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义

太极拳是一项功、拳结合的拳术。通过身心交修的锻炼,用意行气,气 能催血,循环周行,经络舒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生,意动气随, 此即意到气亦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 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务要沉着松静,摒除杂念,动静作势,处处圆活, 不僵不拘,呼吸自然。要拙力化尽,意识集中,上下前后左右互相呼应。动 作协调,虚实分明,其气自然顺遂。先天之内气自然增长,势之体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O

太极拳不仅练意、练气、练身,还要练神。常言道:“神宜内敛、气宜鼓荡。” 神内敛则不乱,其意在求静。太极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意导气、顺乎自然, 柔和松放。从而达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势。意念集中,全神贯注发乎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轻松柔和、处处连贯、圆活自然、动作协调完整、意 动身随、用意不用力、呼吸自然、劲似松非松、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连。要 做到周身松静灵活、无滞的地步,更须意念集中,以意导气。意之所至气必随之, 气之所至身心必动。才能使气血流注全身、毫无阻滞、不僵不拘,收到“圆 活之趣”,达到上乘功夫。

三十二式太极剑
四十二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四十二式太极拳是国家竞赛套路,它的特点是:构思细腻,编排合理, 结构严谨,全面完整,有一定的科学性。练拳时轻灵柔和,平稳舒展,快而不乱, 连绵不断,美观大方,潇洒自如。

第一段


  1. 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 4.提手5.白鹤亮翅6.搂膝拗步 7.撇身捶8.捋挤势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


第二段

  1. 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


左右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

第三段

19.云手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 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势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35.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 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 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运动特点, 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强度和 运动量。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动作技术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动作规范

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 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 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 定势时对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 技术全面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 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 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 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 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 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 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 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三) 结构新颖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 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弧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 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最后达 到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

动作说明

第一段

—、起势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6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屈膝要松腰、松胯,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 右揽雀尾

学练要点:挪、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 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挪出时,两臂前 后均保持弧形,挪出、松腰、弓腿二者必须协调一致。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 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向前挤时, 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 左单鞭

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 要协调一致。单鞭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 提手

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 微屈,沉肩坠肘,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摆掌。

五、 白鹤亮翅

学练要点:虚步时,上体保持正直,缩胯收臀。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 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右手置于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手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六、 搂膝拗步

学练要点:搂膝、推手与左腿上步屈膝弓步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 横间距离约30厘米。推掌时,须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 要以腰带动两臂运转。

七、 撇身捶

学练要点:收脚与上肢划弧要协调配合,弓腿撇拳要随腰转动,上下一致。

八、 捋挤势

学练要点:两掌划弧要随腰转动。两臂后捋要走弧形。弓步和前挤要协 调一致,两臂撑圆。弓步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九、 进步搬拦捶

学练要点:右臂搬拳和左脚上步要协调配合。左臂拦时,上体保持正直。 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沉肩垂肘,右臂微屈。

十、如封似闭

学练要点: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不要后仰凸臀。两臂随身同收时, 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和上步要协调一致,上步、跟步 要表现孙式的轻灵。

第二段

十一、开合手

学练要点:转体时,表现孙式步法和手法的特点,上下肢要协调配合。

完成时,身体保持正直,两臂要沉肩垂肘。

十二、右单鞭

学练要点:完成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横裆步要注意身体重心 偏向右腿a

十三、肘底捶

学练要点:迈左脚和两臂运转与身体左转协调一致。左腿站稳后,右脚 再跟进。重心后坐和劈出立掌成虚步要协调连贯。

十四、转身推掌

学练要点:转体要注意身体重心轻微变换。上步时要斜上步,直跟进, 体会孙式特点。搂膝推掌要与跟步要协调一致。完成时,身体要中正,两臂 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

十五、玉女穿梭

学练要点:完成姿势面向斜方均约30。。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 上架,防止肩上耸。架推要与弓腿松腰上下协调一致。整个动作要做出孙式 跟步的灵活圆滑,吴式云手的圆活细腻,杨式定式的舒展大方。

十六、左右蹬脚

学练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蹬脚分掌时,两膝两肘微屈, 力点在脚跟。分手和蹬脚要协调一致,右臂与右腿,左臂与左腿上下相对。

