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八卦掌整怵动作
中的老十要领

—、心静用意

八卦掌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并贯穿在练掌的全过程 中。即要把全部精神用在指挥动作上,做到意动形随,使任何动 作都有一定的指向,变换灵活。在练掌未动之前,要先端正姿 势,呼吸自然,存想脐下小腹部位,摒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 的状态。自觉心静气和,一切安排就绪,开始动作,全神贯注,意 在动作之前先作想象,动作跟上。如意欲沉气,就要想象气沉到 腹腔深处。意想劲到必合法。曾有八卦掌家及拳家把精神锻炼 和肉体锻炼看做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进而提出 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 动,不使拙力。

二、内外放松

肌肉内外的充分放松,从轻灵缓和中求得。这与“心静用 意”同样是一个重要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动作 轻灵缓和,可边练边查出身体内外的不松之处,边体会边纠正。 放松并不限于肌肉、皮肤和骨节,它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 器官各机能等全身处处都要放松;但放松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 沓的,而是积极振作的。放松可以不引起精神上的紧张;可使腹 式呼吸的横膈运动不受牵制,在治病保健和技击上都可以发挥 更大的作用;肌肤骨节处处张开之后,气血周流无滞,能加强节 节贯串的作用,使肌体产生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经气,起到 恢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皮肤触觉和肉体感觉的灵敏性和动作 上的顺遂性、圆活性都能获得高度的发展;全身肌肉和骨节由于 放松而自然下沉,增强了下肢的支撑力,胸背部的肌肉和肋骨节 节往下松沉,外向前合,有助于沉气,稳定了重心,加强了合力作 用;能够增强发劲和加快动作速度。

在放松中要处理好松与紧、柔与刚的辩证关系。辩证法的 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松与紧,柔与刚是对立统一的关 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体的运动主要是靠肌肉的张与弛,这些肌 肉大致可以分为屈肌群与伸肌群。伸肌是屈肌的对抗肌,例如 抓、拿、握都是靠屈肌群的收缩和伸肌群的放松拉长,手掌才能 抓握起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练功时如 果有松无紧,要做到姿势正确、动作精确是不可能的,这与人的 站立一样,如果两条腿都放松了人也就站不住了。只有一条腿 是紧的,另一条腿才能放松,身体才能自由活动。八卦掌经常用 螺旋式的弧形动作,全身各部分肌肉群总是绞来绞去,交叉着一 松一紧,在绞紧时肌肉不是僵硬的,而是带有弹性和韧性的。八

卦掌每势的运转过程是轻松的,到定式时是沉着的、贯劲的。八 卦掌的论述内容与太极形意的论述一样都要求“柔中刚”,并且 说:“柔过劲,刚落点”和“忽隐忽现”。八卦掌的“刚”是从松柔中 锻炼出来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柔中寓刚使劲能够随时灵活地 集中于一点,从而能发展力量和速度,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 缓随”,“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如遇敌时迅速将力量集中 于某一点的一瞬间,称作“刚”,也就是放劲(发劲),可叫“暗劲”, 也可叫“明劲”。刚柔互运,虚实渗透,愈练愈精密细巧,无端绪 之可寻,无迹象之可指,斯为得八卦之真谛。放松不是练八卦掌 的目的,而是一种达到刚柔相济的手段。近年来教学刚拳、硬拳 的不少改为练柔静松沉的练法,但有的人没有耐性先从松静中 练出柔劲来,而是好鼓劲(拙力)来表现柔静松沉,甚至在外形上 多加发劲和震脚动作,把柔性武术内家拳练成刚化、硬化,这难 于入内家拳之门。

