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虚蓄为吸,展实发为呼

至于为什么合、虚、蓄势是吸气,展、实、发劲是呼气,这完全 是合乎运动生理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我国武术呼吸与动作结 合的普遍规律。所不同的仅为长拳等外功拳类型的拳种采用胸 式呼吸,而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内功拳类型的拳种采用腹 式呼吸。拿上述的“捧掌”例子来说,一动先分开两手腕,回收变 掌前捧,肢体方面要松屈,下坐式,意念上是由实逐渐变虚,由于 身体逐渐下坐,这时胸肋背部肌肉和骨节等都相呼应,徐徐收回 后缩,横膈膜受其影响也呈收缩状态,因此胸腔容积随之增大, 这必然是吸气的。当第二动两掌前捧时,意念上是由虚逐渐变 实,由于肢体逐渐向前伸张,胸、肋、腹、背部肌肉和骨节等都相 应地舒展,横膈膜受其影响回复到平到隆凸状态,胸腔容积随之 减小,这时必然是吸气的。所以练八卦掌时自始至终每个动作 都要与呼吸有节奏地自然结合。合虚为吸,展实为呼,完全合乎 运动生理的自然现象,一点也不勉强做作。展发时的呼气,膈肌 下降,使腹压增强,重心下沉,胸内压则相反地减弱。合蓄时的 吸气,膈肌上升,使腹压减弱,重心上移,胸压则相反增强,加大 了肺活量。呼吸的快慢,要适应掌势的要求,随着呼吸和全身动 作的变化,胸压腹压也在变化,从而使内脏受到适宜的刺激,加 速气血流转,旺盛机能,同时也加强了蓄发的力量。但是展发合 蓄,不能展是展,合是合,仍然要求展中有合,合中有展;展中要 有合蓄之意,合中要有展发之意。只有处处保持蓄势,有余不 尽,一气贯串,动静互根,才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另外, 八卦掌的展合除了“展中有合,合中有展”,还有“展中有展,合中 再合”。展中有展是前进螺旋劲的延长,合中再合是后退螺旋劲 的连续。在呼吸的配合上则为呼之再呼,吸之再吸。应用技击 上,前者是不断地紧逼,后者是继续地走化。都是在不丢不顶、 跟随粘连的原则上,运用螺旋劲的核心作用。

展呼合吸在走转和技击上是一致的

练八卦掌套路时,合、虚、蓄为吸,展、实、发为呼,跟双双搭 手技击时合、虚、蓄为吸;展、实、发为呼是一致的。应用在技击 上就是“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 人出”。呼吸通关(呼吸顺遂灵活),周身无间(周身没有断续、缺 陷凹凸之处),这是以意行气,不是以力使气。双方搭手时如果用快速的动作来牵动对方重心,不在任何展合的姿势下,都须用 短促的吸,将对方重心牵动,使对方“若物将掀起”,这是突然的 一合一蓄,生理上自然地来一个短吸。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 突然放劲时,全身劲向下沉而弧形地微向上往前直射,“而加以 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这是突然的一展一发,生理上自然地来 一个短呼。由于速度快,鼻呼吸出声或呼气时张口吐气出声。

