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则
形意拳术之道,勿拘于形式,亦不可专务于形 式,二者皆非正道。先师云:“法术规矩在假师传, 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故练拳术者,不可以练偏僻 奇异之形式,而身为其所拘,亦不可以练散乱无章之 拳术,而不能通其道。”所以练拳术者,先要求明师 得良友,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日日习练,不可间 断,方能有得也。不如是,混混沌沌一生,茫然无所 知也。俗语云:“世上无难事,就怕心不专。”世人 皆云拳术道理深远不好求,实则不然。《中庸》云: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天地之间,万物之 理,皆道之流行分散耳。人为一小天地,亦天地间之 一物也。故我身中之阴阳,即天地之阴阳也,万物之 理,亦即我身中之理也。大学注云:“心在内而理周 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易注云:“远在六合以 外,近在一身之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地之 大,六合之远,万物之理,莫不在我一身之中。”其
作,灵活曲折刚柔之理,而意合之,再自己身体力行拳始言一理,即形意拳中之太极三体式之起点也。中 散为万事,即阴阳五行十二形,以至各形之理,无微 不至也。末复合为一理者,各形之理,总而合之,内 外如一也。放之则弥六合者,即身体形式伸展,内中 神气放开,圆满无缺也。高者如同极于天也,远者如 K 至六合之外也,卷之则退藏于密者,即神气缩至于丹 田,至虚至无之意义也。远取诸物者,譬如蛇之一 物,曲屈天矫,来去如风,吾欲取其意也。近取诸身 者,若练蛇形,须研究其形,是行行拳中(即劈、 崩、钻、炮、横也),何行合化而生出此形之劲也。 劲者即内中神气贯通之气也。所以要看此形之行动, 头尾身,伸缩盘旋,三节一气,无一毫之勉强也。物 之性能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柔者,如同丝带相似, 刚者,缠住别物之体,如钢丝相似。再将物之形式动
而效之,功久自然得着此物之形式性能,与我之性能 合而为-矣。此形之性能,格物通了,再格物他形之 性能,十二形之理亦然,以至于万形之理。只要一动 一静,骤然视见,与我之意相感,忽觉与我身中之道 相合,即可仿效此物之动作,而运用之。所以练拳术 者,宜虚心博问,不可自是。余昔年与人相较枪拳之 时,即败于人之手,然而又借此他胜我之法术,而得 明我所练之道理也。是故拳术即道理,道理即拳术, 天地万物无不可效法也,即世人亦无不可作我之师与 友也。所以余幼年练拳术,性情异常刚愎,总觉己高
第四则于人。自拜郭云深先生为师教授形意拳术,得着门 径,又得先生循循善诱,自己用功,昼夜不断,又得 良友相助,忽然豁然明悟,心阔似海。回思昔日所练 所行,诸事皆非,自觉心中愧侮,毛发悚惧,自此而 知古人云:“求圣求贤在于己,功名富贵在于命。” 练拳术者,关于人之一生祸福,后学者不可不知也。自此以后不敢言己之长,议人之短,知道理之无穷。 俗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心中 战战兢兢,须臾不敢离此道理,一生亦不敢骄矜于人 也。
形意拳之道,练之有无数之曲折层次,亦有无数 之魔力混乱,一有不察,拳中无数之弊病出焉。故练 者,先以心中虚空为体,以神气相交为用,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根,以三体式为基础,以九要之规模为 练拳之具,以五行十二形为拳中之物。故将所发出散 乱之气,顺中用逆缩回,归于丹田,用呼吸锻炼,不 用口鼻呼吸,要用真息积于丹田。口中之呼吸,舌顶 上腭,口似张非张,似吻非吻,还照常呼吸,不可有 一毫之勉强,要纯任自然耳。所以要除三害,挺胸、 提腹、努气是形意拳之大弊病也。或有练的规矩不 合,自己不知,身形亦觉和顺,心中亦觉自如,然而 练至数年功夫,拳术之内外不觉有进步,以通者观 之,是入于俗派自然之魔力也。或有练者,手足动作
亦整齐,内外之气亦合得住,以旁人观之,周身之力
量看着亦极大无穷,自觉亦复如是,惟是与人相较, 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觉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
也。因两肩根、两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内开外合之故也。如此虽练一生,身体不能如羽毛之轻灵也。又有 每日练习身形亦和顺,心中亦舒畅,忽然一朝,身形 练着亦不顺,腹中觉着亦不合,所练的姿势起落进 退,亦觉不对,而心中时觉郁闷。知者云:是到疑团 之地也。其实拳术确有进步,此时不可停功,千万不 可被疑魔所阻,即速求师说明道理而练去。用功之久, 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之无不到,而吾拳 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至此诸魔尽去,道理不能有所阻 也。邱祖云:“经一番魔乱,长一层福力也”
第十二节述耿诚信先生言
耿诚信先生云:幼年练习拳术之时,肝火太盛, 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 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 力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 生云:“此形意拳,是蛮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 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功夫,四五年 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 同。回思昔年所做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时 时心中甚觉愧悔,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