十七、掩手肱捶

学练要点:擦地时,气宜下沉,沉肩垂肘。右拳冲打和拧腰蹬腿要协调 一致。冲打拳时要达到陈式抖、弹、松的要求。

十八、野马分鬃

学练要点:两手要此顺彼逆、此逆彼顺、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地转动着, 它代表陈式太极拳的大缠丝劲。两掌摆掌横列与腰腹弹性发力协调一致。整 个动作要表现出陈式紧松、折叠、波浪起伏之间动作的协调配合。

第三段

十九、云手

学练要点:两臂随腰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 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不可忽高忽低,要前脚掌着地再整脚落实。眼的 视线随左右手转动,云手指尖与肩同高,掌心向内。

二十、独立打虎

学练要点:屈膝弓腿与前伸探掌要协调一致,上体保持平稳。两臂划弧 要经腹前随腰转动。独立提膝,支撑腿膝微屈,上体保持中正,提膝脚尖上 翘内扣,表现出吴式风格。

二十一、右分脚

学练要点: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分脚方向与正方向约30° ,分 手与分脚动作须协调一致,右臂与右腿上下相

二十二、双峰贯耳

学练要点:完成姿势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 臂保持弧形。两臂半屈成钳形。

二十三、左分脚

学练要点:同右分脚。

二十四、转身拍脚

学练要点:身体右后转与右脚尖落地,和两臂划弧要协调配合。上体保 持正直,不可前倾、凸臀。拍脚方向与正前方方向一致。

二十五、进步栽捶

学练要点:落地转身后和两臂划弧要协调一致。左弓步打拳时,要松腰、 松胯,不要凸臀。

二十六、斜飞势

学练要点:右肩向右倾靠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身 体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靠出,身手步协调一致。身体斜时,腰 要保持中正,表现出吴式的斜中寓正特点。

二十七、单鞭下势

学练要点:仆步时,两脚跟不拔跟,右腿伸直。下势时,上体不可前倾低头, 臀部凸出,身体要保持正直。

二十八、金鸡独立

学练要点:独立时,提膝腿要和起立腿要协调一致。要沉肩坠肘、坐腕, 肘与膝合,上下成垂直,支撑腿不要伸直。左右独立变换时,落脚和屈膝要同时。

二十九、退步穿掌

学练要点:上体保持正直,须松腰收臀。穿掌和后撤步,上下要协调一致。

第四段

三十、虚步压掌

学练要点:横掌下压和虚步要协调一致。下压时上体向下松沉微向前俯, 左掌在右膝上方,右掌在右胯旁。

三十一、独立托掌

学练要点:独立托时,要顶头立腰,左腿微屈。右掌掌心向上与胸同高, 左掌与肩同高,掌心向外。

三十二、马步靠

学练要点:上步挤靠,重心下沉,左臂与腰腿同时发力,协调一致。

三十三、转身大捋

学练要点: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弓步和滚肘压臂上下协调配合。

滚肘压臂力点在前臂上。

三十四、歇步擒打

学练要点:歇步时,两腿交叉,两膝靠拢全蹲,右脚全脚着地,脚外展, 左脚前脚掌着地。臀部接近后脚跟。动作全过程是在腰的拧旋中带动手臂旋 转完成。

三十五、穿掌下势

学练要点:下势时,身体保持正直,不可前俯低头和臀部凸出。两臂划 弧和重心移动要协调一致。穿掌和下势要连贯、圆活,掌指朝前。

三十六、上步七星

学练要点:虚步时,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在拳上架时,要如挪打, 不要做成向前向上扬的动作,两肩要松沉,两臂呈弧形。

三十七、退步跨虎

学练要点:右腿后撤时,不要踏在一条线上。退步跨虎全过程,两臂划 弧须要以腰为轴进行摆动。独立上举腿时,膝要微屈,脚面展平,脚尖稍内扣, 体现吴式特点。独立时右肘和左膝要上下对称。

