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隋唐时期,民间武术思想按照先秦的轨迹继续发展和完善。其中, 汉代对武术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但可惜的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完整地保存下 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的大融合,武术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隋唐时期,武举制的出现对于选拔优秀的军事武术人才、民间武风的保持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亦为后世武术思想的完善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_、秦汉——可贵的探索,可惜的结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实现了分封制向 郡县制的转变,“封而不建”,中国开始了中央集权专制的传统社会。汉代, 这种体制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民族也有了今天的名字。从此以后的传统武术就 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

(一)丰富多样的秦汉民间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基础上通过秦汉统 治者的选择而奠定下来的。” 秦汉时期“武术活动内容丰富多样” ,手搏、

角力、刀、剑等技艺取得了新的发展。

角力、刀、剑等技艺取得了新的发展。


  1. 手搏、角力的发展及裁判的可能出现


“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 ,手搏与角力有一定的联系,但当为不同的 运动项目。汉魏时期,手搏乂称为“弁”(卞),已形成一种多种打法并存(包 含拿法)、手足并用的搏击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喜爱,如汉哀帝“雅性 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左思《吴都赋》中说吴国人喜欢“翘关、抗鼎、 拚、射、壶、搏”,其中“拚”即“弁”,“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甘延寿经过手搏考试而得以升迁,这些史料基本上反映了手搏的普及情况。

“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角力是一种“两两相当,角力角伎(技) 艺射御” 的活动,“决非单一的竞力活动” ,对此,唐人曾有过清醒的认识, “其后,人通以角胜之戏为角抵焉。或独以两人竞力为角抵,非也” 。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 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 ,角力在春秋之后已经从军事训练

中游离出来,主要以“以为戏乐,用相夸示”为目的,这种娱乐性的角抵与先 前“以练精材”为目的的角力有了极大的区别。

秦代,角抵主要在宫廷内盛行。秦二世就曾“在甘泉,方作觳(角)抵优 俳之观” 。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把木梳上的“角抵图”, “从人物的装束及画面上所绘的布幔看,当是官家皇室内的角抵场面” ,另 外从画面推测,有可能当时出现了“裁判”。

汉代,角抵吸收了其他活动方式的内容而逐渐形成综合性活动样式—— 角抵戏(百戏)。晋代《西京杂记》中有关于角抵戏的具体记载,曰:“古 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増,束发,立 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 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 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从一人扮黄公,一人扮白虎来看,这一 角抵戏也大体符合“两两相当”的武术要求,于后来的武术对练套路的“空手 进刀”有类似之处。由于这种角抵戏有故事情节,强调舞台效果,所以形成了“多

聚观者三百里内皆来观” 的局面,这种角抵戏无疑对今天“艺术武术” 的发展有不少的启迪作用。

  1. 剑技艺的发展及师徒传承的清晰


秦末汉初,铁剑逐渐取代铜剑,剑身加长成为可能。荆轲刺秦王事件中 尽管荆轲的匕首“短而便用”,但在长剑面前“尺八匕首不足恃也”

“汉刀之见诸载籍者不少,依其文字度之,汉初仍尚周剑,未久刀之势力 渐大,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是佩剑,周服剑之风已失矣” ,其时适合骑兵 作战的环形刀兴起,剑逐渐下移到民间,民间习剑之风高涨,剑成为“君子武 备,所以卫身” 的工具,如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 , “文武兼修”。 淮南王刘安在做太子时,“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召与戏, 被壹再辞让,误中太子” ,这种剑“戏”显然已有“比赛”的成分,但比赛 的具体情形已不可知,从“误中太子”来看,比赛还是相当激烈和具有危险性的。

“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两敌相遭,一巧一拙,

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出“曲城、越女之学”已是“有 术之家”,且有一定的承传性。到东汉末,各家剑术的风格日益突出,“好击 剑,阅师多矣”的魏文帝曹丕认为剑术“四方之法各异,以京师为善。

另外,以石投人的“投石”技术亦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西汉甘延寿就“少 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 ,显示出武术器械技 艺发展的多样性特点

(二)艺术化发展的倾向

秦汉时期,武术的艺术表演取得重大的进步。徒手的角抵成为统治阶级 的娱乐活动,角抵戏更是在艺术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秦末汉初,军中舞剑助 酒兴已是经常之事3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

不得击”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事例表明,此时的“剑舞”虽然是一 种娱乐活动,但并没有丧失其技击性。

(三)民间武术武德思想的初步探索和武术价值体系的概括

军事武德早就出现,但真正具有民间武术文化意味的“武德”则较早见 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 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司马迁的这段文字,在中国古代武术理论发

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武术文化中有关 对习武者信廉仁勇的‘德’的要求,并将‘德’放置于‘道’的位置上”,并 且对中国传统武术技、身、性整个价值体系作了基本概括。

汉朝对武术典籍进行了概括与整理,《汉书•艺文志》中辑录有大量的 这类书籍,但可惜的是已经佚失,这对我们研究该时期的武术思想无疑是一大 损失。 ■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异风吹入,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武术思想的新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年代, 同时也是佛教、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为日后传统武术的发展,尤其是太极拳、 少林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徒手技艺的发展及对武术功法的重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角抵又被称为“相扑”,在社会上比较普及。《太 平御览》转引王隐《晋书》说:“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 城人首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 不足以别两国下劣,请使二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从现今的文献来看, “相扑”之名当最早始于此。

从上则史料我们可看出当时人们对“相扑”的态度,它是一种“下技”, “不足以别两国下劣”,尽管如此,“相扑”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是比较

普及。《北齐书》记载此时“诸贵戚家角力批拉,不限贵贱丁丑,角抵 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不但如此, 有的君王还成立了角抵队作为自己的警卫,如齐文宣的警卫队就包括有长刀队、 雄戟队和角抵队,从“齐文宣受禅之后,警卫多循后魏之仪” 来看,后魏君 王的警卫队也许也包括角抵队。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寺院中亦有角力活动。 “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越为戏 就是较好的例子,另外寺庙内亦有习武活动,唐人张鷲的《朝野佥载》中说: 北齐稠禅师,“筋骨强劲”“拳捷矫武劲” 。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武术已相当 重视武术功法的练习,且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从文献来看,这些功法主要包 括如下三个方面:一、非凡的手上功夫。如魏高祖“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 余岁能以指弹碎羊髀骨、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髀是肩胛的意思, 餺骨就是肩胛骨,能以指弹碎,手指功夫可见一斑。羊侃也有类似的功夫,他 能“以手抉殿,没指” 。二、非凡的弹跳功夫。如郭默“壮勇拳捷,能贯甲

浏览6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