第十三节述周明泰先生言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每见同道之 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 之。此时自己心中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 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工夫,由身 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 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沌沌,无形无相,无我无他之境 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 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 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 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 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 入于道也。
周明泰先生云:形意拳之道,练体之时,周身要 活动,不可拘束。拳经云:“十六处练法之中,虽有 四就之说,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将身缩住, 内开外合,虽往回缩,外形之式要舒展,顺中有逆, 逆中有顺。”是故形意拳之道,内中之神气要中正相 交,外形之姿势要和顺不悖。所以练体之时,不可拘 束,然而所用之时,外形亦不可有散乱之式,内中不 可有骄惧之心。就是遇武术至浅之人,或遇不识武术 之人,内中不可有骄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一手法必胜 他人。务要先将自己之两手或虚或实,要灵活不可拘 力,两足之进退,要便利不可停滞,或一二手,或三
五手不拘,将伊之虚实真情引出,再因时而进之,可 以能胜他人也。倘若遇武术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极 深,亦见其身体动作神形相合,己心中亦赞美伊之功 夫,亦不可生恐惧之心。务要将神气贯注,两目视定伊 之两眼之顺逆,再视伊之两手两足或虚或实,或进退。 相交之时,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柔我刚, 彼短我长,彼长我短,亦得量彼之真假灵实而应之,不 可拘定一成法而必胜于人也。如此用法,虽然不能胜于 彼,亦不能一交手,即败于彼也。故练拳术之道,不可自 负其能,无敌于天下也;亦不可有恐惧心,不敢与人相 较也。所以务要知己知彼,知己不知彼,不能胜人;知彼 而不知己,亦不能胜人。故能知己知彼,可以能胜人,而 亦能成为大英雄之名也。
许占鳌先生云:练形意拳术之道,万不可有轻忽 易视之心。五行十二形,以为七日学一形,或十日学 一形,大约少者半年,可以学完,多者一年之工夫足 以学完全矣。如此练形意拳,至于终身不能有所得 也,所会者,不过拳之形式与皮毛耳。或者又知此拳 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于身,而有畏难之心,总疑一 形两形,大约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于全形 之道理,大约终身亦得不完全矣。二者有一,虽然习
第一则
练,始终不能有成也。二者若是全无,再虚心求老师 传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规矩要真 切;第三,三体式要多站,九要要整齐,身子外形要
中正,心中要虚空,神气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顺,不如此,不能开手开步练习也。若是诚意练习,总要 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 月再站。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 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拙气拙力之病)。所以站三 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受不同也。至于 开手开步练习,一形不顺不能练他形,一月不顺,下 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练至身体和顺,再练他 形。非是形式不熟,亦是内中之气质未变化耳。一形 通顺再练他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可一气贯 通。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所以练形意拳者, 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作为自己一生 始终修身之功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练去,功夫 自然而有得也。
浏览7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