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棍术健身方法指导
一、棍术的概述
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使用天然的棍棒扑食猎物。如《商君书》记载:“人们伐木杀兽”。关于 棍的记载,《周礼•夏官•司兵》中有相关描述:“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柔。”“五兵”之一的 “殳”,为西周时期兵器之一。《诗经•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释名》:“殳,殊也。长一丈 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桎于车上使殊离也。”战国之后的《六韬•军用篇》冇“方首铁梆桔”的记载。
可见商周战国时期军事战争中已大量使用殳,且有木制或铁制的形制。据《抱朴子》记载:三国时 期吴国在征战丹阳“山贼”时,有五千名手持白樯(殳)的精兵“击杀者万计”。南北朝时期,有人认 为“人马逼战,刀不如棒”。故常用棒施于战斗。《新唐志•仪卫志》记载,唐代每逢元旦、冬至的 大朝会时,仪仗队列中有约千人的殳仗队。宋代《武经总要》载:“取坚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 四,曰棒、曰杵、曰轮、曰杆。”且列有诃藜棒、钩棒、杵棒等。有的用铁包裹头尾,有的装钩,有的头 部周围植钉,如狼牙棒。
关于各家棍术的记载,明代以前的史料文献较少。至明代,棍术流派丛生,棍技、棍论大为发 展。当时名棍有“赵(宋)太祖(匡胤)之腾蛇棒”、俞大猷棍、少林棍等。当时武术家程宗猷所著的 《少林棍法阐宗》一书中称“棍为艺中之魁首”。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十二《短兵长用说篇》载: “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 此得矣。”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云:“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何 良臣在《阵纪》中记载:棍法之妙亦尽俞大猷《剑经》,他主张:“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 刀、枪诸技特易之耳。所以拳棍为诸技之本源也。”明代时期,各家棍法自成体系而风格独特。虽 传承密授,但久传而讹,侧重套路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因此,花棍花法充斥其间,从而引起了 一些武术家对棍法技击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俞大猷棍法。程宗猷称俞所言为“千古不 发之秘”。戚继光曰:“向见总戎俞公,以棍示余,其妙处已备载《剑经》内,……”所以,俞大猷棍法 是当时军中推崇的棍法。《纪效新书》有关棍法的阐述多以俞大猷《剑经》理论为据。
棍术&清代、民国发展至现代,其在武术器械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各地都流传着不同 的棍法与棍术套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棍术被列为全闺武术竞赛项目长器械之一,其长度,根据 《武术竞赛规则》规定,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并对成年组男女、少年组男女及儿童用棍的粗细 各有具体的要求。另外,棍的形制还有狼牙棒、护手棒、大杆子(有8尺大棍、8尺以上的大棍)、 短棍、拐棍、鞭杆、流星棍、五花棍、二节棍、三节棍、大梢子棍、短梢子棍等。一般棍多由坚韧的白 蜡杆制成,还有木铁相连组成的。演练形式有单人练习、两人或三人对练、集体表演。棍术的套 路很多,一般都是根据拳种的风格特点、劲力规律并按照一定的棍法而编成的套路运动。棍法主 要有劈、抡、戳、崩、扫、点、撩、挂、拨、云、挑、绞等,其运动特点为梢把并用、勇猛泼辣、横打一片、 密集如雨、巧狠结合、气势磅礴。
