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如果平辈之人称年纪稍长之人为“哥”或“兄”者,这是常理,因此名 “诘若(诺)”被人称为“若若(诺诺)哥”,又当如何?与福州前之考证“如如哥”又会 有什么关系?则其想象空间大矣!况前福州鸣鹤拳之传承谱系,又有把林世成误 抄为“林世咸”者,此又是传抄者之笔误了。是否会将师徒三代的传承名字误传 呢?这又是我们必须加以仔细研究的。

综观以上之传承历史碎片.我们不妨做如下推论:

曾四一王打兴一三、四传至林世成一黄大彭一林珠森一高国惠师祖-高之师 父一高国惠

'肖株德一余宝炎一

林世成一另传一支福州系林达崇…谢宗祥(如如)余丹秋.东恩纳宽量(琉球)

其传承之谱系大致如此,如果此论成立,则拳史可稽,传承可续.理由充足,功 德无量矣!其传承之历史长卷,亦则烁烁有光.可无迷思困惑之憾,岂不美哉!

三、另类之思维异端之遐想

我等本非通灵者,又憾生来既晚,无由得见先贤,聆听教益,指点迷津。但纵 然于今周遭发生之事,又岂能一一详知者乎?唯有寄望有志于研究白鹤拳传承 史之有识之士,拾遗补阙,广搜博证,拼此历史之碎片,续我传承之长卷。祖国各 地,异邦他国.共同担任,共同关注,俾使白鹤拳传承史如•,富春山居图”画卷,再现 熠熠光辉,则额手称庆矣。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此文虽非王、林传奇逸闻轶事,但乃据拳家笔记、宗族谱 牒及故老传闻而缀成之逻辑推理性文章。绳贯丝连,意在考辨,以还原历史本来 面貌,予王打兴先贤一个明确的历史肯定,不致我祖庭者无谱,彼溯源者无考,引 援失据.随波逐流,迷思费解.罔言非是。也尝闻事有传闻异辞,文有亥豕相望者, 虽名贤著述及通行典籍不能全免,要于大体无关及理有可通者,不妨两存,然亦有 一字之差,而衮钺异用者,故虽是一家管见,其意在抛砖引玉,庶免另类之思维,异 端之遐想,遂成雷语,则斯愿足矣!

第四节郑礼叔侠义传闽赣

一、 习艺有家传 求学无止境

明清鼎替之际.战乱频仍,永春民风尚武,遍设团练,乡里村铺习武之风甚盛。 清初顺治间之郑礼(1654—?),为永春和风里大羽人,在永春白鹤拳史上享有“前 五虎”之一之尊名,对永春白鹤拳之发展传播有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据在其所师承流传下来的《医伤接骨药方》一书首页中,自述“夫拳术锻炼体 魄,以求无病……余自七岁(随)家父教练工夫(功夫),苦心学习至十九岁,工夫 (功夫)成功后,立志再访名师,四处游历,将及五载,未遇敌手”,其艺堪称。“后至 浙江,得异人方拳师掌光(种公)拜他为师,日往高峰采药,夜在寺中练艺,十二载 苦工,始学成内外工(功夫),吞吐点血硬软工(功夫),刀斧不能伤,寒暑不能侵。 我师云及汝艺成功,须回家自修自练,切不可欺敌。余遵师命回家,在家闭户,再 苦练十余年,精益求精,在敝乡无人知之。”[见《永春郑礼叔真传医伤接骨药方》, 实明(现马来西亚吉隆坡)郑裕生手抄本,苏春生影印赠件。注:括号内为笔者所 加,其书名疑为后世得传之人所加疽这为前所未发现者,事概可信。

时康熙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在永春后庙辜厝已首传有“二十八英俊”弟子, 声名鹊起。郑礼乃又师从方、曾习艺,方曾“感其意,悉其术授之,礼精勤不懈”(民 国十九年版《永春县志•方技传》语),得之最深。故乾隆年间之古白鹤拳谱《白鹤 拳家正法》亦说:“惟郑礼叔乃英俊外一名,独超群拔萃。”因是亦享有“前永春名 师”曾四所传“前五虎”之一盛誉。

