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练好太极拳,于理须明无极、太极的含义,于拳则 须在理的指导下运动手足,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方能成功。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之义,无形无 象,无声无臭、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一物而含万物。 由无极而现有机,遂太极生焉。无极一动即是太极,太极 成时必分阴阳,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
若将太极之本义引伸开去则无处不在——广之堪比 宇宙,狭者可喻人身,均无不恰如其分。古之学者将太极 之形状虚拟为一硕大无朋的圆球,其内中阴阳旋转,互相 调济以滋生万物,并将其形诸于图,这便是相传至今的太 极图的由来。
若将无极、太极之理借喻人身,则人身亦为一小太 极,这小太极中的阴阳代表即为心、肾。心属火在上为阳, 肾属水在下为阴,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心火下降,肾水 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则百病不侵。
宇宙之中阴阳相生以至生生不息。阴阳互济又生三 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人居其间。将此三才 之义借喻人体则有三身之谓。三身即精、气、神。精足、 气满、神聚方为健康之相。精、气、神之舍为三丹田。上 丹田为天门(百会穴),下丹田为地户(会阴穴),中丹田 为气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精、气、神乃 生命之根,造化之源。当太极拳练到功形圆满时,凌神于 天门则身轻如羽,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注神于气海则 可得其中和之道。
练太极拳必先求无极。这是修炼太极内功的基础。拳 诀云:“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练拳之前站 无极桩,可渐使自己心定神安,继而便可感觉到体内如同 虚空无物地一般,两腿负载之感也随之尽消。待至虚至静 时,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气动则太极生。要息气 宁神地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 而行之,在无形之中渐渐感而遂通,则功力、灵气与日俱 增。意念、感应灵通一气,渐臻妙境。综观练习无极站桩 的益处如下:一能静养灵根,培植本元;二能养气养性, 气满丹田实;三能内外严整,沉力重生,固若磐石3四能 身心共静,周身虚灵,搠劲自然而生。
先站无极桩后练太极拳为“先求无极后成太极”。练 习太极拳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练拳时尤要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逐步达到炼 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的效果。若能细 细体察其中奥秘,功必大进!
2. 用劲要刚柔相济、阴阳参半。太极拳的用劲要符合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练功原则,既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可偏 于坚刚。柔软无力难以长功,坚刚过度则难养气血。故此 必须循阴阳中和、刚柔参半之路径习练方可得“太极劲七
3. 不可用拙力。周身肌肉紧张,对于用力部位和着力
点不加选择的盲目用力为“拙力”。练太极拳绝不可用拙 力。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以 致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 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在推手中若用拙力,必为能 手所乘,以致倾跌。若双方均用拙力,必发生顶抗的毛病, 不能体现太极拳沾、连、粘、随之特点。
4. 练拳亦不可努,努则力刚易折,且气易阻隔于胸, 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5. 练拳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否则气逆行而上,不 能归丹田。气血上冲则双足似萍草无根,心肾不交,水火 不济,阴阳不和。久之会影响健康。
6. 练拳不可心存打人之念,以求速成。否则必为神气 所拘,好勇斗狠而失心和o更有每日苦下功夫练数十遍拳 者,亦不知已变运动为劳动,变养中长为疲中伤,久之五 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便齐发而至,是为大害!学者 尤须牢记。若气顺力活,虚心实腹则道心自生,久久行之 身健功增,瓜熟蒂落,水到而渠成。
7. 练好太极拳,还要懂一点经络学。经络发源于脏 腑,布于肢体。经络畅通则百病不生。概内气发于丹田 (气海),贯于经络之中,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 与腰隙 内肾的左右抽换,使内气流布周身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 田。太极阴阳之理结合经络学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 里。
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练拳时逐渐做 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以心行气,使气不离 丹田(开时气行周身,合时出肾入肾、任督相交),浑额 流行,一气呵成。
浏览2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