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扎根于学校,落实于基础,并实施有年,不论在师资、教材、场地设备等方面, 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水准,于是,张氏改采中体西用的策略,通过西洋体育 原已架构好的基础,渗人国术的教材,好让国术运动在体育课程中占有一席之 地,同时也积极培育国术师资人才,设立传习所、中央国术体育专校,另参采 西洋体育竞赛制度,举行国术国家考试,无疑将国术引向中体西用之境” 。

“国考系国术考试中的一种最高考试,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以后破天荒 的创举,为行使考试权之先声仿照古代讲武成规,以及邻邦竞赛美意,在首都 地方,所举行的全国抡才大典” ,这样的考试与从前的打擂迥然不词,“打 擂是为一人一家或一宗一派来争霸争雄,考试是为国家、为民族来图强雪耻。 从前是蛮干,打死勿论,现在是完全纪律化、教育化、科学化的,除了定有精 细的条例规则而外,护头的有面具,护拳的有手套,防备得很周密,无非是只 想实验诸同志技术的巧拙、功夫的深浅,就自己本身作实现的比较” 。中央 国术馆将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结合起来进行国术国考,是张之江先生 总结近代以来“物竞天择”“动以救国”思想的结果。同时也是继承孙中山先 生“尚武精神”的具体实践。这是“中华新武术”后对武术理性认识的继续发 展,它把武术改革由技术的表层推进到制度的层面。张之江先生努力使武术传 统的技击价值,通过近代竞技运动形式及成绩优劣表现出来,对武术向近代竞 技迈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既得艺,必试敌” 是中国武术的优秀传统,民国时期的“打擂”对抗 活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武术的迅速“花化”。1935年,武术史家唐豪在 痛斥“花假之套” “遍于国中”时对这种公开比赛给予很大的希望,他说:“欲 救其弊,惟有服膺南塘遗教,宏奖公开比赛” “如此,则花假渐可绝迹,真艺 方得发扬。”

但是由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与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的见解不同,中 央国术馆参加比赛者的穿着与形象(有些参赛者的穿着和京戏里的黄天霸一样, 有些言语粗俗、动作粗野)无法获得教育界和体育界人士的认同,比不上体 育比赛的蓬勃与活泼,更主要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央国术馆已经取得的尝 试性成果在屡年战火中夭折了,历史的使命落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上。

武术成“学”是武术界的追求,它可以让我们找回失落了的“武道”精神, 让武术走出浅薄化和神秘主义的怪圈,重塑形态,再造尊严。

民国时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 极拳学》《八卦剑学》留世,王芗斋先生认为“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 并与1947年在北平太庙(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了“中国拳学研究会”, 其后人有《大成拳学》(三部)、《意拳拳学》®等专著问世,马凤图先生

认为“武术不只是一门技艺,而是一门学问”,这些传统武术家纷纷对武术的 拳学思想和体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正是在武术成学的探索过程中,武术界出现了反对套路、解除师徒制及 对武术内外家的思考。

―、大成拳/意拳11反套路思想

大成拳/意拳的创始人王芗斋( 1885—1963 ),原名尼宝,字宇僧,后用 芗斋名。1885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民风强焊的河北 深县®魏家林村。

王芗斋自幼体弱多病,父母便让他跟邻村马庄素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无敌手”的郭云深学习形意拳。王芗斋学武聪慧,逐渐成为郭云深弟子中的 佼佼者。可惜的是,王芗斋13岁时,郭师去世,王芗斋更加刻苦习拳。1907年,

王芗斋入京城投军为国效力,得遇武状元吴封君,并与其女吴素贞(吴淑琴) 结婚。婚后,王芗斋刻苦读书,习诗词书法,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为日后创 编意拳,撰写《拳道中枢》《意拳正轨》和《大成拳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芗斋气走鼻子李,周子炎三败人王门”,在文化根底提升的同时,王芗斋 的武学也在不断地提升之中。