二、 江西降蛮牛连城打擂台

郑礼艺成之后,邀同林椎、姚虎(叶福?易虎?)一道,挟技远游闽赣,与各地武 林高手切磋拳艺.以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日游至江西某地,偶见一硕大公水牛.双目圆睁,鼻翼贲张,涎流口哮,四处 窜荡,且不加羁绊,亦无人跟牧,逢人乱顶,见菜就食,如入无人之境。乡间街肆, 男女老幼面有惧色.竞相奔逃趋避。郑礼见状不解,询问旁人:“焉何不见牧主,不 加制止?”人曰:•'此牛为本地某寺院所畜,常年未尝系绳,无人放牧.任其四出游 荡,纵之田间,糟蹋庄稼,践踏蔬豆,何可胜计?放诸街衢,阻碍行旅,撞倒摊担,屡 伤及人。我等农夫小贩,终日吊胆提心,不得安生,深受其害!”郑礼问:“何不投告 之? ”众人曰:“寺僧得少林之传,精通拳法,勇力过人,威慑一方,我等惧其蛮勇,趋 避犹恐不及,焉敢与其理论?”

郑礼询悉巅末,一股侠气直冲胸膛,大呼:“不信世上竟有此等怪事,待我教训 一番!”遂悄然一个箭步,跃至牛侧,伸两指对牛背脊一按,水牛轰然趴地不起。郑 礼乃舒双手,按其两角,猛然一拽,未料两角竟被拔脱!众人见状大骇,惧累纷纷 欲走。郑礼慨然曰:“诸位不必惊慌,此事与尔等无干。我自姓郑名礼,乃福建永 春大羽村人氏,请转告寺院,有何干系,我自担待!”一副侠义肝肠,一席英雄话语, 令众人既解了气又安了心,打躬作揖,敬谢不迭。

郑礼流连二日,见无动静,取道连城欲返永春。谁知江西降牛之事,竟不胫而 走,侠闻已播闽西北。

时连城县有一土豪,怙拳力,聚徒众,横行乡里.欺压良善,为一方之祸患,官 吏正苦于无以制之。今闻郑礼取道连城.欲回永春,官吏士民大喜过望,请求郑礼 一惩凶顽。遂设计引诱土豪,摆下擂台,克期与郑礼比试武艺。

是日,擂台之上,官府坐镇,案摆赏金,擂台之下,人山人海,千目争睹。擂主 土豪登台耀武扬威,气势嚣然,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慨。乃先后有二手下痞 子无赖,上台骗打,均被踢落台下,人众一片喊好! 土豪更为跋扈,大呼:“还有人 上台否? ”郑礼看在眼中,心里已了然有数:此一假戏,佯为打擂,实为壮胆,意在 震慑。也是艺高人胆大,郑礼结扎定当,遂跃上擂台,通报姓名籍贯,经官立下生 死文书。

旋即鸣锣开打。二人抱拳作礼,各据一角,摆下架式。土豪正在气盛,自恃孔 武,接二连三拳脚齐发,果然拳勇,大有一口吞食之意。郑礼只是避闪,不予还手, 土豪视为畏己,愈加狠命,几个照面下来,土豪已是汗流满面,气喘如牛。然犹一 路直逼,穷凶极恶,郑礼闪退台边以候,土豪以为无路,遂发掏心毒招当胸入拳.以 为可以一拳绝杀。郑礼本想略施惩戒,打下擂台便罢,令其重新做人而已,今见其 手段,是欲先取己命而后快,正应了“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之谚。遂左移脚

 

步,使一“画眉踏架”,闪身躲过,右手上扬格开凶拳,马势稍坐,连发“黄蜂出巢”一 招,连环双掌击中右肋。土豪大叫一声,连退数步,仰跌台上,口吐鲜血,竟然一命 呜呼!台下欢声雷动,不绝于耳!