在对“放松”的理解中,还应注意“重快与轻缓”的辩证关 系。八卦掌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松活,不徐不疾。在动作过程 中处处保持姿势端正,使动作正确。要深入锻炼到肌肉内层,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使内脏和肌肉的活动达到高度协 调,意动形随,内外合一;同时每个姿势和动作都要符合技击作 用的要求。动作轻灵缓和是治病保健的有效方法,也是增强体 质,提高武术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八卦掌从动作的 松沉轻灵着手,是为了使运动能无微不到。开始用快速练法,必 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只有先练慢的功夫到 一定程度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 快到十分。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 动周身具有轻灵”,只有用力轻巧,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 难为松,不松就难为灵。在轻的基础上发展灵,方能达到“一羽 不能加,绳虫不能落”的高度敏感的灵。将来在忽隐忽现中兼练 沉着功夫时不至于妄动拙力。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做到快慢轻重 随所欲。“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 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或称彼微动,己先动”的说法说明八 卦掌不是单纯求缓慢动作,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它的轻缓 是为了求得重快,缓是一种平衡中正的缓,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 某一特定角度,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 转。缓的练法实际上是大运动量的练法。有越慢越好的说法,这 是与长拳类型拳种的速度作比较而说的,绝不能像静坐功那样 强调时间越长越好,而是应该以慢动作没有断续和停顿,气势不 散漫为标准。按照前辈八卦掌家的传统练法,总以呼吸自然,以 不感觉呼吸紧促为标准。如果过慢,不但呼吸和动作不易协调, 不能一气呵成,精神也不易贯注,动作呆滞,容易形成懒散松懈 的神态。

三、连贯圆活

练八卦掌要求“一动无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 气”,上下相随,节节贯串,连贯圆活,三合无不合。每一式要做 到六合,即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三合(意 与气合,气力相合)。每一式要做到起、承、转、合的协调(起为发 势,承为接笋,转为变换,合为成势),即每势定式时必须意识贯 注十分满足。在似停非停的一瞬间,运用折叠引动下势之机,势 与势之间的承接转换称作连贯。转接处微微贯劲,不僵不滞,不 使有停顿或断续之处。起势极为重要,头开得好,起势得势,以 下也容易得势,起承转合便觉机势灵活。圆活是圆满活泼的意 思,在一连串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 没有缺陷,不被压扁,走、化、黏、随不丢不顶,处处圆活无滞,这 要经过长期实践才能做到。创造八卦掌的人懂得圆的运用最灵 活,圆的力量最大,所以求圆是八卦掌的特点之一,但它必须通 过螺旋式的弧形动作来完成圆的动作,才能达到“边化边打”、 “不疾而速”的技击目的。否则仍然是直线圆运动,直线的弧形 动作,还没有脱离直劲性质。

四、身法中正

八卦掌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 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 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直线(上下一条 线)。凡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平衡的都不符合要求, 都是身法上的缺点。两肩与两胯、两乳与两肚角的上下对齐,不 先不后,齐进齐退是做到身法“上下相随”的关键。八卦掌身法 的“中正”与静坐时的身体端正是一致的。但练功不能不有伸 缩,身法有时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但这样动作都是在保持 虚领顶劲的原则之下进行的,这即是所谓的“中正之偏”。八卦 掌的身法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跨、胸部的运转,使在任何角 度上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身法的端正。但如没有“空胸紧 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练功时如果 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松沉直竖,骶骨有力,带脉自然充实 (腰部周围一圈),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部背部的肌肉和骨 节用意识控制尽量松舒下沉,自然就会有“空胸紧背”的姿势。 松肩沉肘可以帮助空胸紧背姿势的形成。空胸紧背不同于弓背 凹胸的病态姿势,它是含胸拔背。当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向下 舒张,自然地形成横膈式的呼吸,这样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 体轻灵,下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胸膈一张一 缩,一升一降,使膈肌有力,腹腔和肝脏也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有利于输送血液和促进肝脏机能的活动,相对地 使胸腔和肺部也获得舒张的锻炼,加强肺活量。随着动作的一 开一合,虚实变换,脊椎在中正的状态下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 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軔带得到锻 炼。“劲贯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即对空胸紧背而言。身法的中 正安舒、轻灵圆活、沉着稳重三者相结合是内家拳身法的特点。

浏览4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