棍一般都是选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形体又直的木材做成的,还要经过烤、煨、打磨等加工 处理。现代武术运动中所用的棍一般由白蜡杆制成,构造简单,分为棍把、棍梢,长度要求不得短 于本人身高。比赛时棍的直径有要求,学校教学用棍可放宽限制。棍的各部位可参考图8-78 所示。
二、初级棍术健身指导
(一) 动作名称
预备式。
第一段:(1)弓步劈棍;(2)弓步撩棍;(3)虚步上拨棍;(4)虚步把拨棍;(5)插步抡劈棍;(6)翻 身抡劈棍“7)马步平抡棍;(8)跳步半抡劈棍。
第二段:(1)单手抡劈棍;(2)提膝把劈棍;(3)弓步抡劈棍;(4)弓步背棍;(5)挑把棍;(6)转身 弓步戳棍;(7)踢腿撩棍;(8)弓步拉棍。
第三段:(1)提膝拦棍;(2)插步抡把劈棍;(3)马步抡劈棍;(4)翻身马步抡劈棍;(5)上步右撩 棍“6)上步左撩棍;(7)转身仆步摔棍;(8)弓步崩棍。
第四段:(1)马步把劈棍;(2)坐盘半抡劈棍;(3)左平舞花棍;(4)右平舞花棍;(5)插步下点 棍“6)弓步下点棍;(7)插步下戳棍;(8)提膝拦棍。
还原式。
(二) 初级棍术动作练习
预备式
两脚并步,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右手持棍立于身体右侧。目向左平视(图8-79)。
右手提棍上举,臂伸直;左手随即握住棍把(棍的粗端为棍把,细端为棍梢。下同),臂平屈胸 前。目仍向左平视(图8-80)。
动作要领:右手持棍梢放松,棍上举要轻快。身体正直,左肩不宜过分下沉,微挺胸,收小腹。
第一段
(1)弓步劈棍
身体左转,左脚向前上一步,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握棍随上步动作使棍身
上段向前下劈,棍梢略高于肩,棍把紧贴左腰侧。目向前平视(图8-81)。
动作要领:劈棍时,左手用力向左腰侧后拉,右手用力向左前下压。上步与劈棍动作要协调。 (2)弓步撩棍
右手握棍向左侧上举,随即松握下滑握住棍的把端,左手撒开,由棍把处换握于棍的中端。 与此同时右脚离地准备向右斜前方上步,目向前平视。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大步,屈膝,左腿在 后蹬直,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后下方抡棍,右手经身前向头上方提起,翻腕,使棍沿着身体 左侧向前撩出。左臂伸直,棍梢与右膝同高。目视前方(图8-82)。
动作要领:左手上移时,动作轻巧而迅速。棍沿身体左侧抡动时,动作勻速不宜太快,力点在 棍梢一端。
虚步上拨棍
左手使棍梢由前下方向左上方摆起,在头上绕半圈。与此同时,右手由屈到伸向前推棍把, 左手则继续向身体右后侧绕行,上体稍右转,头微后仰,两臂左上右下在胸前交叉。此时,右脚尖 外撇,两腿成交叉步。目视前方。左脚向前上一步,屈膝半蹬,继而右脚再上一步,略屈膝,成右 虚步。同时,左臂伸直向前平摆,手心向下,身体划半个圆,再向左上方拨动。此时,右手置于左 腋下,棍梢高与头平。目视棍梢(图8-83)。
动作要领:上步与拨棍动作须协调一致,棍梢向左拨时,右手握棍位置不变。
虚步把拨棍
左手握棍由左前侧向右、向后、向左、再向前绕行一周,右手握棍把由左腋下向前、向上经 头部右方绕行,使棍身在头上平转一圈,同时右脚向右侧斜前方跨半步,膝盖微屈。
身体重心前移,左脚向前上一步,膝盖微屈,脚尖点地,成左虚步。与此同时,右手由头部 右侧向后、向左、再向身体右前侧绕行,臂部伸直斜上举;左手顺势绕至右腋下,使棍把由身后向 身体右前上方划半圆拨击,棍把一端略高于头部。目视棍把(图8-84)。
