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入门


一、金刚捣碓|陈式太极拳入门





(1)外形螺旋路线:



动作一:随心气右转松领,两腕放松,领臂向右上方提 引,两手指尖皆自然下垂,身体右转,右腿实,左腿虚(图 二 3 ①)。



在腰胯带领下,上体向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外旋,右 腿内旋;两臂放松下垂,以腕背领臂,沿竖圆轨迹的下弧线 向左前上方缓缓搠领,两臂微屈,两腕高与肩平,手指自然 下垂;目视左前方(图二3②)。



随即,两手左顺右逆缠绕旋掌,手心皆朝前,指尖皆朝 左《图二3③);随身体右转,两手沿竖圆轨迹的上弧线经 脸前向右前方徐徐撅引,手高与肩平,两手心皆朝右前方, 指尖皆朝前上方,同时重心右移,右腿外旋,左腿内旋;目 随手运,注视左手方向(图二3④)。



心气下沉,重心下降,松胯下坐,两手左逆右顺地沿竖 圆轨迹的右弧线沉按至右胯前,两手心斜朝右下方,指尖皆 朝右前方;目视右下方(图二3⑤〉。



腰向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外旋,右腿内旋,两手经腹 前沉稳地向左前上方伸挤,左手高与胸平,手心朝左下方,指 尖朝前上方;右手屈臂环绕于胸前,肘不贴肋,手心朝左, 指尖斜朝左前方,头随身转;目视左前方(图二3⑥).



动作二:上势不停,周身放松,身体右转,重心右移,



右腿外旋,左腿内旋,以身领两臂松落于右小腹前,两手心 朝内,松腕、舒指下垂(图二3⑦)。



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右上方绕转引领,两手心朝前,指尖 皆朝右(图二3⑧)。



在眼神左顾右盼的引领下,腰向左转,重心左移,左腿 外旋,右腿内旋,以身领两手沿平圆轨迹的前弧线向左掘 引,再左顺右逆缠绕翻掌(图二3⑨);腰再向右转,左腿 内旋为实,右脚以脚跟为轴,随腰右转,脚尖外撇朝右(西), 以身领两手沿平圆轨迹的前弧线向右(西南角)撅引,两臂 沉肩坠肘,左手心朝右上方,右手心朝右前下方,头随身 转;目视右前下方(图二3⑩)。



动作三: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坐胯踩实,左腿松胯虚脚 (图二3?);然后左腿屈膝徐徐向右上方提起(图二3 ?)。



右腿屈膝下蹲,左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开步,脚尖斜朝 右上方,同时,两手向右后方平握伸展,形成手足对开势,左 手屈臂环绕于胸前,右手向右后方伸展,两手心皆朝后,指 尖斜朝上,头向左转;目视左前下方(图二3?)。



动作四:心气下沉;腰向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屈E睿前 弓踏实,右腿由实变虚微伸展,以身领两手沿竖圆轨迹伯才 下弧线经腹前向左前下方缓缓松落,两手心朝内,指尖自然 下垂;目视左前下方(图二3?)。



腰向右转,以身领两手,左手顺缠、右手逆缠,沿竖圆 轨迹的左上菰线经胸前向右后方撅引。左手心斜朝右后上 方,指尖朝前上方;右手心斜朝右后下方,指尖朝右上方Q 左臂屈肘环绕于胸前。重心顺势后移,右腿实,左腿虚;目 视左手方向(图二3?)。



腰向左转,左腿外旋,脚尖外撇,重心浙向左腿过渡, 左手随转体先沿右下弧线下撇、再向左前方逆缠伸挤,手心 朝前下方,指尖朝右;右手同时向右后下方松落,手心朝后 下方,指尖朝后;目视左手方向(图二3?)。



重心移到左腿,右脚顺势向前上步,前脚掌虚着地;同 时右手边握拳边沿立圆轨迹的后下弧线经右胯外侧向前上方 屈肘上勾,拳面朝上高与下颊平,拳心朝里,左手随之顺 缠、由左向右、向里按落至右前臂上,手心朝下,指尖朝 右;目视右拳(图二3?)。



动作五:松气下沉,右拳沉缓地向下松落至右胯前,拳 心朝左,拳面朝下,左手同时向上松抬至胸前,手背朝上, 指尖朝右;目视前下方(图二3?)。



在眼神心意的引领下,右拳逆缠沿立圆轨迹的后弧线缓 缓地屈肘上提,高与耳平,拳背朝上;同时,左手顺缠沿立圆 轨迹的前弧线缓缓地向下沉落至左胯前,手背朝下,指尖朝 右下方;同时右腿屈膝上提,小腿松垂(图二3?)。



随即,心意领气下沉,周身放松,右脚松沉踏地,两脚 疗怎宽,右拳松沉地向下一捣,拳背落于左手心,左手右拳 叠仑于腹前,重心仍在左腿;目视前下方。此为金刚捣碓定 "(图二 3/)。



要点:



① 图二3①为“欲左先右”的松蓄势> 身体各个部位都 要放松松开,内气才得以输送周身。图二3②至⑥形成了沿左 上右下竖圆轨迹运行的顺逆缠丝、螺旋升降的太极混元圈, 拥、振、按、挤四正劲又包蕴其中,即左上搠领为"搠劲”, 捌点在腕背;右前撅引为"撤劲气 撅点在两手;右下沉按 为“按劲”,按点在掌根;左前伸挤为?挤劲”,挤点在掌












