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春冀
追溯历史,太极拳分为杨、陈、武、孙、吴 式等风格各异的武术流派。随着时代延续, 太极拳运动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繁衍成了 风格不同的多种流派,呈现出群星璀灿、百花 争艳的可喜局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皆保 持了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特点,且各 有发展和发挥。
如今,召开第二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 大会,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继后、继 往开来的作用。
本文试就通过祖师杜缄三的业绩,谈谈 对师承与创新的粗浅看法。
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刚柔,相生相克,循 序渐进,是养气、养精、养神、养智,慧修灵觉, 启迪悟性的功法。动时以内在的意、气、神触 动外形的筋骨皮肉,由内达外,内外一致。故 虽动犹静,“静”以求灵觉一点的再现,达到听劲灵敏,所以太极拳 是身心兼修、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内功拳。具“有病治病,无病健 身”的功效。现今已为各民族及不同肤色人类的追求。如86岁的 恩师靳太铎,继承了神掌杜缄三的衣钵,坚持练拳,双目炯炯有神, 神采奕奕,身健体轻,走路一阵风,落地无声,看起来不足六旬,体 现了太极拳的功力。
祖师杜缄三所创的太极拳十三势,即杜氏太极拳,是李派太极 拳繁衍而成的。师祖李紫莲时为京津武术名家,擅长武当太极拳, 为李氏二代传人。当时,祖师杜缄三的外家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 的地步,但他仍不满足,为了向京津颇有盛名的武当内家拳高手李 紫莲学武,毅然放弃了北京育才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到天津育才小 学任教。由于他天赋聪慧,刻苦锻炼和真诚信奉,得到师祖李紫莲 的秘传真谛,练起功来一招一式一丝不苟,时常得到老师的褒奖。 其还遍访京津各派名师高手,切磋武艺,揉合众家所长,吸取众家 精华,融汇贯通,独创了太极十三势。
祖师杜缄三所创太极拳十三势,其行功要求“宽松轻柔”以求 “灵”,讲究“明神灵身”以求“活”,注重“轻机活法”以示“圆”,强调 “圆转畅达”以得“顺”。“灵活圆顺”是本派的根本。不单在招式, 更在气势,尤在神韵。非单重于外,尤贵化于内。外者,肢体运势 显于形,内者,神气鼓荡,丹田滚动,以意行气,循经走脉,按窍运 身,畅活气血。以手之八法相应八窍、八脉、八经和合内外五行等。 运合“三五”连珠妙理,一句话,合内外阴阳,故而唯依理练势,即势 行气,借气生机、凭机生法,以法悟理,手手无空,如此内外兼练,方 可外应宇宙阴阳变化之理,内合性命双修之道,从而展现“有病治 病、无病健身”之功,显示防身御敌之能。当将此拳演练给师祖李 紫莲看时,李紫莲前辈大加褒奖,夸赞说:此太极十三势似陈非陈, 似李非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其自立门派,并起名为“杜氏太 极拳”。杜祖师谨遵师命,始收徒众,传习于世。
1931年,祖师在山东省举办的“济南天下英雄会”擂台赛中, 力挫群雄,独占鳌头,获得“神掌”、“神枪”之誉,威震山东,誉满中 华。
世界上任何一种行业——包括拳术,如果不为大众所认可、所 欢迎,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必然得不到发展,甚至自消自灭。 太极拳虽然精奥,对人体健康益处甚大,人们在不断的认识并演 练,但是,远未能普及。归根结蒂,在当今快节奏的经济社会里,有 的嫌其太长,有的演练不得法而收效甚微,等等。所以,在师承太 极拳法的基础上,亟须创新。
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须取众方家之所长,又不脱离太极拳的 宗旨,成为大众能够接受的拳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遍地开 花结果,流传百代。
太极拳前辈对太极阴阳哲理及拳理高度概括为:练拳须从无 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对于师承和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创新的 目的是在巩固中求得发展。
杜派太极拳其方法奥谛理法机要尽系原传。其功法总则是, 行动要旨皆承师训I,其势式与母拳“五行椎”一脉相承,使新创太极 拳十三式既异于先又别于众,风格独特,确实是标新立异。
如今,笔者与年过古稀的祖师杜缄三之子杜潮协助年逾八旬 的靳太铎恩师,将“武当太极老三推”、“杜派武当太极拳十三势”等 进行整理。
在整理太极拳法、棍法时,既坚持太极拳的宗旨,又结合不同 阶层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太极拳普及和提高。
假设我们坚持太极各派的门户之见,墨守成规,不予以创新, 勿庸讳言,太极拳将止步不前,甚至被埋没。
太极拳要发展进步,必须在保持精华真谛的前提下,博采众家 之长,研究出新的让广大武术爱好者容易接受的套路。只有这样, 才能使太极拳达到“浑然一身都是法,周身无处不太极”的佳境。
综上所述,如果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就必须师承老师的武德, 对太极拳孜孜求索,不懈努力,积极创新,方能使太极功夫造福人 类。
我所学的杜派武当太极拳,属后生拳种,尚流传不广鲜为人 知。本文是师承与创新的管见,不当之处,望诸位前辈和同仁,不 吝赐教。
浏览7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