动作要领:拨动棍把必须与虚步同时完成。
插步抡劈棍
右手向下,经左腿外侧向左肩上方绕行,左手顺势稍下降,同时左脚尖外撇,上体左转,使棍 把由前上方向下、向上摆起。两腿成交叉步。目视身体右下方。右脚向身体右侧跨一步,并成为 右虚步,同时,随着上体的稍右转,右手握棍向身前抡劈,手心向下,左手随即稍后拉,停于左肋 旁,使棍把由后上向前劈下,把端与头部齐平。目视棍把(图8-85)。脚稍前移,继而左脚从身后 右侧插一步,成交叉步。同时,左手握棍向后、向下、向身前抡动,右手握棍向下、向左腋下绕行, 使棍身在胸前转半个立圆,棍梢用力向身体右下方抡臂。目视棍梢。
动作要领:抡劈时,两手握棍不要太紧,棍身须紧贴体侧。
翻身抡劈棍
以两脚为轴,上体向左后翻砖,两腿屈膝半蹲成半马步。与此同时,左手握棍下压,继而向 左、向上随翻身动作向左侧前方下劈;右手握棍把顺势置于右腹前。目视左前方(图8-86)。
动作要领:翻身时,左脚掌内转,右脚跟辗动,翻身动作要干脆利落。劈棍前,棍梢须划一个 立圆,劈棍动作要有力。
马步平抡棍
右手握住棍把上举,使棍身经过头上向后下降,背于后肩上。随即左臂伸直,手心向上,松 握于棍梢近端。目视棍梢(图8-87©)。
左手撒开,右手握住棍把用力向身前抡动,使棍梢平抡一周。与此同时,身体顺平抡棍之 势,以左脚为轴从左向后转,右脚向转体前的身体左侧上一步,随即两腿半蹲成马步。平抡棍后, 两棍平屈胸前,左手松握于右手外面,手心均向下,棍身架于左上臂部,棍梢指向身体左侧(偏 后)。目视右前方(图8-87®)。
动作要领:平抡棍时,右手要用力,平抡棍高度略高于腰即可。
跳步半抡劈棍
两脚同时蹬地跳起,以转胯的力量使身体从右向后转,随即两脚同时落地成马步。两脚跳起 时左手上滑于棍的中段,并使棍略上举;身体转跳时,棍梢沿着身体向前下方平抡半圆;在两脚落 地成马步时,两手向右前斜下猛劈,左手要随即向前松握棍把,左臂伸直,棍梢指向身体左侧,右 手握住棍把撤至右腰前。S视棍梢(图8-88)。
动作要领:转体跳步时,两脚离地不要太高,两脚要同时起落,但转体要快。两手抡棍要用 力,并与转体动作协调一致。
第二段
单手抡劈棍
右脚略向左移,脚尖着地,上体随即右转,成右高虚步。同时,左手撒开,向左侧上举成横 掌;右手握棍把上举,继而臂外旋向右侧伸直,使棍梢由左向上、向身体右侧划弧绕行。目视右前 方(图 8-89)。
上动不停。右手继续向下、向后、向前上方抡动,使棍梢经右腿外侧向后上方绕行。
上动不停。右手向右侧翻腕,并屈肘收至右腹前,使棍梢继续向上、向前绕行;左手随即握 住棍的中段,两手一齐用力向身体左前侧劈棍,使棍身与地面平行。在劈棍的同时,右脚向后退 一步,上体右后转180°,两脚半蹲成半马步。目视棍梢。
动作要领:右手抡棍过程要用力,棍走立圆并尽量靠近身体,左手接握棍身动作要快速准确。
提膝把劈棍
身体重心后移至腿上,左脚稍内收,前脚掌着地。同时,右手握棍把向右上方提起,左手略 向棍梢一端滑握。目视棍梢。
上动不停。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独立式。同时,右手用力向前下压,臂伸直,左手收至右腋 下,上体随即左转,使棍把向前劈打,使棍身与地面平行。目向前平视(图8-90)。
动作要领:劈棍须与提膝动作同时完成,上体稍前倾。
弓步抡劈棍
左脚向前下落,脚尖外撇,上体左转,成交叉步。同时,右手握棍向下,向腹前绕行,使棍把 向下经左推前面向身体左下侧抡动。目视棍把。
上动不停。右脚向身体右侧跨一步,脚尖点地,上体稍右扎,成右虚步。同时,棍把继续向 前抡劈,到与头平,左手顺势撤至左腰侧。目视棍把(图8-91)。
上动不停。右脚再向前上半步,屈膝,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稍向棍身中段移 握,并向后、向上、向前绕行,右手顺势收于左腋下,使棍梢由后向上、向前劈打,高与眼平。目视棍梢。
动作要领:整个抡劈棍动作要连贯,棍要走立圆,速度要均匀。
