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


二、再说飙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我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有生命力,举 世闻名的太极拳,堪称拳术之冠。当今世界各国的各种 拳术中,至今尚未能有超过太极拳水平的。就是我国诸 多门派的外家拳,其中任何一种与其他国家的拳法相 比,也是遥遥领先,毫无逊色。



太极拳是由外家拳演变而来,没有外家拳这个基 础,也就不可能产生太极拳。陈王廷编创陈氏太极拳时, 采取了戚继光《拳经》中的二十九式,而《拳经》又是戚继 光从当时我国著名的16家外家拳法中所选出的优秀拳 技所编成的。陈王廷是戚继光的一员部将,武艺精通,身 经百战。他对老子道家哲学又颇有研究,所以,他晚年告 老还乡,闭门造拳是极其自然顺理成章的事。当然,那时 陈王廷初创的太极拳并不十分完美,所编套路也较多, 不止一路,后来经过数代人的研究、琢磨,经历了二三百 年的时光,才由博而约逐渐形成如今的陈氏太极拳一 路、二路(炮捶)两套完美的套路。值得指出的是,太极拳 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拳术由外家拳进入内家拳的一个飞 跃,一大进步,这也是包含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形意拳、八卦掌亦是我国十分优秀的拳种,然而后继乏 人,虽未湮没,但迄今未能发扬光大,令人不无遗憾。



在太极拳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小问题,我想提出来 谈谈,供大家研讨一下,或许对后之学者,有所裨益,兹 不揣冒昧,直书如下,尚乞同道教正。



就说改拳,杨露禅先生三上陈家沟学成太极拳归 来,享誉遐迩,人称杨无敌,他应皇室之请,去教那些皇 亲国戚。可是,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怎么能把难学难精 的陈氏太极拳练得好呢?他没办法,只得改拳来适应这 些权贵们。把难度大的拳式,难度改小,或者干脆摒弃。 跳跃动作也排除,缠丝劲的练法,改为抽丝劲来练。改拳 是被迫而改,并非出于自愿,由于抗不过形势,只好削足 适履,应付场面而已。那些权贵们练拳,一般老百姓是看 都不让看的,所以太极拳又有一个雅号,叫做“贵族拳”。



杨氏教别人是教改过的拳,他们父子(杨露禅、班侯、 健侯)仍是练陈氏拳,在自己家中秘密练习,不让人知。



陈氏太极拳极为保守,历来不教外姓人,也不离开 陈家沟到外地教拳。这种保守作风,一直到了20世纪20 年代,民国初年,具体说来,是在1928年10月,陈发科老 师应北京同仁堂乐家老店之请去北京教拳才开始外传 的。那时在乐家从师陈发科老师学拳的还有李剑华、沈 家桢二位名拳师。当时在北京看过陈发科老师练拳的 人,真是大开眼界,可以说是初识庐山真面目。有位同道 写过一首诗;“陈氏太极杨氏传……缠丝劲势特刚强”。 来表达他的观感,就是指的这件事。



陈氏拳有老架、小架和赵堡架之分,这三个套路并 非各自独立,自成一家,而是一个风格,三般打法。老架




练得开展,小架练得紧凑,赵堡架快速激烈动作多、圈 多。三种拳是一个体系。过去陈家沟练拳是先学老架,再 练小架或赵堡架势。一路拳应先练,有了一定基础才能 练二路拳,两路拳还可以接着练,一路的收式就是二路 的起式、二路的收式也就是一路的起式。如此循环无端, 反复练习。两路拳合练,明显表现出阴与阳、柔与刚的势 态。两路合璧,才是完整的陈氏太极拳。练陈氏太极拳的



人有这样一说:如果你只学了一路,没练二路,那你就是 练了半边太极拳。这与你学了太极拳,没学推手,人家会 讥讽你:“学拳不学推手等于没有学”差不多一样的意 思。






后来演变出来的杨、吴、武、孙各氏太极拳,都是在 陈氏拳一路上下工夫、起变化,没有涉及到二路。



以往还有人这样说,陈氏二路拳(炮捶)不是太极拳。 但并未说明为什么不是太极拳?可能只是从表面上粗略 地看它的外形打起来酷似外家拳的缘故。这纯属是误 会,可以这样讲,二路(炮捶),你打得好就是太极拳,打得 不好,就不是太极拳。好与不好,全在风格上。陈氏太极 拳有它特有的风格,只需你一打拳,虽然同是太极拳,同 样一个拳式,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打的是那一家的太极 拳,也可以看出你拳术的水平。正如听京戏一样,只需你 唱一句,就能听出你是“梅派”或是“程派”。也如书法一 样,只看你写一个字,就知道你写的是“王”字或是“赵” 字,水平如何也能听出或看出。



