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武术图解知识

武术图解是记录武术动作和套路的主要方式,由文字说明和图解两部分组成。文字说明叙 述动作的详细过程和要领,图解描绘动作姿势和身体各部分(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正确掌 握武术图解知识,能提高自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运用图解知识来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 便于普及和推广。

『一、武术图解的作用

(一) 直观教学帮助理解武术动作路线、方向、要领

武术图解在武术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武术套路丰富,人体姿势多样化,在 武术教学中,尤其是辗转腾挪的动作方向与路线非常复杂,依靠武术技术挂图或临场绘制的图 示配合讲解,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刺激探究心理,从而使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对动作路 线、方向及动作要领的理解,加快领会与掌握动作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当老师 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后,在黑板上或其他地方画出正误对比的动作图,有助于学生领会动作要 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二) 可以弥补教师示范动作的不足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授课方法。但是,动作示范往往受很多主客观条 件的限制,如武术中弹跳动作的辗转腾挪,会因授课教师的年龄、运动水平等而限制。另外, 武术长拳类项目中很多动作快速连贯、一气呵成,难以从中途分割、停顿,学生就难以看清动 作的细节。而运用武术图解的方法,将动作的各个技术环境描绘出来,就弥补了武术运动中示 范动作的不足。

(三)便于授课教师编写教案,有助于武术动作的设计与创新

武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运用武术图解不仅可以避免冗长的文字叙述,节省时间,而且可 以更加清晰地勾画出武术动作技术轨迹路线,对创编的武术套路演练的空间分布、时间、场地 运行路线等进行多维描述。

二、武术图解知识

武术图解知识一般包括运动方向、动作路线、往返路线、叙述路线、动作名称和要领说 明等方面。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不仅方便自学,而且为熟练记忆动作,以及促进了武术 得以系统地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方法与途径。

(一)运动方向

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身体姿势为准,并且随着身体姿势及其所处的位置变化而 变化。图中人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向地心为下,离地心为上。另 外,还有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等。转体时,以转后身体姿势为准。如“弓步搂手冲拳”就 是以左转后的身前为前,身后为后,以此类推。武术图解中,身体姿势决定了运动方向,而不 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在文字说明中,也有以东、西、南、北来表示方向的。这与地图的方式 是一致的。

(二)动作路线

人体在武术运动时的部分肢体或部位常处于(成角)透视状态,其长度比例必然因透视而 缩短原比例关系。武术运动具有多彩形式、内容丰富,不同流派的武术套路即使同一个动作名 称也迥然有别。在武术运动的人体运动图中,箭头所指之处,均为人体部位的运动比例。

武术插图一般用实线(―)和虚线(-—)表示该部分的下一个动作将要进行的路线。箭 头为止点,箭尾为起点。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人体右侧肢体和左侧肢体(包括器械)运动的路 线。有的插图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有的插图上、下路线都用虚线或实线表示。目前已 逐步统一为左虚右实法。此外,有的插图还附有足迹图,用来表示脚在运动着地的位置变化。 虽然用法不一,但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表明下一个动作将进行的路线。

(三)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段向左,双数段向右转回原 来的位置。有的套路较为复杂,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多元变化,一定要清楚段的前进方向,即 使在前进中有转身的动作变化,在转身后仍朝着前进方向前进即可,也可将一段分为若干小 节,一节节地学就相对容易很多。如果练习中出现一段(趟)最终不能朝既定方向行进,起势 和收势不能基本还原或方向相反,说明动作出现了错误。此时,可以对照图解动作路线箭头认 真检查,加以纠正。

(四)叙述顺序

文字叙述过程中,一般先写下肢(步型、步法、腿法等),继之写明运动方向(向前、向 后、向左、向右等),再写上肢动作(手型、手法、肘法、器械持握方法及动作方法),最后 注明目视方向。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写。

另外,文字说明中有“左(右)”或“右(左)”的写法,表示左右均可或左右互换的意 思;有“同时”的写法,则表示无论先写或后写的身体各部分都应一起运动。

(五) 动作名称

为简化文字说明,方便记忆与交流,武术图解常常使用动作名称。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 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而命名,如“马步冲拳” “马步顶肘” “虚步刺剑” “歇步按刀” 等。有的根据动作形象命名,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回马扎枪”等。掌握武术动作名 称对阅读图解和学习动作会有很大帮助。

(六) 要领说明

要领是完成,并做好武术动作和技术的关键。有些武术图解中,在动作的后面附有要点和要 领,是为了提示完成武术动作的基本要求。例如,弓步冲拳要领:蹬地、拧腰、转髋、送肩。阅 读或练习时必须认真领会动作要领,只有掌握了动作要领,并且反复练习,才能正确地完成动作。

【推荐阅读】

《武术》,蔡仲林、周之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教材。技术 方面遵循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选编内容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发展 的需要,体现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自学方法与步骤

一、个人自学法

个人自学法是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采用的自学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武术技术 基础和基本知识的学生,而初级水平者学习时会有较大困难。其步骤如下:

看图和动作名称。按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将3〜5个动作划为一节,先看分解动作图和动 作名称,基本领会动作路线、方法以及动作间的相互衔接,接着将它们一一贯穿试练,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

看文字说明。形成初步的文字概念后,认真阅读和理解文字说明,以便掌握正确的技术规 格。同时,对图中难以弄清的动作细节,也可以通过文字说明来掌握。此时可以采用边看边做 的方法以加深印象。

深化提高。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后,应及时参照要领和要点进行深化提高,直到基本达到要 求后,再进行新动作的学习。同时,还应不断地连贯复习,熟练巩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二、录音自学法

录音自学法是以录音机为主要媒体来学习的自学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个人自学法边看边 做的间断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方向混淆等缺点。通过录音机来提示和启发自学,使学生更快地 掌握较为完整的技术动作。其步骤如下:

录音:将所学内容分为若干节,并将各节的文字部分录制在磁带上,每一节就是一个学习 单位。录音时,要求每节的动作与动作之间以及节与节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而且语音要清晰, 语速要适中,以便回忆和联想。

听音:录音后,反复听音以形成初步的动作印象,同时对照动作插图加强印象,然后依照 录音的动作要求提示,边听边做,逐节进行学习,直至基本掌握技术动作。

巩固提高:基本掌握动作技术后,反复听练,特别加强对动作细节、动作要领和要点的领 会,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且将各节内容连贯起来练习,巩固提高技术动作,熟练掌握 学习内容。

三、合作自学法

合作自学法是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对初级水平者较为合适。 它一方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切忌依赖别人;另一方面又强调相互帮助以达到共同 目的。

【知识拓展】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拳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 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 化太极拳》。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800多期太极拳训练 班,参加活动者达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套路由24 个式子组成,故又称24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版本读物(包括近10多年来不断出版的光碟教材) 已不下数十种。

《简化太极拳》一书的主编和执笔者、该套路首个中国教练员培训班执教者李天骥,字龙飞,1914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父亲李玉琳是山东国术馆教务长、著名武术家。李 天骥幼承家技,并得孙禄堂、李景林等前辈的直接训导,精形意、八卦、太极,尤擅武当 剑术。

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白鹤亮翅倒卷肱、 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 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可练完。以杨 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

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背;21.转 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浏览2,9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