弓步背棍
右脚尖外撇,左脚跟外转,上体右转。与此同时,左手握棍向下经腹前向身体右侧绕行,使 棍梢向下经右腿外侧抡绕。目视棍梢。
上动不停。左脚向前上步,屈膝,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继续向上、向前绕 行,右手顺势拉至腹前,使棍梢继续向上、向前抡绕。目视棍梢。
上动不停。左手继续向下、向腹前绕行,右手向后上方举起,使棍把向后上方抡起。目平视前方。
上动不停。右手持棍继续向前、向后下方抡绕,左手顺势将棍托至右腋下。然后撒开,手 心贴靠右胸,由右手单手握棍抡绕至棍身斜背于左肩后,棍梢指向前上方。
左手再由右向前撩起成立掌,小指一侧在前,掌指向上。目视左掌(图8-92)。
动作要领:抡棍过程中,动作连贯完整,棍要走立圆。背棍时,右手松握棍,两臂动作要伸展, 上体稍前倾。
挑把棍
右脚略向前靠,两腿叉开站立。右手握棍向下、向左绕行,使棍把由后下方绕至头部的前 方,左手在右胸前接握棍的中段。目视左侧。
上动不停。右脚向身体左侧上一大步,屈膝,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继续向 后下绕行,左手握棍屈肘于左肩前,使棍把由上向后下抡绕。0视棍把。
上动不停。上体左转,同时右手由后下向前绕行,左手顺势收回左腰胯前,使棍向前h方 跳起,略高头顶。B视棍把(图8-93)。
动作要领:抡棍要走立圆,棍把向后抡绕时不要太猛,向前挑把时,右臂须用力快速挑起。
转身弓步戳棍
右脚尖里扣,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独立式。与此同时,上体稍左转,右臂在右肩外侧平屈, 左手稍向棍身中段滑握,然后臂伸直贴在左腿内侧。B视棍梢。
上动不停。右脚尖里扣180°,上体从左向后转。
转身之后,左脚立即向身体左侧落步,屈膝,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与此同时,两手握 棍使棍梢向左侧平戳,左手松握后滑与右手靠近。目视棍梢(图8-94)。
动作要领:提膝和转身动作连贯,提膝不宜过高,转身要敏捷。
踢腿撩棍
右脚稍向前移,身体重心随即移至右腿上,上体右转。在转身的同时,两手握棍向上、向右 侧体前抡劈。目视棍梢(图8-95)。
上动不停。两手握棍使棍梢继续向下撩绕,上体随即再向后转,右腿顺着撩棍的方向,右 向侧踢起,棍继续向身体左侧上撩。此时,两手握棍置于胸腹前,棍梢高于头,脚尖勾起,与鼻同 高。目视棍梢。
动作要领:整个动作要连贯协调,棍须走立圆,撩棍和踢腿要同时进行,两肩及手臂动作要放 松,踢腿时不要弓腰。
弓步拉棍
左脚尖稍外撇,上体左传。右腿屈膝准备下落身体右侧。与此同时,左手上滑握于棍身中 部,直臂向右上方举起,使棍梢向右上方抡绕。目向右平视。
上动不停。右脚在身体右侧落步,屈膝,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向右肩前拉 带并内旋,左臂也直臂下压内旋,棍身斜放于身前,棍梢位置在膝下踝上之间。目向左侧平视(图8-96)0
动作要领:拉棍与弓步同时完成。动作要舒展。
第三段 (1)提膝拦棍
左脚向身体右侧跨一大步,屈膝,上体随即从右向后转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棍随着上 步转体动作向身体左侧推出,臂伸直,手心斜向上,右手顺势提至头上。
左脚尖里扣,右脚略收回并以脚尖点地,上体右转成右虚步。与此同时,左手握棍上举于 左后侧,右手顺势向胸前下拉,臂弯曲,棍身斜举于胸前,棍梢指向身体左上方。目视右下方。
上动不停。右腿屈膝提起同时右手握住棍把向前推拦左手举于头上,上体前倾。棍身歇 架于身前。目视棍把(图8-97)。
动作要领:动作要连贯,支撑腿要稳定。
(2)插步抡把劈棍
①右脚向前落步,脚尖外撇,上体稍右转。同时左手握棍向前下压,右臂顺势屈收至左腋下。 目视前下方。
上动不停。左手继续向下经右腿外侧向右绕,上体随即右转,右手位置不变,两腿左右交 叉。目视棍梢(图8-98®)。
