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


一、话说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陈王廷创造的陈氏太极拳共有七路,传至十四世陈 长兴一代时,由博转约,归纳为两路,即流行于当今的陈 氏太极拳第一路与第二路(炮捶)。第一路有老架、新架、 赵堡架之分;第二路没有大的变化,仅陈发科老师在北 京教拳时,为了适应年老体弱者练习,略有一些修改(加 了 “云手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廷创拳以来,世代相传,代 有高手,特别是自陈长兴起,他的父辈陈秉旺、秉壬、秉 奇;他的祖辈陈善志,陈甲弟;他的子、孙、玄孙……辈, 陈耕云、伯牲、仲牲、季牲、青萍、延熙、发科、照旭、照奎、 小旺、正雷、陈钟等,祖孙九代,皆系举世知名的陈氏太 极拳高手;其历史足迹清晰可见。可以说陈氏太极拳是 积陈氏十余代人的精力,连续约300年的时间、经验的结 晶。它的理法精密,内容完备,且与道家的哲学、力学、生 物力学、生理卫生学、医学、兵法……诸多学科,息息相 通。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心得 与太极拳融会贯通写成论文或专著,借以弘扬我国文 化,泽及后世,为人类造福。太极拳是极富生命力的,所 以,日本人推崇说“太极拳是中国人对人类的三大贡献 之一”(中医、针灸、太极拳三大贡献)。俄国人说“中国的 太极拳是全面健身术”。这些赞语,太极拳是当之无愧 的。



日本人松田隆智先生是写中国武术史的第一位外 国人。他在书中说“陈家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根源,是各派 太极拳的母体”。这话很正确,因为各式太极拳都是由陈 氏太极拳直接或间接演变而来的。然而,在我们中国,偏 偏有少数人说太极拳是张三峰或张三丰创造的,而事实 是,两位张道人都不懂拳,这是经过许多学者反复考证 过的结论。既不懂拳,怎能造拳?14世纪元末明初道教的 祖师爷张三丰不懂拳,500年后的清末民初,却被人附会 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宋代的张三丰乃武当山道土黄柒洲 在他所著《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张三丰“夜梦元帝授之 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丁 那意思是说张三丰学的 是神拳,并且是一位菩萨在一个晚上的一次梦中将他教 会的,后来便硬说他是太极拳的祖师爷,这种无稽之谈, 谁能相信。又有人说:张三丰的传人是王宗岳,而王宗岳 生于清乾隆初年(1736?1795),与张三丰相隔几百年,异 代不同时,又怎能有拳法的授受?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 1795年在开封,以教书为业,他居住之地与温县陈家沟 仅隔一条河(黄河),这时又正是陈家太极拳鼎盛时期。他 本人又酷爱拳术,说他的太极拳得于陈氏的推测还比较 合理。又有人说蒋发也是张三丰之徒,陈长兴是蒋发唯 一弟子。然而,有史可证的是陈长兴的拳是继承陈氏家 传。蒋发乃陈王廷好友李际遇的部将。李际遇反明失败 后。蒋发投奔陈王廷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廷遗像,陈




王廷座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这就证明陈氏九代 的陈王廷与蒋发是同一时代之人。蒋又怎么可能去教陈 氏14代的陈长兴呢?如今还有人把“陈、杨、吴、武、孙各 式太极拳的习惯说法改为:杨、陈、吴、武、孙"。这一字之 颠倒,颇觉新鲜,又把“杨露禅三上陈家沟”的习惯说法 改为“杨露禅三下陈家沟”。这“上”与“下”一字之差,也 颇耐人寻味。在这里我想起两句古训:“创业维艰,守成 匪易"。陈氏太极拳是经过二三百年时光,1。代以上人的 辛劳钻研,才博得今天世界上各国人士的崇敬。可在国 内,尤其在武林中,却有的人置历史的客观事实于不顾, 另生异说,这种态度是极不可取的。还有一说:河南温县 陈家沟并不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就有 人在打太极拳了。那些人都说,他们打的拳是张三丰传 下来的。问他张三丰何时何地传给何人,却一概不知。我 想,就算中国其他地方有人打这种所谓的太极拳,最多 也不过是同名而异质的另一种太极拳,与世代人们公认 的太极拳也毫不相干。






武术要讲师承。代有传人,是人传人。不能说张三丰 的拳传给某个地方,而传人无名无姓,居然就这么一直 笼而统之传下去了 ◎本来这些经不起事实检验的各种议 论,早已有不少人多次驳斥,但由于他们只是“点到为 止”,说法颇为含蓄,对谬论胡言没有触动,因而那些怪 论又在滋蔓。为了以正视听,确有必要再次重申,还历史 以本来面目。这里要声明一下,我虽姓陈,但不是河南陈 家沟人,也从未去过河南。我的师父是朱瑞川老师。我打 了几十年朱老师教我的陈氏太极拳,深感陈氏太极拳理 精法密,穷毕生精力也难攀其顶峰。作为陈氏太极拳的 弟子,维护它的尊严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