台上监擂官员鸣锣收擂,以擂台比武,有立生死文书为凭,伤人不究宣示。乃 又以案摆重金厚赠之,嘉慰郑礼崇侠尚义,见义勇为,除却一方祸害,并派人护送 郑礼出境返乡。此即旧《永春县志》所云:“诱之与礼角,技击杀之,厚赠,护之归。” 亦即后来坊间故老屡世盛传之:“画眉踏架避毒手,黄蜂出巢制凶顽”之郑礼打擂 轶闻也。

三、智勇服和尚技艺益精进

郑礼由连城一路径回永春,乡人始知其轰轰烈烈,竞相趋跄。然江西降牛一 事,耿耿中怀,寻思寺僧岂能甘心,必定前来计较。遂与妻定下计智,在家以候。 每日倚山下望,专待寺僧到来。

未几,一日傍晚,正张望间,遥见有一人,身着僧衣,肩背裕槌,手持雨伞,正自 山下小道冉冉而来。郑礼曰:“和尚来矣! ”遂乔装佣工模样,肩挑双层重叠土粪, 驱牛下山,半途山腰与和尚相遇。和尚见有人来,即询此地可是永春大羽?礼答: “正是。未知师父有何见教?”和尚曰:“贫僧久仰贵村郑礼大名,今从江西到此,特 来拜访。”礼曰:“师父来得不巧,吾家主人前日外出访友,至今未回。”和尚询:“何 时能归?”礼曰:“出无定时,归无定期,或三五日,十天半月亦未可知。”和尚沉吟良 久未语。礼又曰:“吾家主母平时为人好客,今天时将晚,既是主人高朋,不若由我 带汝往见主母,暂待几日,定然周至款待。小人另日即去寻找,但得主人归可耶?” 和尚又询:“汝是他家何人?”礼答:“我乃其家佣工耳。”和尚见其粗手大脚,一手握 住牛绳,一手扶住粪担,身袭粗布,一副帮佣模样,遂深信不疑。

时郑礼又曰:“师父暂且留步歇息,待我将此担粪土下田,再领你去见主母。” 和尚见天色已晚,遂曰然。只见郑礼将牛拴好,把双层重叠粪担两手代肩托起,往 新抹之田坡上走去,其疾如飞,不留脚印。和尚见状暗暗称奇:“昔之草上飞,不亦 如是乎! ”郑礼洒完土粪,返回引路上山,故意驱牛从羊肠小道走去。恰遇沟壑,牛 逡巡不能前,郑礼用双手托起牛腹,捧而过之。和尚见状着实一惊,寻思他家佣工 功夫如此了得,郑礼更不知若何矣!恐非对手,若尽兴而来,败兴而归,难复使命, 则无颜以还。因此心中忐忑,锐气顿失,踌躇不前。郑礼又催说:“主人家快到 了。”和尚只好边走边想:“唯有待到他家再作思量。”

至家,装佣之郑礼将事情原委说了,礼妻热情招呼,约次日即派人打听郑礼去 处,嘱其速回会客,又嘱佣工打理房间、整洁床铺.好生款待客人洗漱食宿。

佣工遵命.安顿和尚住下,随即打来洗脸水用过,又用洗脚木桶盛满热水,以 两指夹住送至厅口地上,把一粒闲置于厅廊口之旧顶柱石珠(石础),用左足轻拨 了一下,柱珠恰好滚至桶边,请和尚濯足。和尚洗好脚后,自己亦用右足一拨,柱 珠滚回原处。此时和尚心中益烦,五味杂陈。

晚上,佣工与寺僧同宿一房,和尚以言挑之曰:“你家主人待你若何? ”佣工曰: “主母尚好,主人刻薄。稍不顺心,就厉声呵斥;若有差池,就拳脚相加;再有分辩, 就打至半死,实是怨恨。无奈因生计所逼,暂时栖身糊口,一旦契约到期,即思另 寻他计。”和尚又问:“你此身功夫,何处学来? ”佣工曰:“我自小好武,当佣只为学 艺,岂知主人不肯教我,是我平时偷偷看他练拳,自己模仿比弄,学得一点,犹不知 对错,正自懊恼。”和尚闻言暗喜.曰:“你且忍耐些时日.贫僧也曾学得些少拳技,略 懂一二,你可否练来看看。”佣工曰好。随即二人开门来至门口外庭,借得月光,郑礼 一一序学,谈论拳法,和尚对其大加赞许。和尚曰:“你可曾见过你家主人有甚绝 学? ”佣工曰:“唯未见轻功暗器绝技之类者。”和尚曰:“待我教你些许秘法绝技,用以 日后对付之,自有出头之日。若何?”佣工闻言大喜,称谢不迭。自此数日,二人昼则 同出山外,夜则同宿一房,和尚精心施教,传授郑礼所未学者,如世所传之“金针入 柱,砧鞋出线,雷公上树”高招。正如旧志所云:“由是术益精,远近无以角者之。”