上动不停。左脚向身体左侧横跨一步,两腿屈膝半蹲成半马步。同时左手继续向右、向 上、向左绕行,右手顺势撤至右腰侧,使棍梢向上、向左侧划弧平劈。目视棍梢。
上动不停。右脚从左腿后向左前插上一步,两腿成左右交叉。同时右手向右、向上、向左, 左手经腹前向左腋下绕行使棍身在体前垂直翻转半周,棍把向左。目视棍把(图8-98®)。
动作要领:整个动作要连贯,两手松握棍,棍身要贴近身体并且必须翻转两个立圆。
马步抡劈棍
以两脚的前脚掌为轴上体向右方翻转180°。同时,右手握棍向下、向右肩外侧绕行,屈前 臂、后臂与肩平行,左手顺势鱼臂伸左下侧,棍梢指向左下方。B视棍把。
上动不停。左腿向身体右侧跨一大步,上体随即从右向后转,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与 此同时,左手握棍向上,并随着转体动作向身体右侧抡棍臂伸直,用力向前推下压;右手顺势撤至 右腰前,使棍的上段向前平劈,棍梢略高于棍把。目视棍梢(图8-99)。
动作要领:劈棍动作须用力,并与马步动作同时完成。
翻身马步抡劈棍
右腿屈膝提上,左腿直立,上体随即右转,并稍向左侧倾斜。同时,右手握住棍把向右胸前 提起,屈肘;左臂伸直,稍下降。目视右上方。
紧接上一动作。左脚用力蹬地跳起,身体腾空。在起跳的同时,上体开始向右翻转,棍梢 从左下方随转体动作向上抡绕。在腾空最高点,身体已从原来的位置转动]8〇°,两腿屈膝提起。
左手握棍上举,右臂屈肘于胸前。目视左下方。
在空中,身体继续从右向后转180°,随即右脚先落地左脚相继落地,两腿屈膝半蹲成马 步。左手握棍从上向身体左侧,臂伸直右手顺势撤至右腹前。目视棍梢(图8-100)。
动作要领:在腾空阶段,上体要挺直。整个动作要轻灵,劈棍与马步两个动作须同时完成。
上步右撩棍
两腿直立,左脚稍回收。左手向棍把一端下滑并迅速换握于右手小指下侧,两手一起向 上、向右绕行,同时上体右转使棍梢向上、向转体前的右侧方抡动,划半个立圆。双手握棍举于胸 前,目视棍梢。
紧接上一个动作。上体迅速从左向后转两手握棍继而向下、向后上方抡动并停在脸前。 同时右脚跟上一步使棍梢向前撩出划半个立圆。此时左腿半蹲成右虚步,两手屈臂举于脸前,棍 梢与胸同高。目视棍梢(图8-101)。
动作要领:抡棍上撩时,棍要尽量靠近身体右侧。
上步左撩棍
上动不停。左手迅速移至右手拇指前握棍两手一起继续向左后抡棍。同时两腿随转身动 作逐渐伸直,两臂伸直,两手握棍位于腰腹前。目向前平视。
紧接上一动作。两手握棍继续向下,向头部的前上方摆起,同时上体向右后转,左脚经右 脚前边向前上一步,使棍向下,经身体左侧向上撩起,此时,右腿半蹲成左虚步,右手握住棍把置 于头部前上方,左手在脸前松开托住棍身,棍梢与胸同高。目平视前方(图8-102)。
动作要领:与“右撩棍”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
转身仆步摔棍
上动不停。两手继续向上、向身后抡出,同时左脚掌里扣、右脚跟辗转,两腿逐渐伸直,上 体随即右转。
紧接上一个动作。右腿屈膝在身前提起,同时两手稍上提,左臂内旋,使左手虎口向下。 右臂外旋,右手稍放松,使棍梢由前向下抡绕。
接上一个动作。两手继续使棍沿身体右侧向后、向上、向前、向下抡劈。同时,右脚向身后 落步,全蹲,左腿伸直平铺,上体稍右转,成左仆步。此时,左臂斜前伸直,右臂屈肘于胸前正下 方,棍梢前端摔地,身体稍前倾。目平视前方(图8-103)。
动作要领:整个动作要连贯,抡棍要走立圆,摔棍动作须与全蹲成仆步同时完成,棍身与左腿 平行。
弓步崩棍
右腿挺膝蹬直,左腿屈膝半蹲,成左弓步。与此同时,左手略右手前滑握,棍顺势前送,两臂 自然伸直,右手猛力向下压,使棍梢从下向上崩挑,高与头平。目视棍梢(图8-104)。
动作要领:左手屈腕与右手下压要猛,但上崩弧度不宜过大。
5.第四段
马步把劈棍
身体重心后移,左脚随即稍回收,上体右转,两腿半蹲成半马步。与此同时,右手握住棍把 向身体右上方提抽,左手顺势向棍梢一端滑捤。目视左下方。
