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与胯合是太极拳术中根节与根节相合相系的一种代表。它 讲究肩与胯合于一条直线上,并有正斜之分。正线是左肩与左胯 合、右肩与右胯合,合时形成一条正直线,太极拳称它为“四正 劲”;斜线是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合时构成一条斜线, 太极拳称之为“四斜劲”(又名“四隅劲
陈式太极拳动作以弧形和曲线画圆为表现方式,体内劲路以 《河图》《洛书》中的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数,按八卦的乾、 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方位的爻位变化为依据,纵、 横、斜、正互相综(卦)、错(圭卜)交织着,以中央五数为中心
构成九畴,内含勾三、股四、弦五的运动方式借于人体,劲路按 照依次连三方(图2-1 )和隔次连三方(图2-2 )及其开中寓合、 合中寓开的运动方式,促使内劲在体内串宫换位,形成了肩与胯 合的表现。
图2-2
综卦为圆,错卦为方,肩与胯合中的双肩、双胯相吸相系 与相互传递的方式符合太极易理中巽兑相综、震艮相综之爻卦 变化;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符合震兑相错之爻卦变 化;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符合巽震相错之爻卦变化 (图 2-3 )。
按《易经》中的术数变化角度来看,由于双肩(二、四)或 两胯(六、八见图2-3)的相系相连及相照相合,双肩与双胯之 正中间形成一条横向穿插往复运动的传递劲路,构成《易经》术 数中的“勾三”借助于人身;在左(右)肩与左(右)胯相合 时,肩井穴和气冲穴之间合出一条竖直不偏的劲路,构成《易 经》术数中的“股四”借助于人身;再有左(右)肩与右(左) 胯相合时,由上到下、由左(右)到右(左)合出一条斜的劲 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弦五”借助于人身。由此不难看 出,《易经》术数中所讲究的是综卦为之圆,错卦为之方,肩胯 相系相合的旋转则是综错之卦借于人身的体现,从而促使身体内 外利用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的三角形运动方式,形成了陈式太极 拳运动中术数变化和画弧走圆的基本概念,也是太极拳中方圆相 生的规律所在(图2-4)。
相吸相系为综
浏览1,0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