数日后,和尚恐郑礼归,有所不便,乃约佣工禀告主母欲返之意,主母命佣工 治筵相送。席间酒过三巡,佣工起身入内,换了一身装束归席,和尚见之疑惑不 解。只见佣工抱拳拜谢曰:“愿师父见谅,我即郑礼也。数日之缘,蒙师父不吝赐 教,由衷感戴之至!以前所为,我也有不是处,尚祈师父代为转达贵寺方丈住持, 包涵恕罪,郑礼自当亲自到贵寺赔礼。”和尚错愕良久,尴尬万分。礼复大笑,谓和 尚曰:“愿拜为师。”和尚连忙摇手曰:“不可不可。四海之内皆兄弟,你我兄弟相称 足矣!”至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郑礼恳留再盘桓数日,而和尚去意已定,郑礼 赠其盘缠礼品,亲送至永春东关隘口古通仙桥外,依依惜别。

此亦一段武林佳话也。笔者自小生于斯,长于斯,而今年逾古稀亦老于斯,其 屡世传奇逸事,故老津津,耳熟能详,故录之以为茶余饭后话谈之资,亦一惬意事耳。

四、盛世光前绪垂范裕后贤

郑礼后来又与其徒郑相,应和尚之邀,往访江西,诣寺拜谒,又引出一场打擂 轶闻趣事,此是后话,令后世谈论武技,平添一段传奇。

郑礼一生传人不可胜计,门徒遍布八闽,远及浙赣台湾,较有名望者如刘降、 郑养、郑宠、林添、卢益、李昱、林全等。综其业绩,大大丰富了白鹤拳之内容,扩大 了白鹤拳之影响.播下了白鹤拳之种子.遗下了拳谱医书药册,使白鹤拳闻名遐 迩,其功盖也不朽!故后世拳家争相祖之,为与有光也。如今盛世,白鹤拳被确认 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祖拳”[:包含达尊拳、太祖拳、行者拳 (猴拳)、罗汉拳、白鹤拳5个拳种]之一,正自中兴未艾。

郑礼“晚年深自韬晦,卖豆腐以手擎之,有问者皆辞以疾,惟林全尝师事焉,颇 得其术。全传之产贤林董,均著名一时。董体肥,行数十步辄喘,惟讲技距跃奋 击,其捷如飞,凝立或危坐,健者累十人,推挽之不能动。豪末二百年来.永地以拳 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见旧《永春县志•方技传》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出版)

郑礼也在“自述”中说:“后因不得已之事,往打擂台,两次伤台主四人。回家 始名震南闽也。”又道:“拳术一道,遵先人流传,切不可自夸其能,眼空四海,须知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无穷变化。余学成十八般各种点血(穴)硬软工(功夫),尚不 敢称强。余遵先贤流传,第一祖达尊(拳)云法,太祖(拳)教势,行者(猴拳)教道, 罗汉(拳)示身,白鹤先生教八刚二十四柔,单拳独出(手)天下无敌。余遵师命,流 传各种医伤接骨妙药,以传后世,免绝踪也。”(见苏春生影印赠之《永春郑礼叔真 传医伤接骨药方》,实助郑裕生手抄本)盖后世流传之医书药册,能得保全,郑礼之 功亦大焉,其自省之道,侠义行为,武德操守,为后世所景仰。永春白鹤拳有此先 贤,吾人亦与有光哉!