各式八卦掌在呼吸与要求上基本一致

八卦掌各流派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八卦掌家继承上一代的 传统,并且通过勤学苦练、反复实践,融会贯通之后,不断精心冶 炼凝铸而逐步形成别具风格的流派;他们是入乎其内,出乎其 外,推陈出新,学而后化,有着学习、消化、吸收、批判的一个潜移 默化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到创作方法,都有它本身一套规律 和特点。但现在看来,各个套路在编排上都还有不足之处。如有 些姿势不对称且有重复动作,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把老套 路改编得更合理,但绝不能胡编乱造。八卦掌运动的核心是走 转螺旋式的运动,一定要掌握“一动周身无一处不动,运劲无微 不到,引进落空”等技巧,而意识、呼吸、动作的三结合则是主要 的规律。掌势呼吸即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有着 强健内脏器官和机能,以及发挥技击作用的特点。这是传统八 卦掌套路的共同规律和共同特点。根据合、虚、蓄为吸;展、实、 发为呼的运动原则来检查宋式八卦掌的整个套路中每个动作, 几乎都是一合一展,一虚一实,一吸一呼的,证明传统八卦掌套 路都是经过刘晚苍先生的精心编排、一再修订而最后定型的。 当然如果练走了样子,或是不细心注意每个动作的展合、虚实与 呼吸的自然结合,任意地添加一个吸或呼的动作进去,那么这个 动作练起来就不可能做到呼吸与动作正常结合,要用一个短吸 或短呼加以调节,那就只能是呼吸归呼吸,动作归动作了。尽管掌式动作的展合、虚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但 在锻炼时不应拘泥执著,这样才能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

九、内劲、内气与内动

内劲

“内劲”这个名词是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结合腹式呼吸 的拳种所使用的术语。结合腹式呼吸的拳种称“内家拳”,结合 胸式呼吸的拳种称“外家拳”。八卦掌的内劲是用意识指导动 作,放松肌肉,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绞转、松紧交替的锻 炼方法形成的。该放松的肌肉、关节都要充分放松,该用力的肌 肉都要充分用力。开始练习内劲,速度应该慢些,使全身动作姿 势逐渐练得正确,细密。再经过由慢到快多次反复,使之能达到 快慢随心所欲。锻炼步骤上由松人柔,积柔成刚,先柔软然后能 极坚刚。练习日久,外形上全身柔和、轻灵、圆活,体内和手臂有 一股沉重的力量,变换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转换和集中到 某一点。

内气

“内气”也称作“中气”。凡是认真锻炼八卦掌,符合要领,动 作圆转轻灵,到一定程度就能逐渐内气潜转,有“中气贯足”的内 体感觉。首先出现的是腹内“咕咕”之声,日久后便不响了。气沉 丹田逐渐沉得充分,腹中有充、实、满的感觉;还会出现手指尖麻 胀、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这种气流的感觉,不 是鼻中呼吸之气,但却和呼吸之气相应。如果腹式呼吸还未练 到深细程度,动作与呼吸不够协调,体内气流现象是不会出现 的。

练法上首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就能内外合一,动则内外具动。即先从端正练掌姿势人手,身正体松,心 静用意(训练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对肌体内层指挥调节的 机能和对内脏器官与血管调节的机能,使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 器官听命于神经系统的指挥,完成细致协调的运动锻炼。要达 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必须以头的虚领顶劲指挥全身,在身腰灵 活的带动下,使手足活动上下相随,而发动于命门,放松不用力, 使动作比较均勻地刚柔分明。如此练下去,可以得到内气的感 觉。气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之后,功夫再深一层,还可出 现于骨髓管内,会觉得脊柱与四肢的骨骼里有一线相通的颤 动。这就是八卦掌书中所论的“敛入脊骨”的内体感觉。说八卦 掌的内气是神秘的、不科学的,这是武断的,然而要证明内气是 生理的现象,合乎科学的,除了实践之外,还需要实践有得的八 卦掌爱好者与中医、西医结合做深人的研究。

内动

八卦掌着重内外兼修,以外引内,由内及外,在外形姿势上 大体正确熟练后,就可研究内动。内动有两个方面。

逐渐把每一个姿势结合腹式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 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行,并逐渐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 肌肉在弧形松沉转动中也获得细密的锻炼。

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做好动向安排,以带动 外形,即所谓“里不动外不发”,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轻微的自 我按摩、压挤和转动,从而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细密精确的锻炼。

内动的锻炼与内劲、内气的锻炼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练八 卦掌由动作熟练转入研究内动、内劲、内气,就能逐步体会出八 卦掌一层深一层的意思,吸引人们经常持久、认真地练习它,从 而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浏览3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