三十八、转身摆莲

学练要点:在转体时,身体不可摇晃,要立身中正,腰部放松。右腿摆 莲是横劲,要用转腰带动右腿外摆。两手依次击响,不能落空。

三十九、弯弓射虎

学练要点:两手划弧要随腰转动。两拳打出与变右弓步上下动作要协调 一致。弯弓射虎动作要沉肩坠肘,身体保持中正。

四十、左揽雀尾

学练要点:挪、捋、挤、按同右揽雀尾相同,唯有向后捋幅度大,捋至

右后方与肩平同高。按式时,两臂要走孤形,重心前移和前按,上下协调配合。

四十一、十字手

学练要点:十字手的两臂呈搠劲,须松肩沉肘。重心移动,上体中正, 不能前俯。

四十二、收势

学练要点:两掌下落,要松肩垂臂,上体保持正直。两脚并拢,脚尖向前, 眼视前方,呼吸平稳均匀。

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式

武术对培育中华精神的教育价值

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种精神正是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武坛的缩影。古代哲人认为:人生天地 之间,是天地的精华,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人的精神应兼容天地的德行。

《周易•象传》里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这就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精神。

“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尚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 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能不断提高。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 强健的体魄能保证肌体承受学习、工作的艰巨任务,适应各种环境对人体的 磨炼,在艰辛和恶劣环境中求得生存,在遭遇强敌时,能借助攻防技能保护 自己,打败敌人。这类战胜恶劣环境和对手的体验,能逐步使尚武者养成不 屈服于恶劣环境,见恶不畏,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这正是“自强不息” 的具体体现。

“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 求习武者具有公共道德,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努力维护法纪。在武术技法中, 不与人好胜争强。这些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 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具体体现。

附注:十八般武艺一般为:刀、枪、剑、戟、棍、棒、槊、车堂、斧、钺、鞭、铜、 挝、殳、耙头、绵绳套索、白打(徒手)。后一说包括了射击、手博的技能, 涵指更广,各有独到之处。

 

武舞的起源

武舞的起源久远。它是采用武术动作与乐舞结合编成的舞蹈。周朝(文王) 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武舞是通过象 征性地表现战争场面,宣炫武功的舞蹈。

武舞从武术中摘取动作素材,为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服务。被吸收的动 作,按照表现一定“舞”的需要,塑造一定人物形象的需要,以及表现效果 的需要,进行规范,编串。武舞有着“以图人前美观”,“取悦于人”的特点。

武舞也称为六舞,中国古代舞蹈。周朝时最著名的六个舞蹈即《云门》、 《大咸》《大馨》《大厦》《大漫》《大武》。除《大武》夕卜,最初为周代 以前的代表性舞蹈,西周时加以整理。《大武》则作于西周初期。周代作为 教育贵族子弟的课程,由大司乐教授,名“大武”,并用于庙堂祭祀。按内 容和形式分为两类:一类名“文舞”,用以歌颂文德,舞时执翟(雉羽)和(排 箫);一类名“武舞”,用以歌颂武功,舞时执干(盾)和戚(斧)。除《大 武》为武舞外,其余武舞均为文舞。一说《大渡》亦为武舞。

《大武》也称“武”,周代六舞之一,属武舞,相传为周武王、周公所 创作,一说是周公在成王时作。表现武王伐纣的事迹。全舞分为六段;i.出征。 武王誓师出发,征讨殷纣。2.灭商。两军交战,一举推翻纣王的残暴统治。3.出 征。进军南方,扫灭殷王朝的残余势力。4.绥万邦。平定四方,欢庆胜利。5.班 师。回朝祭祀祖先,命周公、召公治理疆域。6.功成。武王巡狩,人民歌颂 武王的业绩。见《礼记•乐记》,用于祭祀先祖。勺舞为周代《大武》之一段。 表现武王遵循王之道,会八百诸侯,灭商以取天下。即武王南征、剿灭殷人 残余之事迹。

象舞即周代庙堂武舞。周代贵族子弟入学,十五岁时习《象舞》、射箭、 驾车,象征战刺伐之舞。因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 号其乐为象舞。《巴渝舞》为汉代^族舞蹈。^人居住在巴州、渝州,故名。 传刘邦驻军汉中,军中^人勇敢善战,其舞蹈富战斗性,是一种武术舞蹈。 刘邦认为是周代“武王伐纣之歌也”,命乐工整理改编,成为歌颂其武功的“武 乐”。作为宫廷祭祀乐舞。