第五节周自超勇夺武探花

一、文场并武闱 一甲第三名

周自超,原名柏.字子兰,号岚溪,又号伟斋,永春迎福里前溪村人(今桃城镇 桃溪村),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庚辰十一月廿三日未时,诰授武功将军,钦点 探花及第,协镇广东香山水陆等处地方副将,虎门总兵官。

自超幼聪颖,博学能诗文,工楷法,章草尤超逸有致,年轻时参加童子试,虽名 列前茅而不售。自超素学艺于永春霞陵林为邦,林精通永春白鹤拳,登乾隆四十 八年(1783)癸卯科郭先登榜第五名武举人,由兴化府左协千总,历署连江右协(为 邦父林玉,登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林开宣榜第四名武举人)。自超勇力过 人,并与武场遂入骰,乡会试皆列在高等。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刘大用榜 中式武举人。越六岁癸丑科( 1793),春闱又至,几经筹措,赴京赶考。至京时,而 会试报名已截,心中惆怅奚似,自叹运乖,流连京师。

临考之前日三月初八,见邸舍诸举子群情踊跃,纷纷欲试,兴高采烈,自超益 自沮丧,于是借得长琴抚弹,一泄郁郁。时太子颛琰(即后来仁宗嘉庆帝)借得夜 色,乔装出宫,游玩京城,遥闻琴声,悄然循人听琴。见一举子,一表人才,但觉神 情怅然,正在抚琴长歌,忽而如高山激昂,忽而如流水悠扬,忽而又凄婉如诉。既 而琴罢,其人起身赞许,询自何来?自超起身一看,但见来人气宇轩昂,一身黄色 衣锦,即邀入座。答曰:“学生周自超,乃福建省永春州人。”其人曰:“适才听琴,似 有凄怨之音。”自超诉说文场不售,武场多阻,几经筹资,千里河关赴试诸难,及至 京师,已逾报名之期,自叹时乖运蹇命悭,空怀一腔忠君报国之志。其人壮其志, 又曰:“既是赴闱,谅必有备,何不一演其能? ”超曰:“先生休得取笑,报名截止,春 闱无望,正自彷徨懊恼无心矣!”其人曰:“无妨无妨,我也正好此道,一示如何?或 许有所助益,亦未可知。”自超自忖,反正无何,遇此知音,正好一泄。乃舒拳脚一 展,矫健异常,其人赞好。相与谈论武经韬略策论,滔滔而言,其人颔首微笑,乃起 身曰:“我赠汝一物,明朝持此可至校场报考。”随即取出一扇付予自超,与随从悠 然而去,自超送诣门外。展扇视之,乃象牙黄缎饰就.上有山水图章朱红印记,大 惊:“此乃宫内之物.来客定非寻常,莫非我命该有贵人相助乎?”将信将疑。此数 奇也。

翌日三月初九五更一早,自超来到校场外,校尉马弁军士团团,人头攒动,声 音嘈杂,乃大着胆双手持扇置于头上,大呼:“报名赴考! ”校场军士见状奇怪,急急 报予上官;巡视官员到来一看,大惊失色,匆忙急呈主考、同考、监试诸官展视详 过,遂命速请来人入场相见。自超述说因缘,破例被准报名入册应试。自超大喜, 始知太子优渥,望空拜谢。此亦数奇也。

至时,上官命另牵过镶黄雕鞍良驹一匹,付予自超,令其出场应试骑射。自超 本自弓马娴熟,乃奋勇力前,策马三圈,箭箭皆中靶中红心!众皆喝彩。自超闻声 勒马返头一看,焉料良驹突然立起长嘶,竟将自超掀落马下!自超急疾数步,腾身 跃上雕鞍,策马绕场飞奔如故。马至场中台前,自超忽又突然落马而再跃上。众 初愕然,谓南人不善骑,深为惋惜之.至此始知其身手不凡,故意而为之,曰:“谁云