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廷创拳以来,代代相传,名手辈 出,其中最拔尖的代表人物当推陈长兴、杨露禅、杨班 侯、杨健侯、陈有本、陈青萍、陈发科、陈照丕、陈照旭、陈 照奎……诸前辈。顾留馨生前曾说:如今像陈长兴、杨露 禅、陈发科他们那样的拳艺水平,已成绝响。他这话确实 是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又身为中 国人,今后,应当是教者毫无保留的认真教,学者扎扎实 实的认真学。共同研习,以期赶上前辈的水平。这些年 来,外国人特别重视太极拳,国内陈、杨各式高手经常被 礼聘出国教拳。这些外国人的条件好,学得又认真,尤其 是日本人,特别有那么一股钻研的劲头。这里插一个故 事,日本有一位名叫大山的空手道拳师,他写了一本《世 界打斗旅行》的书。书中说:他隐居在日本千叶县清澄山 中,苦练经年,功力达到一拳可以打裂岩石,一掌可以击 毙一头壮牛的水平后,他出来传授空手道,走遍32个国 家,遇到各式各样的对手。甚至有执刀抡棒的,但都败在 他的徒手之下。可是,他到了香港,遇见一位姓陈的中国 老翁(陈约60岁),较量之下,终于破了他的招式。他说: “刚一开始。我完全感觉不到陈先生的呼吸。如果我这时 闭上眼睛,我会完全感觉不到陈先生的存在。我全力调 匀气息,一点点捕寻陈先生的空隙,陈先生一动不动,他 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轻稳得像练功室里的空气一样。 一瞬间,我觉得陈先生的身体仿佛是一个没有实体的半 透明的东西。 ”



“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使出了自己掌握的全部 招式。当我出手或投足时,陈先生的身体就像流动似的
旋圆圈,每当陈先生用旋转的圆圈挡回我的手或足时, 我就全身都像被推击似的不得不赶快退避。因为他的手 和腿旋出的圆圈在挡避我的招式的同时向我袭来。



陈先生说:“你的空手道功夫的确不错,既有速度, 也有力量。可是,你的拳术是直线式的,即’线的拳术 呀。’以点为中心画圆,是中国拳术的最高境界,而线只 是圆的组成部分。”



陈先生的全身,以点为中心,旋出拥有一切角度的 圆,也许说是球,更为准确。总之他立在这圆中,控制了 制空权,任何入侵者都将被击落——这就是陈先生的拳 术。






这件事发生在1957年,可惜,他没有写出陈先生的 名字。



他还提到:“东渡日本传来少林拳法的明末诗人陈 元赞,的确是日本空手道的恩人。”



针灸乃中国人发明的,可是现在日本人也学会了, 围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然而这高水平棋艺,日本人已 与我们并驾齐驱,且骐骐乎驾而上之了。太极拳也是中 国的,如果我们再不努力,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落在 别人的后面了。我国的第一部中国武术史就是日本人松 田隆智所写《中国武术史略》。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其史 笔之严谨,言必有征。竟出自异邦人之手,思之汗颜。



前辈高手如陈长兴、杨露禅、陈发科他们的水平,高 则高矣,难道我们后学就不可能攀登吗?绝对不是。其实 只要一个“勤,,字就能解决。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一勤天 下无难事。问题是你下的功夫够不够。朱老师说过:“把 拳打上三千遍,算你一个小成功。”这就是成功秘诀。这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甘瓜苦蒂”,下定决心,无 间寒暑,不怕困难,坚持练下去,必有所成,就必然能赶 上前辈的水平。许禹生与陈照旭同时学拳于陈发科老 师,两人初时功力相当。一年之后,两人推手,陈照旭就 能将许禹生打出去。许氏为此心怀怏怏,认为是陈发科 老师偏心,没有好好教他。却不知陈照旭勤学苦练、日练 拳二三十遍,许禹生就没这样下过工夫。一年时光,差距 就拉大了。这就证明练拳更要用思考,朱老师常说“这个 拳要打点聪明智慧,憨憨是打不好的。”这也就是说,打 拳也不可不动脑筋单纯的追求数量,打糊涂拳。郑板桥 的竹子称为画中“绝响”。这可是他自己说的:“四十年来 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 熟时”的结果。



练太极拳的人成千上万,遍及世界各国,高水平的 人实是凤毛麟角。客观原因颇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大家把它小看了。浅尝辄止,不理解学武并不比学 文容易。学文,只要是明白所学的东西,口里讲得清,笔 下写得明,就算初有基础。但学武,光口能讲、笔能写还 不成,还得自己能演练出来。朱老师常说“功夫要练在身 上,不要练在嘴上。”太极拳不是雕虫小技,它博大精深, 这并不是一句溢美之辞。当然,要学有所成,首先就要对 它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常对那些自作聪明,不够虚心练 拳,因而有点灰心丧气的人说:“没关系,你拳未打好吗, 可身体打好了嘛。”这是一句笑话,也是一句实话。说千 道万,打拳就是要练!练!练!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也正是这个道理。





浏览1,6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