心。同时两腿随势变换虚实,调整重心。一动无有不动,一 动就有开合,就有阴阳,开合全凭胸腹折叠运化,阴阳全靠 两腰隙的虚实转换;而又一缠无有不缠,两臂顺逆缠,两曝 内外旋,周身俱是缠丝圈:而又都是在眼神心意的引领下, 即意、气、神、形合一地描绘了一个太极图。



② 图二3⑦⑧又形成《欲左先右力的松蓄势,同时体现 了此处的松紧变化。松紧即为阴阳,即为刚柔。一松一紧而 阴阳互济,一松一紧而刚柔相济。内气出于丹田,而又归于 丹田,内气得以鼓荡,神气得以相合。所以在势与势的衔 接、式与式的转换之间,都要细心地体会出松与紧的变化 来。紧与松是相对而言,紧不是紧张,更不是僵硬,它是内 气出于骨缝、通于经窍、行于经络、充于肌肤的表现;松不 是松软,更不是散漫无力,它是内气入于骨缝归于丹窍、心 肾相交、神气相合的内涵。图二3⑨⑩为左右平掘势,要以 腰为轴,圆活自如、松虚顺遂地运行,特别要留意两腰隙的 虚实转换,即刻刻留意在腰隙。此势处《气通带脉〃很有帮



③ 图二3?至?,重心右移时,右膝不要超过右脚尖, 落气至右脚心而松胯踏实,两肩、两肘、两手要松沉相合, 上虚下实,则左膝上提才不致摇晃不稳,左脚开步时,要如 履薄冰,与两手的后撅要配合得当,协调一致,匀速对称, 一气呵成。



④ 图二3??又形成了沿右下左上竖圆轨迹运行的顺逆 缠丝圈,其中又包蕴了。按、挤、拥、撤〃的四正劲,同时 又体现了松紧的变化,胸腹要有折叠,周身浑圆一体。图二 3?左手斜撅时,肩、肘、手三节劲,依次缠绕,节节伸 展,左腿同时外旋,上下相随;图二3?,上右步、握拳、 合手要同时完成,拳到脚到手到,上下齐进。



⑤ 图二3?中,右拳与左掌上下对拉的配合,形成了左 上右下的对开松蓄势,气要下沉,腰要松塌,能松沉则气腾 然。图二3?,右拳与左掌是沿后上前下的立圆同时绕转半 圈而合为一圈的,对开时,左腰隙向下沉坠,右腰隙向上悬 提,形成匀称协调、上下对拉、中正不偏的整体势,右膝是 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廊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 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髀做好推备。震脚时,切不可努 气用力,使劲跺踏,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 使骨节筋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 伤身。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 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定势时,复归太极原象, 心内一?片太和令



(2)意气运行路线:



动作一:随心气右转蓄引,两手臂缓缓向右提引,而 后,在心意缠绕的引领下,内气由丹田出发,沿带脉左右旋 转的同时,气流在体内做左升右降的圆形运动,并崭渐向上 下四旁浑濒流行,出于骨缝,贯于经窍,充于肌腴,两手腕 领气左转上领而形成捆劲,两手领气向右转引而形成振劲, 向下沉按形成按劲,向左前方伸挤而形成挤劲,从而形成一 个意气神形合一、沿左上右下路线螺旋沉降的缠丝混元气 圈。



动作二:心气放松,两臂放松,身体右转,内气复松回 丹田;以意领气由命门循体后上行,贯注于两肩两臂,两手 领气左逆右顺缠并向右上方引领;在眼神心意左顾右盼的引 领下,丹田左转,内气沿带脉向左转圈,同时两手领气向左 后方平撅,左顺右逆缠绕至指梢,再随丹田右转,气沿带脉 由前向右转圈领身右转,两手领气向右前方平撮,同时落气 至左脚心。



动作三:气沉丹田,再落至右脚,重心移至右脚;意领 气由左脚上行至左膝,领左膝上提而彩成滕搠劲;复下行至 左脚涌泉,领左脚贴地前迈,同时两手领气后撤,贯注手心 劳宫,形成内气分行的对开势。气虽上下分行,却并非二 股,实为一气而分阴阳运行,中气贯注脊背°



动作四:随心气下沉,内气松至丹田,身体左转,落气 至左脚涌泉,两臂同时向左下方松垂,松气到指梢;在心意 缠绕的引领下,丹田左上右下旋绕,气流在体内左上右下地 畅行,并在两臂、两腿内缠绕流转:两手领气先左顺右逆缠 丝流回到左腋和右肩,领两臂向右上方棚撇;左手向左前下 方振按伸挤时,领气由腋逆缠流转至手心劳宫,右手领气由 肩顺流而下至指梢,同时左腿外旋,意领气下行到左脚涌 泉,然启落气踏实,意领右脚上步,右手指梢抓气握拳向前 上勾,气贯拳面,左手随之合于右前臂上方,气至指梢,两 臂领气相合于胸前。



动作五:心气下沉,内气松沉至丹田的同时,右拳领气 下沉,左手领气上抬,两臂阴阳二气随之相开;随丹田沿立 圆轨迹后上前下旋转的同时,意领气循体后督脉上行,右拳 领气沿立圆轨迹的后弧线上提,左手领气沿立圆轨迹的前弧 线下沉,阴阳二气随之沿立圆路线绕转相开,同时意领右膝 上提,气贯膝部;意领气沿体前任脉下降,沉至丹田时,松 气、松身、松脚、松手,震脚捣拳,阴阳二气复又相合,形 成了一个后上前下立圆绕转的混元气圈。





浏览5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