南人不善骑耶!”自超有此急智,盖也平素善于权变英勇绝伦也。太子后来询之, 自超曰:“此乃南人落马绝技,用以战事,可立奇功! ”此亦又数奇也。

十二日试步箭,十五日试策论,三场已毕,取中第九名进士。廷试钦点一甲第 三名探花及第!授予侍卫。此即坊间“周自超跃马中会魁”之轶闻.时乾隆五十八 年(1793)癸丑科事。此皆数奇也。

二、士卒同甘苦 数奇屡建功

自超后以侍卫之身,从驾热河,拿获刺客,以功赐独眼花翎,赏穿黄马褂(或云 乃仁宗嘉庆即位后念前劳赐之),此亦复又数奇也。

嘉庆初年,福建东南海疆不靖,同安人蔡 牵聚众起义,朝廷命孙全谋等会师厦门讨之, 以自超率领水师中营。自超知兵善射.又谙蔡 牵军情,素与士卒同甘苦,故用兵时部下无不 用命,屡破蔡军,以功移镇金门。嘉庆七年 (1802)壬戌八月,与蔡牵战于高淡,杀蔡将辛 德成等三十余人,蔡军溃逃遁去,乃乘胜追击, 以渔舟追至铜山宫口,得辛尸首,并攻占其营 地。自超以功被任命为署理海门总兵官兼管 平海。

斯时有平海会党陈阿木,谋划联络蔡牵, 暗中勾结自超侍卫中无赖之徒,及各营警卫马 弁多人作为内应,定期举事叛变。事被自超察 觉,并悉知其巢穴,遂率领所部轻锐,乘雨夜掩其不备发起突袭,诛渠魁卓亚旺等 数十人,而出告示安抚百姓,无所株连。平海百姓感自超好生之德,立祠祀之。

旋又在黄屿拿获黄阿武等百余人,于莽州擒获陈明练,复追蔡牵于龙门镇败 之,俘获三十余人,屡建奇功。捷闻上报,朝廷升迁自超为崖州参将兼香山水陆协 镇,保荐擢升为虎门总兵官。

稍后未久,自超因辖内之新会黄象新部炮台,被蔡军攻占失守事,坐以自超疏 于防范,革职留缉。至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自超率所部,会同钱、许、孙诸将之 部.追蔡牵于桅夹门,所部深入,为蔡之伏舟所包围,众军大溃。自超身负重伤.见 事危急,乃裹创率其所部轻锐.奋力死战突围,发大炮击沉蔡船二艘,引弓射杀蔡 将三人落海,蔡部之势稍懈,被围诸将所部,趁此突围而出。自超盖亦英勇无比。 事闻于朝,乃官复原职。图片91

三、绝谈功劳事遗教子孙贤

自超与蔡牵作战十余年,前后屡立战功。然风潮靡常,世事飘忽,而诸将良莠 不齐,事权不一,中枢失察,常自坐累。自感数奇,一生征战,劳军损民,于心不安, 乃萌退志,告病乞归。

返里卜居于虎溪山坳.斋舍数椽而已,题其额曰:环谷草堂。每日以赋诗弹琴 自娱,幅巾藜杖,萧然如一介寒士。后来,朝廷考绩,以自超素着贤劳,诏令重新征 召任用,自超托词眼力不济,不堪驰驱为辞逊谢。自此,其居处虽与州城一溪之 隔,数武即到,然足迹鲜至,自甘淡泊,唯课儿孙读书作字,并艺田圃自给,以宦途 为戒,绝口不谈战功。儿孙世业儒,授徒经艺之外每课诗歌。少暇,兼务耕耘,不 以胱月氐为苦,亦自超之遗教也。

道光十七年(1837)三月初四日未时卒,享寿七十有八龄,著有《环谷草堂诗 集》行世。有赞曰:易占虎变,诗咏免宜。干城卫国,鼎甲名家。身经百战,著绩粤 东。急流勇退,绝不谈功。弹琴赋诗,缓带轻裘。非羊叔子,其谁与侍。

