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注重劲由内换、劲力协调连贯,节 节蛹动、传递贯串,以腰的转动为主要动力,形成根节催(肩 胯)、中节随(肘膝)、梢节领(手足)的运动法则,引导内劲出 人有序,连绵不断。
详而推之,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出劲要领就是:以腰催肩,以 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 足,以足领劲。这也是陈式太极拳梢节领劲的原理。所谓领劲, 指的是劲领起即可,犹如骑自行车和两轮摩托车那样,双手扶把 在放松协调状态下把握方向,就是动力(催劲)自后向前,待动 力催到前方(梢节)时,自然会出现一种领劲,使劲随着意念设 定的方向而运行。领劲须自然,不可刻意追求,否则,劲领太过 则会导致关节和肌肉紧张发硬,容易产生横气,关节转动不灵 活,气血不能顺达,影响节节贯串的质量。如果劲领不及,则会 导致动作松懈无力,把握不准方向,毫无生机可言,起不到领劲 的效果。总之,手足领劲力度适中,方向才能准确无误,才能达 到劲贯梢节的要求。
外三合中的手与足合,是陈式太极拳运动中梢节与梢节相合 的一种代表,尤其定势时更要求如此。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以 腰劲的旋转为公转,促使手足在协调的前提下做自转动作,其中 手与脚不但旋转一致,而且要求在自转中有相照相合、相吸相 系、相随相连、合拍与扭擦等动作。
手与足相照,是指手足方向、角度一致并上下相照;手足相
合,是指手足运动时在相照的前提下有相合之意;手足相连相 随,是指手足运动在相合的前提下旋转一致;手足合拍,是指手 脚合击的动作(如拳势中的“擦脚” “翻身二起” “旋风脚” 等);手足扭擦,是指拳势中手脚左右分离时,合劲依然不丢, 形成蓄劲状态,即内劲欲合先开的动作(如拳势中的“双摆莲” “十字摆莲”,,当头炮”等)。
综上所论,陈式太极拳所讲究的外三合是练习周身的整体合 劲,也是锻炼周身相随的途径。为此,在太极拳的旋转运动中不 仅仅要体现外三合,而且还要注意双肩相合、双胯相合、双肘相 合,双膝相合、双手相合、双足相合、肩与手肘胯膝足相合,反 之亦然,即左半身与右半身相合等。一合,周身上下左右前后无 处不合。只有合住劲才可能互相传递、相吸相系,才能放得开。 由此可见,太极拳术中的“合”是目的,“开”是一种相应的外 观表现。所以说太极拳中的“合”是绝对的合,“开”则是相对 的开。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开而注其合的 原理,也是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的运动规律所在。
第七节小结
以上所述,是陈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外三合的表 现。必须贯穿于整套的拳术中,它们在各拳势中起到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的作用。在劲路方面则增强了相吸相系、互相配合、互 相传递和节节贯串的能力。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动作正确与否, 都会影响到全身各部位劲路的运行与团聚。为此,要求习练者在 老师指导下,明理研学以后,细心揣摩,用心体会,严格遵照身 体各部位运动规则的要求,恰当配合,掌握动作的速度、路线和 方法,使动作逐渐由粗到细,由断到连,由简到繁,由生到熟直 至熟中生巧,再由繁到简,由巧人精,由精到妙,这就是“由着 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必然过程。功积日久,逐 渐再向立身中正安舒、动作圆活、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直至内 气鼓荡、神奕内敛、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的功夫迈进。
第三章陈式太极彖入门动法和手型步型第三章陈式太极彖入门动法和手型步型
第三章陈式太极彖入门动法和手型步型
第三章陈式太极彖入门动法和手型步型
浏览1,0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