顾留馨有段话:“陈氏太极拳家,自清初以来至近代 的陈发科,都兼擅炮捶。据沈家桢说:陈发科老师于1928 年1。月应许禹生等之邀去北京授拳,寓河南会馆,当时 练过杨氏太极拳的许禹生、沈家桢、李剑华请陈老师表 演了炮捶。会馆内厚厚的大方砖,经陈老师震足过的都 裂开了,许禹生等大为惊奇,当场拜师。沈家桢早就请杨 澄甫老师到家中授拳,后来杨教了他发劲动作,为杨氏 太极拳中所未见,沈疑不能解,邀陈老师到他家中授拳, 学到炮捶时,始悟杨氏所教发劲动作,是从炮捶中抽出 单练的°杨澄甫之兄少侯发劲刚脆,显然与擅炮捶发劲 有关。



河北永年人马印书(字同文,生于1866年,卒年不 详),其姨丈为李亦畲(亦畲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禹襄 学老架于杨露禅,又学小架于陈青萍),马从亦畲所传之 郝为真学太极拳,1920年马在上海访问唐豪,曾谈及常 见杨班侯、李亦畲及郝为真所练炮捶中,搠、捋、挤、按、 探、例、肘、靠八字,用劲带刚,以补柔之不足,且有腾挪 闪展(战)等身法。杨班侯练得最好,其姨丈及其师均不能 及。足证明杨氏前辈至杨澄甫,武氏前辈至郝为真,都还 兼练炮捶。但杨、武两氏至今已不传炮'捶。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缠丝劲”。缠丝劲虽然不是陈氏 太极拳所独有,但它却是陈氏拳的灵魂。“太极拳,缠法 也”。这是精当之语。可以说丢掉缠丝劲,就不成其为陈 氏太极拳。前面说过,当年杨露禅先生改拳是由于形势 所迫。可是将缠丝劲改为抽丝劲,似乎不能说是一个进 步。先师朱瑞川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各行各 业,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个太极拳愈改愈差 劲”。言虽偏激,却是逆耳忠言。太极拳是不允许将身体 练成畸形的。身体内外各部分都要求保持正常,可是练 抽丝劲,运劲如抽丝,就容易使人发福。,




改拳不能为了单纯去适应健康的需要,那样就会失 去拳术的意义。健身操,保健运动,气功,静功……多的 是,何必去多费心思。其实只要你天天打打太极拳,就比 什么都好。太极拳对于保健、祛病延年,十分完善,有百 利无一弊。更不能为造型美观去改拳,在这方面,舞蹈、 戏剧中的武生、武旦、武丑早已领先了。那是人家的专 业。花拳绣腿,是个贬词。



我所说的改拳,并不包括现在流行的简化太极拳, 因为简化拳没有丢掉原来拳种固有的风格,也没有把原 拳种改得面目全非,只不过为了初学者容易上手,使比 赛中所占时间不长而简单化,少些重复动作罢了。这无 可厚非。我只是提醒今之改拳者要慎重,如果你改出来 的拳没有特色,或是没有原来的拳术高明,你何苦花精 力去干蠢事,而又让后来者去走弯路呢?如今时有出现 什么自称某氏太极拳的,学者要慎重识别,不可轻信。






还有一个速度问题,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有缓有急,不主张速度均匀。世间没有速度均匀的拳术, 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都不会那样去练拳。尽管 有人姑妄言之,但我们切不可姑妄听之。有些拳书还就 速度均匀形成文字,这是会贻误后学的。因为速度均匀 与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记得20世纪70 年代某年,顾留馨来成都在体育场做报告,也曾指出这 一错误。那时听众甚多,座无虚席,我也在场。他说:他刚 从日本大阪回来。他去日本有这样一个缘由:由于有个 日本太极拳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先在北京表演之后,提 出推手友谊比试,北京的拳师输了。然后又到南京,同样 的程序,南京的拳师也失败了。接着来到上海,当时,顾 老在上海,他也知道这个情况。当日本拳师要求比试时, 顾老只得亲自出场,他说:我决不相让,我再让就有失国 体,他一连三次将日本拳师击倒在地。日本代表团的团 长在一旁专注地看着,没有上。顾老说:如果上来,我还 是不让,那时顾老已是73岁的老人了。最后他在会上语 重心长的谈了两点意见:一是望青年人要好好练推手, 教的要认真教,学的要认真学,否则,等这些老人死去 后,外国人来了,谁去应付呢?太极拳还是自己的拳呀!另 一个就是说的速度均匀之谬误,速度均匀,练拳就迟缓° 那时,在成都有人练一趟拳,竟能用上四五十分钟的时 间,还自以为是功夫高。顾老还幽默地说:“那不是只有 退休老人才能练拳了。”最后他还说:那次比试之后,日 本人邀请他去日本教拳,他不去。后来日本人竟通过政 府出面来邀请他,他只好去日本了,教了半年后,他坚持 回国。日本人还来信要求在信函中教他们,顾老向听众 说:“你们说这拳能在信函中教吗? ”但这却能看出日本 人学太极拳的毅力,是可钦佩的,日本朝野也非常重视° 但是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我们可不乐意今后看见中国 人向日本人学习太极拳的局面。






浏览5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