注:以上参考《永春前溪周氏族谱》及新旧《永春县志》、故老传闻而写。

第六节林世成艺显高堂庵

一、学儒又习武 德劭而望重

林世成(或曰世承、世诚、世城,音同字异,盖是同一人.前文第三节“王打兴艺 传上四府”已考,今姑从俗例为文)是福建永春州蓬壶乡人。《桃源美山林氏族谱》 有:“攸诘若(诺),字世诚(笔者疑’诚'为’承'或’成'),号敬忠.乡宾,福创三子,生 乾隆庚戌年(1790)七月十三日巳时,卒同治戊辰年(1868)二月二十四日卯时,寿 七十九,葬松柏仑中央,坐亥向巳”之记述。“乡宾”则是“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访 年高有声望之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 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据“乡饮宾”释)又据蒋抱玄曰:“乡宾,犹 言乡贡也。”故说明林世成是一位年高德劭、技显望重、备受尊敬的长者,其社会地 位非同一般。

林世成少学儒又习武,相传为永春白鹤拳前五虎之一王打兴、林椎派系传人; 性好山水,精于技击,遍游各地,以武会友,是故儒武闻于州里;耆年遴选为“乡饮 宾”,受到众人尊敬;中年时游学于福建“上四府”各地,尤笃于拳艺进取。

二、艺显高堂庵技高罗汉僧

清道光年间,一日.世成往省垣福州,游玩于义序高堂庵,听得堂后有呵咳之 声,似有人在练武,遂转至后庭,见一僧人正在课徒练武,演技其间,一招一式,口 传身授,颇见功力,深有韵味,不觉出声喊:“好! ”僧闻声收式,合掌询问:“施主何 来? ”世成曰:“今日偶游贵庵,见师父功力深厚,课徒有方,心赞之余,不觉出声,有 搅清兴,失礼失礼。”僧曰:“如此说来,施主定然深谙此道?”世成曰:“不敢。只是 在敝乡永春尝观人练过武。”僧曰:“不然。永春自早闻名白鹤拳,有'无烧拉仑, (喻水即使不烫手也有热度,意谓不可小觑之意)之谚,贫僧观施主乃性情中人,何 不一展拳脚相示乎?也好见识见识。”世成推诿再三。僧又曰:“不若贫僧先来,施 主然后一演.如何? ”世成只好点头。

僧乃挽袖掖衣演式,身马扎固,拳脚生风,刚柔相济,惟妙惟肖。世成见状赞 誉有加,曰:“师父所练莫非少林罗汉名拳乎?”僧更觉惊奇,知其人阅历甚深。及 至世成演练.徐疾相间,开合得宜,形神兼备,鹤味深具,僧见后大加赞赏,相与谈 论武技,更觉投契。至是兴起.僧曰:“贫僧意欲向施主请益一二,望不吝赐教。”于 是二人约定点到为止,遂起身步武。

僧一上来.快步直奔面前,当胸一拳,世成见是虚拳,遂也扬手接招;僧突变 “顶心一肘”来袭,世成即以“饺刀剪芙蓉”下截;僧忽变换招数,一招“钟鼓齐鸣”, 双拳对太阳穴两侧袭来,世成以“蝴蝶双飞”解之;僧忽又转下以“佛掌切肋”下袭 横腰,世成以“扒水求鱼”化之,复速转腕沉节,以一招“仙人廓水”,两掌对僧两胯 前掀之,僧不觉脚浮后退数步立定;复左右起腿“连环踢”来,世成急退连转侧身, 以“秋风扫地”化解之;僧见不中,又复以左右双掌“连环插击”当胸杀来,世成立定 以“十字打手”解之.随即以“白鹤抖翎”双掌直扑其面弹去,僧见状大惊后退,世成 此时不进,静观其变;僧又以“双平插掌”刺来,世成左移脚步踏过偏门,以“白鹤冲 天”上扬格开,转腕一招“猫儿洗脸”而接其臂肘,往下一摘,僧身不稳稍趋前,急坐 后马,欲固其身,岂知世成顺其去势往前一弹,僧即立脚不稳,前脚浮起往后一仰, 世成兜住其手,往己身前一拉,僧始立住如初。世成笑曰:“师父罗汉拳功力,世成 今日受教良多矣! ”僧赧然曰:“贫僧功力不济,有愧先人遗教,惭愧惭愧。”世成曰: “师父何出此言?世云:拳无优劣,艺有高低,乃随人情性自悟个中玄机,则得之 矣!吾侪须当自加努力,求进上达才是。今日之游艺,一时一事,当不得真耳!”僧 合掌曰然。复询世成何以不先发制人,世成曰:“此即以逸待劳之法,观其虚实,度 其态势,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后发先至,来留去送之理也。”僧颔首称是。二 人谈得十分投缘。时僧之徒林达崇.在旁观看二人较技,见世成技高一筹,心中甚 是敬服。