右脚向左脚前跨一大步,上体随即向左转,两脚半蹲成马步。同时,右手随着转体动作向 右肩前上方一面滑握于棍身中段,一面向前、向右做抡劈动作,左手迅速换握并顺势撤至左腰侧, 使棍把向上、向身体右侧抡劈。此时,右臂向右伸平,手心向下,虎口向左,左手虎口向右,把端高 度在胸下腰上之间。目视棍把(图8-105)。
动作要领:上步与劈棍动作要协调一致,左右手换握,滑握要快。劈把时右手要用力。
坐盘半抡劈棍
以右脚跟左脚掌为轴,上体右转,两腿屈膝全蹲,成坐盘式。与此同时,右手滑握至棍把,并 收至腹前,左手滑握至棍身中段,并向上、向前轮劈,使棍梢随转体动作向上、向身前平劈。此时, 左臂向前伸平,手心向下,小指一侧在前;右手握棍于腹前,棍梢与肩同高。目视棍梢(阁8-106)。
动作要领:转体下坐与劈棍动作要协调一致。劈棍时左手须用力下劈。
左平舞花棍
两腿立起,随即左脚向前上一步,同时两手将棍向上平举,左手换握成手心向上,虎口 向前。
上动不停。左脚蹬地跳起,右脚句身前跨跳一步,脚尖里扣,身体随即向左后转,左脚在身 后悬空。右手向身前、向右、向右再经脸前向左腋下绕行,左手则经脸前向右、向前平绕,使棍身 随着转体动作在头上平转一周半。
紧接上一个动作。左脚在身后退一大步,上体随即向左后转,左腿半蹲右腿蹬直,成左弓 步。与此同时,棍梢随转体动作继续平绕半周。向身体的左上方拨击,两手握棍姿势不变。此 时,左臂斜上举,棍梢略高于头。目视棍梢(图8-107)。
动作要领:整个动作要连贯,棍梢共绕行两周。右脚跨脚不宜太高。舞花时,两手不要握得 太紧。
右平舞花棍
右脚向身前方上一步。同时,右手从左腋下向前向右再向左绕行,使棍身在头上平转接近 一周。此时右臂略屈肘上举,左臂向前平伸,两手虎口相对。
上动不停。右脚蹬地跳起,左脚向身体右前方跨跳一步,脚尖里扣,上体随即右转,右脚在 身后悬空。与此同时,两手握棍不变,左手继续上举,准备在头上做舞花棍动作。
紧接上一个动作。右脚向身体左右侧落步,上体随即右转。同时左手经脸前向右腋下绕 行,左手换握虎口夹握棍身,右手则向右经左肩上方向身前绕行,使棍身在头上平转一周。此时, 身体重心落于左腿,右臂向身前平伸,手心向下。目视棍把。
紧接上一个动作。右脚再向身后移一小步。上体随即向右后转,右腿半蹲,左腿蹬直,成 右弓步。与此同时,棍把随转体动作继续平绕半周,向身体的右后方拨击,两手握棍姿势不变。 此时,右臂斜上举,把端略高于头,左手置于右腋,棍梢贴靠右胯外侧。目视棍把(图8-108)。
动作要领:整个动作要连贯,棍把共绕行两周。左脚跨跳不宜太高。两手上举舞花时不要握 太紧,并都向棍身中段滑握,以便顺利地做舞花动作。
插步下点棍
右腿略伸直,右脚前脚掌擦地挥手平步,上体随即左转,左脚速向左侧插步,成交叉步,上体 随即左传,左脚速向左侧插步,成交插步。与此同时,两手在腹前各绕一个立圆,即内臂内旋,右 手向下、向左、向上、向右、再向左下方绕行,左手则从右腋处起也顺着右手的绕行路线向腹前绕 压,使棍梢由右胯侧向上并随转体动作向右向下、向左、再向上、向右下抡绕点地。当左手从右腋
处绕至身体左侧时,应迅速翻掌握棍并向右手附近滑握。目视棍梢(图8-109)。 动作要领:抡棍姿势要轻松自如,棍要划立圆,棍梢共绕一周半,点地要轻。
弓步下点棍
上体左转,右脚向后退一大步,左腿半蹲,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在腹前转腕,即左 手向左前使棍梢由身后向上、向前轮圆点地。此时,两臂伸直,两手位于膝盖前。目视棍梢(图 8-110)。
动作要领:棍点地与弓步同时完成,点地要轻。
插步下戳棍
身体重心后移,上体右转,左脚随即从身后向右侧插一步成交叉步。与此同时,左手先上抬 并向棍梢一端滑握,右手随即从把由腹前向转体后的身体右下方伸直,左臂屈肘于左胸前,手心 向里,上体略向左倾斜。目视棍把(图8-111)。
动作要领:插步与戳把动作要协调一致。
提膝拦棍
右脚向右侧退跨一步,上体随即左转,同时左手向右肩外侧提带,右手经过腹前向前面 推出。