“我在国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两个半人,即 湖南解铁夫、福建方恰庄与上海吴冀辉。” 1918年,王芗斋33岁时,为充 实自己,进一步探讨武术真谙、提升自己的武学境界,开始南游。“太极柔八 卦刁,最毒莫过心意把”,王芗斋首先拜访了嵩山少林寺方丈、心意把传人恒(衡) 林和尚,并得到其师本空法师的指点,得少林拳立禅功心法,在少林寺两个多 月的时间里,王芗斋加深了对北派武术的理解。1919年,王芗斋又拜访了“江 南第一妙手”解铁夫。1923年,王芗斋访福建少林心意派嫡传弟子方恰庄、 鹤拳名家金绍峰。1925年,遇淮南武术名家黄慕樵,并从学“健舞”。1928年, 王芗斋到上海,认识了六合心意名家铁岭吴冀辉。

“只知有是非之当未,不知有门户之派别。” @王芗斋虚心求学、潜心琢磨, 通过与上述名家的交流、切磋,拓宽了他的视野。他逐渐地认识到“夫拳本形 简而意繁” 。1928年秋,王芗斋在上海成立“意拳社”传授意拳,他经常提 醒学生注重“意”的锻炼,避免本末倒置。

1935年,王芗斋北归,经“深县集训”后于1937年到北京,在四存学会

以新的拳种在北京逐渐为人所认可。1940年4月2日,北京《实报》登载了 张璧(张玉衡)为北京四存学会体育班的演说词——《大成拳的命名》一文, 自此社会多以“大成拳”称呼王芗斋所教的武术,王芗斋“欲却之而无从也, 而随听之而已” 。由此看来,“意拳”是王芗斋对自己拳学体系的命名,而“大 成拳”是社会对王芗斋所教武术的赞誉性称呼,两者名异而实同。

王芗斋认为习练武术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求健康,二是寻理趣,三是 为自卫。大成拳注重先天的自然力锻炼,它有一套系统的训练程序,通过站桩、 试力、走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七妙法门”来恢复人类先天具有 的自卫搏击本能。

王芗斋认为武术应当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讲究技击性,但反对花法套路。 他以自己的武术修为和几十年的武术阅历认为“近代所有拳术根本谈不到养生 与技击之当未,亦无一法能合乎生理原则之需要者” ,习练套路是“制造废 人之工具”。

中国武术形成套路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传统武术的成熟 和完善。武术套路从性质上来看,是对技击素材的艺术化处理,它不同于实战, 是对技击的超越、美化和想象,从而表达出对武术技击的理想诉求,它要求演 练时要“无敌似有敌”,要“置身于战斗的场合”,进行“虚拟对手”的想象 性技击练习,从而表现出“虚中生实” “无中生有”的审美意象,以期达到“有 敌似无敌”的效果。

“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在艺术地表现技击,并以其

艺术性高低为标尺”进行套路演练水平进行评判的同时,“武术也为武术技击 的想象提供了滋生的沃土,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空想’ ‘神话’ ‘乌托邦’的 成分或色彩”。 “由套路所引发的对武术技击的理想,是以想象为底色”的, “它是对现实技击的超越”“是对现实技击的理想化、应然的虚构,是一张难 以兑现的支票”,套路的这种技击乌托邦使套路表现出繁杂化、精细化和全面 化的倾向。武术套路形成后,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一如推手对太极拳提高技击 的作用般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且出现了其他诸如健身、娱乐等方面附带作用 的强化,以及中国武术讲究“艺斗” “巧斗”等思想的发轫与完善。这些本是 中国武术的特点、优点,但由于过分地讲究套路、追求“花法”以及“腥挂子” 的泛滥,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大打折扣,对其进行矫正已势在必行。

“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编大成拳的王芗斋极 力反对套路,他认为习练“人造之拳架子”的“拳套与方法”,犹如备好药方 以待来者的医家,毫无用处。拳套是“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 生之工具”,它们“非但毫无用处”且“害处极多” 。后来李小龙的截拳道 基本上也持这种思想。

二、王芗斋解除师徒制的商榷意见

师徒制是保证传统武术传承纯正的重要原因,它可以使“学习者找到一 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继承了前人,也有了向下传承的接点,使学习 者不再感到茫然,也有了着力感,促使传承者不可再心有旁骛,要专心为这个 传承贡献心力,连带促进文化继续流传” 。延至近代,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浏览8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