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技击特点|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讲究“后发先至”,“以弱打强”,“以慢打快”, “四两拨千斤”,——这些高超的技击法,首先要建立在 “立如平准,转如车轮”的身法上,即身躯既要稳,又要 灵,下盘



实,上盘虚。人的身躯就好像一个地球仪。但地球仪只能 固定在一点上旋转,而且直径也是固定的,可是人的身 躯就灵活多了,没有那种限制,人的躯体手足可以伸缩 进退自如,上下左右转换,活动起来,就犹如地球绕着太 阳转,有公转,也有自转人的身躯好像太极图的中心,两 只膀臂,恰似两道防线,外力攻来,利用离心力、向心力、 合力、反弹力的作用,即可制服对手。当然还要长期练习 推手,练习“粘、连、绵、随、搠、捋、挤、按”那些功夫。练拳




Q陈氏太极拳Q陈氏太极拳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要练知人的功夫。兵法说:“知 己知彼,百战不殆”。拳经上说「粘着一点,变化万千”。 即是说太极拳对敌,是有多种多样的打法和刁钻狠辣招 数的。陈氏太极拳一直是主张拿脉、抓筋、反骨、点穴、擒 拿、掷打兼施并用,同时打人并不限于只用手脚。肘、膝、 肩、胯、胸、腹、头、脏全身皆可出击。所谓挨着何处,何处 还击。有人认为太极拳只不过是一种柔软体操,没有技 击性,这是误解。太极拳有如此众多的变化,并不奇怪, 这好比我国的方块字一样,它不过是点、横、直、撇、捺几 个基本笔画的组合,可是演变出来的文字就数以万计 了。



Q陈氏太极拳



Q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不用拙力,对于眼明手快,力大劲巧的技击 方法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拳打分寸,棍打毫厘”,就是 说有分寸毫厘之差,哪怕是千斤力量,闪电般的打击,也 是无效的,徒耗自身体力而已。一秒钟能发拳数十下,表 面看来很快,实际却有限度,而且不可避免有断续之处。 一拳击出,旧力冲完,必须抽回才能发出第二拳,这个过 程,就是蓄劲一发拳一抽回再蓄劲一再发拳。断断续续, 循环不已。而西洋拳术就是这种典型的打法。双方较量 起来,不出三分钟,彼此的力量自然要逐渐减少,速度也 会逐渐变慢,很快就无法拼搏了。而从长远的前景看,这 种拳术只能打个青春时期,人过中年恐怕就不大可能再 上台比武了。太极拳与人较技却不是这样简单。与对手 较量,无论谁先出手,一接触就要破坏对方的平衡,使其 感到别扭,站立不稳。与高水平的人较量,一接手就会有 凌空失重之感,这正是太极拳技击上的一个特点。虽说



太极拳技击性极为强烈,可是高明的拳师运用起来,分 寸之间,自己完全能够掌握在一个控制的限度之内,可 以一点不伤人。陈发科老师一次与一拳师(李剑华,身重 约100公斤)讨论比武规则。那人说:“数一二三决定胜 负”,陈说:“数一就行了”。他说:“哪有这样快呀?”陈说: “不信可以试试!”那人刚一出手就被弹飞起一丈余高,好 像被一股劲风刮起一般,吓了一大跳,却是一点也未受 伤。老师朱瑞川性情温和,不喜发人,与人交手比试,常 将对方封逼住,令其坐下,如仍不服,则将其逼来睡下。 两位前辈的高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 “招之即来,不得不 来,挥之即去,不得不去”,“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的 境地。回想1948年那时,我们初向朱瑞川老师学拳时, 老师为了测试我的武术功底,叫我同他比试比试,我不 知深浅地心里想:他是一个老年人,个头又瘦小,伤了他 不好意思。他看见我为难,说:“没关系,我的手很轻,像 猫一样,伤不了你的”。这话把我激起来了。我看他站在 那里,毫无准备的样子,遂未用全力试着一拳打去,可是 一接手便被弹出数步方才站稳。于是第二拳就认真全力 打去,哪知仍然站立不住,被弹出一丈开外,见旁边有人 窃笑,我恼羞成怒,使出狠招,上前两手拿住老师的右手 腕,左腿插裆进肩,将老师右手肘反捏在我左肩上,拧身 用力一拗,心想,你手臂不脱臼,也得要被我甩出去。哪 知就在我拧身一拗的瞬间,老师右肘在我左肩接触处一 旋,我即失去重心,立脚不稳,被横放仰卧于地,如此一 连三招,将我制服,而老师站在原地,脚步一丝也未移 动。他还风趣地对我说:“这一下你总输了,你打我就英




雄无用武之地了。”从那以后,我便五体投地,苦心学习 下去。



?陈氏太极拳
〔”..:.一-—.l .??二.:.????陈氏太极拳
〔”..:.一-—.l .??二.:.???太极拳的运动,是全身完整的整体运动。其身法步 法着重在一个稳字,在稳的基础上灵活变化,松净沉着, 肩不松,力不能到肘,肘不松,力不能到手,劲起于脚跟, 主宰于腰,通过腰部上行用劲,要肩催肘,肘催手,下行 则胯催腿,腿催脚。如此节节贯串,所谓“上下九节劲,节 节腰中发”。这种灵活的韧性劲,必须与意气密切配合。 在意念方面,即是向上打,就要有把对方打上树梢挂起 之意;向下打,就要有把对方打入地中陷起之意。”运劲 如张功,发劲如放箭”。配合呼吸,就是提气吸气蓄劲,放 气呼气发劲,所谓提吸蓄,放呼发”,一哼一哈,即可完 成。同时威力奇大,有人科学地用仪器计算过,说是太极 拳这种发劲可达两吨之重Q



?陈氏太极拳
〔”..:.一-—.l .??二.:.???



?陈氏太极拳
〔”..:.一-—.l .??二.:.???



太极拳初学时要合规矩,一招一式强调练正确,打 定型。但要知道,练到高级阶段,就不必重视外形,即所 谓“拳无定式”,此时随意挥洒,趣味无穷无尽。有些人练 拳总想找老师教几手“绝招”,其实哪里有什么“绝招”。 没有功夫,任何绝招使出来都不管用,者B是寿招;有功 夫,随便一招都是绝招。可以说太极拳练到挨着何处,何 处还击的“点发”阶段,就一身都是绝招了。



过去的太极拳,不单是练一人与一人的对敌,还要 练一人与数人,数十人对敌的“群战法”,进入人圈,冲出 人圈都有一定的“开门手法”,如今此技已无人问津了。



太极拳专家顾留馨先生生前曾说:如今像陈长兴、 杨露禅、陈发科那样的拳艺水平已成绝响。他的话使我



惊觉,身为中国人的太极拳爱好者,当如何努力学习钻 研,使我国的太极拳事业发扬光大,无愧于先人。



针灸是中国人的发明,可是现在日本人的研究却领 先了。围棋也是中国人的发明,然而高水平的棋艺,日本 已与我们并驾齐驱,且缓骏乎驾而上之了。太极拳也是 “中国造”,如果我们再不努力,十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 落在日本、韩国之后。第一部中国武术史就是日本人松 田隆智所写的《中国武术史略》,旁征博弓I,如数家珍,其 史笔之严谨,言必有征。乃竞出自异邦人之手,思之令人 汗颜!



我们要想继承我国前辈创立的太极拳文化遗产,并 发扬光大,端赖有识之土,蹲厉奋发,大声疾呼,群策群 力,躬行实践,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浏览8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