健康文明作出了贡献。
但发展是不平衡的。近二十几年来,太极拳在医疗保健和套路表演方面发展较快, 在武术技击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以至于被认为太极拳是老年运动项目,练太极拳就是练 套路、练外形的片面现象。忽略了太极拳的内功拳性质,偏离了太极拳的武术本义,虽习 练者不下万千,但成功者甚少,虽苦练数载,却无法运用太极技艺对抗较手,空架子、花 架子之风日甚。而现在国际上对太极拳的发展研究已出现了由形式转向内涵,由套路转 向技击,由局部功效转向整体功效的新趋势,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掌握太极拳套路 和外形姿势锻炼,转向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太极功夫和太极拳体用的全面发展。因此,如 何均衡全面发展太极拳运动,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走向真正的提高,如何达到古人所描 绘的令人向往的体现太极拳真正魅力的“神明境界”,如何借鉴国外武术的成功经验,使 中华武术成为真正的竞技项目而走向世界,已成为国内太极拳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 迫任务。
这里,首先有一个走出太极拳认识和练法误区的问题。在认识上,要恢复太极拳武 术本义和内功拳的原来面貌;在练法上,要恢复太极拳“拳功合一,体用兼备”的原本练 法。同时要重新研究太极拳的竞技内容和方法,变套路竞赛为技击竞赛。从而在措施上, 杜绝空架子、花架子,不使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流于形式。
浏览5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