《力士舞》为南北朝武术舞蹈。舞姿勇健,内容有武术的格斗、擒拿等 动作。

《秦王破陈乐》为唐李世民、魏征等作。李世民登基后,为颂扬其四处 征伐平定天下,军中据民谣增编舞蹈。舞时,身穿银色铠甲,手执戈、戟表 演各种阵法。舞分三段,每段四个战阵,共十二阵。舞蹈动作均为刺杀攻守 的武术套路,风格类似西周《大武》。

《剑器舞》为唐代舞蹈,所执舞器刀、剑均可。舞时身着戎装。舞蹈风 格雄健,跳跃回旋,节奏鲜明。

《砍刀蛮牌》为宋代军中的武术训练项目,表演者身穿花衣,手执雉尾 以及蛮牌、木刀,列队进场,表演开门阵、夺桥阵、偃月阵等阵法,并于鼓 乐声中,两人一对作对打表

演,共5对至7对。有刀对牌,枪对牌,剑对牌 等,一方扮演胜利者,一方扮演失败者,而失败者于终场时则作倒地僵扑状, 这类对打表演在民间非常流行。

武王伐纣前夕,用武舞鼓励士气。这种武舞后来逐渐与练武分化开来, 但“舞”的这种套路形式却被武术套路技术所借鉴和应用。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材探讨

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大纲教材里被列为基本部分内容。武术是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体育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运动的精髓从来就讲究“习武先习德”,“尚 武不尚力”。几千年来传统武德提倡爱国,爱民、正义、有礼、重信、与当 今所提倡的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是密切相连的。

武术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一部分,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后的 需要,应符合当前体育体制改革的潮流,以改革求自强,才能适应现代体育 运动的发展,让民族传统体育焕发青春,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更能接轨于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规则和要求。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集 健身、养身、强身乃至于防身为一体的运动项目”。这一特征经过不同地域 的人们长期反复实践,已经在民众中形成传统武术的“导向性潜意识”«这 种“潜意识”引导满足着现实文化环境下的当代人们对武术的种种需求,保 持和强化了武术独有的健身、防身和修身的功能特点,以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 在规范武术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e

未来的武术,总体上将沿着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演进,通过以传统 武术的不断创新,使武术得以弘扬。既能反映传统体育武术的本质特征,又 能展示武术全貌。“世界武术运动大会”,通过主动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 使中国武术这株“大树”更加蓬勃,其冠势若华盖、木秀繁荫,在奥林匹克 运动之林中巍然屹立。这就对学校的体育改革,尤其是武术教育的改革,提 出了更加艰巨、繁重和长期的要求,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一武术在学校的 这片广袤的土地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为提高、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 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门武功的技术要领

赵门武功以踢、打、摔、擒、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的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 攻防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

赵门武功的特点和作用

以套路运动为主。赵门武功的主要内容由功法、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 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对练、不同的 风格具有不同特色。在套路中一般都要求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 快速敏捷,节奏鲜明。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速度、力量、敏捷、 柔韧协调和耐力等素质;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各关节的活动幅 度和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培 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器械套路一般以拳术为基础,拳术为掌握 各项器械的技术提供身体和技术条件,因为拳术具有最丰富,最细致的技术 和锻炼方法。以赵门拳术为例,它有各种腿法、步法、步型、手法、多样的 身法和眼法,也包括有跳跃、平衡、滚翻、跌扑等类完整动作,而且每个动 作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技术定型。赵门武功动作具有攻防特点。在赵门武功的 动作和练法中,一般都具有攻防的含义。如:踢、打、摔、拿、击、刺等, 在打法当中又有冲、撞、挑、劈、砸等方法,在踢法中又有踢、踹、弹、缠、 扫等。各种器械都有一系列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方法。它们都有不同的使用特 点和攻防规律。这一特点的存在,使它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通过赵门武功 的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学会一些搏斗的攻防技术为 国防建设服务。所以说赵门武功以攻防为其特点,以攻防组合为其套路。