上动不停,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稍右转,左腿屈膝提起成右独立式。与此同时,右手向 右后方上方举起,左手则向身体左侧平伸推出,手心向上,使棍身中段向左上方架拦,棍梢指向左 斜下放。目向左前平视(图8-112)。
动作要领:整个动作要轻松自如,提膝后上体稍向左前倾。
6.还原式
右手从上屈肘向身体右侧下落,臂伸直,左手顺势向上、向右肩上方成直拳,而后屈臂,使 棍把由右上方下降至右腿外侧,棍身直立。目仍向左侧平视。
左脚自然下落,与右脚并步站立。同时右手上滑握于棍身中段,左手撒开垂于身体左侧, 棍把往右脚外侧着地。冃视正前方(图8-113)。
动作要领:还原式动作要认真,精神要贯注。
第四节剑术健身方法指导
一、剑术的概述
剑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面有刃的短兵械。剑是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是由古代兵器矛头和匕首演进而成的。
新石器时代,剑是作为生产丁.具而出现的,当时只是很小的石刃和骨剑。据考古发掘实物资 料,商代已有铜剑,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全长25. 3厘米。
西周时,剑在车战中还不占重要位置,只作为短兵相接时的防身武器。当时的剑系青铜制,
剑很短小,从历年来出土的周剑实物来看,一般为20〜40厘米,最短的只有17. 5厘米。1956 1957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一把全长27厘米的青铜剑,形状像细长的柳叶。之 后在北京琉璃河53号墓和陕西宝鸡竹园沟一号墓出土的柳叶形青铜剑,使用的锋刃有效部分也 不过17〜18厘米。其形状除柳叶形外,还有扁茎形、锐三角形,以及剑身后接较窄的短茎剑等。 当时的剑由于剑身短小,只能用于前刺,不适用于劈砍等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和作战的需要,出现了铁制剑,剑身加长(最长的达1.4 米),中央突出为脊;茎亦随之加长演进为柄;刃与柄的连接处加宽成格。剑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 提高,当时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佩剑之风盛行,剑术理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据《吴越春 秋》记载:越国有一位民间武术家,曾向越王勾践详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
汉代,铁剑已全部取代青铜剑,剑的长度超过1米,剑身几乎加长1倍;原有两弧曲的刃部已 伸成平直,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逐步由锐加大。汉代佩剑之风其盛,据《汉书》载:“汉制,自天子 至百官,无不佩剑”,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驰名天下,文 人学士把学剑与读书同等重视。这一时期的剑术理论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汉代有《剑道》38篇, 总结了汉以前的剑术理论。剑术除了斗剑外,还出现了套路形式的“舞剑”。
唐代,军队的武器装备中已经没有剑了,但它作为武术器械,在民间得到了发展,深受民众所 喜爱,习剑佩剑之风长久不衰。唐代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舞剑的描写。
宋代瓦舍中有剑舞的表演。宋代以后击剑之风渐为剑舞所代替。
浏览1,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