僧挽世成入后堂叙茶,英雄相惜,十分契合,遂成好友,留世成在庵中盘桓数 日,日与相聚论拳讲技,甚为惬意。数日后,世成欲归,僧乃命其徒林达崇陪送世 成返乡。

三、半途收弟子三传衍琉球

林达崇奉师命.陪送世成回乡。达崇途中询知许多武事,闻所未闻。钦敬世 成白鹤拳艺,恳请世成至其盘屿家中,欲拜其为师学艺。世成见其聪颖勤奋,心坚 志诚,乃允其所请,收之为徒,遂居留焉,自此授达崇以永春白鹤拳法。往来数年 后,达崇技乃大进,采白鹤拳呼吸调息鼓荡丹田之气,每出拳必有声闻,以声助力, 以气催力,发声如鹤鸣,自曰“鸣鹤”,对外乃以“鹤法”或者“白鹤拳”名之,谓不敢 忘祖也。自是在当地传徒授艺,后人因以地名冠之,称为“盘屿八”师,声名所闻, 徒众接踵。

林世成又传有黄大彭一支,黄传林珠森,又三传至高国惠现居印度尼西亚万 隆一支。高在万隆当地授予儿孙及徒陈某等人,亦以永春白鹤拳名世。

林达崇后传谢宗祥(有谓“谢如如”"谢为长乐人,8岁随父学罗汉拳,至 13岁时迁福州南台,后随父挚拳友林达崇学习永春白鹤拳,传徒陈世鼎、萧镰德、 陈宝箸、林贞兰等多人,又各有所传。萧传余宝炎等人,余传其子余丹秋兄弟等 人,迄今世代相承,为“福州鹤拳”系之一。

1877年,琉球(现冲绳)人东恩纳宽量随琉球商船来福州,向谢学拳,以师友 称处。3年后学成返冲绳,融当地空手道武术等众艺,创“那霸手”,几经改进吸收 后,定名为“冲绳刚柔流空手道”,广收门徒,被誉为冲绳空手道中兴之祖。盖其与 永春白鹤拳之渊源缕结,于此可见。

东恩纳宽量四传弟子渡嘉敷唯贤先生,二十余年来数十次来到福建福州或永 春等地,追溯本源,寻根访祖,与怡云武术研究会建立友好联系,开展武术交流,不 遗余力,成绩斐然。同时彰显了林世成流派之炽盛,永春祖庭之凝聚力,永春与有 光焉!林世成先贤若有知,似当亦有以慰之。

第七节林万青举义震八闽

一、少年负才武革命系心田

林俊,原名大俊,考武秀才时学名万青,字士孝,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祖 伯父林玉及其子为邦皆为武举出身致仕。父林捷云,登道光元年(1821)辛巳恩科 王聘三榜武举人。林俊自小家学渊源,练就一身白鹤拳艺,身长七尺余,声如洪 钟,少而雄武,以豪侠闻,远近少年多奉之为魁长,善骑射,勇力过人。万青乃其为 武生者学名。

其父林捷云生性长厚,见林俊放荡不羁,每加呵责,俊性至孝,唯畏其父,挝挞 絮缚皆唯命,不敢稍有忤逆,然性好鸣不平,虽强自折节压抑,久之则又故态复萌。 咸丰二年(1852)承父命赴省参加武举考试,虽马步巧力均悉合格,而被挨弃不取, 心中甚是愤愤不平,对清廷腐败统治甚为不满。又时在德化县塔岸街因事被德化 县令申逢吉所命龈,益加怫郁。

 

 

浏览1,5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