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和民族风格。由于赵门 武功的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眼密切

 

配合;手足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静有韵律,节奏鲜明。 这就构成了赵门武功所固有的运动特色,形成了群众喜欢的民族风格。赵门 武功还可以使一些不同年龄、体质、性别和爱好的人,根据需要从中选择适 合自己的项目来进行锻炼,也不受时间季节、场地的限制。给开展群众性的 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因此,赵门武功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赵门武功的技术要求

练习赵门武功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姿势:一般来说,主要是指静止的姿势,如望月平衡等。同时,也包括 空中短暂相对静止的姿势,如腾空飞踢中击拍瞬间的造型。身体的基本姿势是 头正颈直、沉肩、挺胸、塌腰(或直腰)和敛臀(收臀),另外,对上肢也有要求: 动作舒展,挺拔。如在做架掌时,肘微曲,臂撑圆,沉肩。下肢动作要求轮 廓清楚,整个身体动作的姿势要匀称。如做马步架冲拳,上肢动作冲拳后顺 肩,架拳时肩部尽力拉开,臂部撑圆,下肢马步的位置、高度、宽度要合适。 从姿势和精神状态上还要体现攻防的含意。

方法:是在套路里出现的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动作的起止路线、 力点都要清晰,把动作应体现的攻或防的技击特点表达出来。如推掌要用掌 外缘或掌心向前立掌推出,而不是用掌指向前推出;又如弹腿的力点在足背、 足尖,蹬腿的力点在足跟。这样才能区别各种手法和腿法的不同运用方法。 把攻防方法弄清楚,不仅动作容易掌握,而且为表达内在的精神意识提供了 有利的条件,如做“马步架打”,假若做成两臂经由体侧平拳和亮拳,姿势 虽然准确,但两臂的经由路线不对,这个动作就失去了架格与冲拳击打的攻 防意义,内在的精神也失去了凭借,表达不出格斗的意识来。手法:手法包 括手型、拳法、掌法。

如拳法中的冲拳,拳从腰间向前冲出,在前臂配合下向内旋转并快速伸 直,力达拳面。冲拳时应沿直线前进,因为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路线,因此 称为“冲” °凡是沿任何一种弧线打击,都不能称为冲拳°如拳经腰间由下 向前向上击打称为撩拳,经侧面向前击打称为贯拳,经上向下向前击打称为 劈拳。冲拳路线明确后,要使冲拳快速有力,力达拳面,除了要发挥最大的 力量和最快的速度外,还要求用加大距离来增加作用时间,以形成最大的冲 力(因为决定末速度的条件不仅与用力大小有关,还与用力时间有关)。为 了加大作用时间,必须用转体,顺肩的方法加大发力距离,使末速度加快, 拳谚“拳如流星”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冲拳不单是手臂的动作,而是要把 全身的力量集中到拳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很明显,出拳的力量和参 与运动的身体重量是有关的,所以在冲拳时要充分发挥腰部肌群的作用,出 拳时转体,顺肩即加长发力距离,又能加大运动部分的质量。所以正确的冲 拳要领应该是“拧腰、顺肩、急(向内)旋转”。使力量“发于腰、传于肩、 催于臂、达于手”。这样才符合用力规律。如果是配合步法,步型的冲拳, 还要充分发挥腿部蹬地力量,在冲拳时,还要“手到足到”,才能把全身力 量凝聚到拳面上。

冲拳是进攻动作,要有进攻的意识,并在冲拳时配合呼气。

赵门武功的特点是“动、迅、静、定”。要求任何一个大小动作都必须 进行得非常快速,敏捷,同时在异常快速的旋转或前冲时又能够突然地静止, 还要求任何一个动作在静止时都必须稳固。所以冲拳后,臂部要保持适度的 紧张,维持片刻直臂姿势。

眼法:在武术运动中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叫“眼法”。眼法是体 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拳谚中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练拳时, 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就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如果使 眼神和一招一式恰当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出来。 使整个动作做得协调而富有生气。眼神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 注视、随视等。注视是指眼睛盯住一定的目标,把“伺机而动”的内在精神 表达出来;随视是指眼神追随运动着的身体某一部分运转,直到该动作完毕。 眼法的特点是手眼相随,起着使动作协调的作用。

