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体稍向右转,左臂屈肘折回,左手附 于右手腕里侧(两腕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右转至面前 向前方,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后,左手心向 前,两前臂要保持成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成右弓 步;眼看右手腕部g (图12、13)
【外形要求】 向前挤出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 与松腰、弓腿相一致。弓步要求同“2.弓步拥臂”。左手贴 近右手脉门处似挨非挨,右掌心距“膻中”约三个平拳,定 势时两臂的肘低于肩和腕,右小臂微外旋。
【内意活动】 向前挤出时,先意想右胯根“气”下沉, 松膝屈腿,裆撑开,同时想劲起于左脚蹬碾,即由脚而腰而 通于脊背,形于小臂手指,“节节贯串”,“周身劲整”;上体 随下肢而向下松沉,两手相搭,一气向前挤出,意想右小臂 外侧有胀热感,腰部“带脉”处有充实感。
【呼吸配合】 接上势,此势为开、发,则深呼气。
【技击作用】 接上势后捋,对方本能地向后撤手,我 则借力,双手合力,挤击其胸,令其跌出,力达对方“重 心”,此为“曲中求直”,内含多方向的劲路变化。
【教学要点】 教学中接上势后捋转为前挤时中间过渡 不易做到“圆活”和“劲整”,应强调转体前挤时先松右侧 胯关节产生“内动”,不要急于主动强硬转身,或让学者先 放大转动幅度以体会要求,劲力上重点体会臂前挤实为脚蹬 出,“周身一气”,教者用手按于学者挤的前臂,令其屈左腿 蹬地以体会劲力上传之感。
7,后坐收掌: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与右 手齐平,手心向下,右手随即翻掌向下,两手左右分开,与 肩同宽;然后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 同时,两臂屈肘收至胸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看前方。 (图 14、15、⑹
图14 图15 图16
【外形要求】 定势:后坐保持上体正直,后脑、尾骨、 脚跟基本成一垂线,左膝与左脚对正,右腿微屈膝不可挺 直,上翘脚踝放松,两胯根撑开,两掌心斜相对,两肘不可 贴于肋部,肘尖距肋骨有一平拳,两腋虚容一平拳。动势: 两掌收回时要在腰带动下外旋,弧形收回。
【内意活动】 意想左胯根微向后抽,上体后坐,“肾 俞”气下沉,“尾闾”前送,背部“夹脊”有后依之意,同 时胸中之气下沉,沉肩垂肘,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带手 随上体后坐收于胸前,后收之中还要有前棚之意,有“对向 拔长”之感,气吞山河之势。
【呼吸配合】 接上势,此为收、为化,则吸气。
【技击作用】 对方双手来击,我两手接劲边旋边后坐, “引进”令其“落空”,蓄势待发。
【教学要点】 教学中收掌易出现挺胸的本能反应,教 者可用手轻按学者“膻中”穴,或让其用背靠教者手而后 收,形成“含胸拔背”要求。
8,弓步按掌:上势不停,两手慢慢继续向后收,然后 经腹前再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手腕高与肩平;同时 身体重心前移,右腿前弓成右弓步;眼平视前方。(图1力
【外形要求】 定势:两掌心斜相对,两掌间距约同肩 宽,掌缘向前,不可平掌向前,拇指一侧微往后翘,两臂呈 弧形,右膝盖尖不可超出脚尖,上体保持正直,弓步两脚横 向约为两个平拳(20厘米)。动势:向前按时,上体要正 直,松腰、松胯。两臂应随着弓腿徐徐向前按出,沉肩垂 肘,两手须走曲线。整个动作均以腰为主宰。两臂绕行,须 圆活自然。腿部的前弓后坐,要灵活稳健。在做捋、挤、按
n 17
动作时,后腿的脚跟不要随意扭动。
【内意活动】 意想胸中“气”下沉,右胯根松力,右 腿屈膝前弓,两“肾俞”气下沉,松腰,气至左脚,左脚松 力蹬地,再上传于腰脊,鼓命门,送尾闾,含胸拔背沉气, 肩肘关节拉开,身后撑力达于双掌外缘,这叫“力由背发”, “行于手指”,有意远劲长之想象。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势为发,呼气发力。
【技击作用】 接上动而后“合即出”,化解对方来力 后,蓄劲双手前按,按时略走弧形让对方足根浮起跌出。
【教学要点】 教学时易出现平掌,直臂按出,可以讲 明攻防含义,让同学用错误动作推击,比较错误所在,纠正 不对做法。太极掌中多“非圆即弧”运行,按出时注意弧 形,一般不宜直出直入,要“压弧逼出”,启发学者多思考 弧形运动妙处。
浏览4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