身法:身法是指活动性的,以身躯为主结合攻防的变化方法。身法不是 孤立的上体活动,而是与整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全身活动紧密结合。身法要 以腰为轴,结合各种手法,腿法而选择拧腰、俯仰、收放、折叠等表现方法。 身法本身不能离开攻防的特点。“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要使身体运用得 恰到好处,就要体会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攻防意义,特别是动作与动作之间转 换时如何发挥作用。

步法:武术家常说“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 “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 o “步法既要快又要象贴在地上一样稳”; 不“掀足拔跟”,不“步势歪斜”;不要受上肢,躯干的影响,并且要在运 动中给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这样才能“动而不乱”、“静 则稳重”。步法的种类很多,有上步、退步、盖步、插步、跃步、击步和垫步等。

精神:不论练习拳术和器械以及对练项目,首先要精神贯注。要有攻防 格斗的意识,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脸 部应该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还要体现在动,静的运动中,绝不能“毗 牙咧嘴”、“横眉怒目”。

劲力:劲力是指动作的用力。劲力要有刖有柔,发劲要顺达而有爆发力。 爆发力取决于力量和速度,它们是关系着劲力大小的两个决定因素,其中力 量是基础,速度是关键,要求发劲时力大而速度要快。赵门拳法最忌只刚不 柔的“僵劲硬力”。如做冲拳、推掌、劈拳、砸拳、顶肘、弹腿、踹腿、踢腿、 蹬腿等动作时,都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 所谓“寸劲”就是拳和腿击出以后,产生带有响声的冲力,也是动作从慢到 快中所产生的速力。目的在于训练迅速运用和调动力量的能力。因此赵门拳 法的用力,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还要求以意识支配动作的发 力,以呼吸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所谓“内外合一”,是指促使中枢神经, 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活动和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手、眼、身、 法、步”是指外,即对身体外在的各种动作的要求,“精、神、气、力、功” 则是指内、即对精神、意识及人体内脏各器官机能而言S

呼吸:赵门武功的结构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演练时对氧的需要 量很大。因而呼吸得法与否,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也关系着劲力的 表达与持久,还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即所谓“以气催力”赵门武功讲究“气 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否则就很容易“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中活动。 气经上浮则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 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往往会出现面色发白,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 使运动的平衡性遭到破坏。所以在运动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 这样才能运动持久,保持运动的平衡。

赵门武功运用的呼吸方法,除了 “沉”之外,还有“提”、“托”、“聚” o 何谓“提、托、聚、沉”四法?在跳跃动作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时,应运用“提” 法;在高势或低势的静止动作出现时,则应运用“托”法;刚脆的活动性动 作出现时就应该用“聚”法;在由高动作,达到进入低动作时又该运用“沉” 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变化,却始终不变“气宜沉”(实际是指蓄气而言) 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动作,不同情况下,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 是赵门武功锻炼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节奏:在赵门武功套路演练中,如何处理动静快慢节奏问题很重要。传 统的技法中常用自然景象和动物的形象比喻节奏,并归纳为十二形,即“动 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 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些形象比喻生动地反映出赵门武功套路演练 的节奏感。

在活动时,要使动作像海浪那样激荡,有节奏,有韵律;

在静止时,要使姿势像大山那样巍峨,坚不可摧,气势沉稳;

在起跳时,要像猿猴纵身跳跃那样机灵,矫健,敏捷;

在下落时,要像喜鹊将要落在树枝上那样轻稳。

单足独立的动作,特别是从活动性动作转入静止性的单腿独立动作时, 有如鸡在奔跑时突然听到什么,立刻停止并卷曲一只足那样,显示出动作的 安定感。

站的动作是两脚均着地的静止性动作,要像苍松那样刚健,挺拔,在静 止中带有活动的意味,使动与静密切地联系着。

在转动时,要像车轮那样绕轴心转动,使身体的转动达到圆的要求。

“折”的动作,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动作,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力, 具有反弹劲,而不是折得很软而没有劲力。

“轻”的动作,要像树叶那样轻。

 

 

 

 

 

浏览9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