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式是单手扳腕蹩肘法,是以杠杆原理为根据的一种肘部拿法,这种拿肘 法,容易得势上手,制敌效应非常强烈,既可挫伤肘关节,又可重跌后脑,在二人操 练时,必须控制力度,互相配合,研究方法,避免造成损伤。
本式第一动见招得手,是以左手反拿对方右掌,这种得手法的特点在于,拿 住手掌就是一种掌部拿法,此动就有制掌威力。但本式法的得手动作,除式中所述 之外,还可以用左手向上抓腕直接得手,只是应以左手拿对方右手,这不能弄错。 凡遇出手击胸,不论是拳是掌,皆可得手施制,第一动得手后,应立即向外扭折其腕 臂,利于右手进招,若稍停滞,对方既可变化,势法即落空。
以左手拿住乙右掌后的外折臂动作,要同右手的臂制肘动作同时进行,挎 臂要挎在对方右肘关节之上的大臂,方能控住肘关节,并使蹩肘扳腕动作落根 得劲。
扳腕动作需要左右两手协调配合,当左手将对方右腕下压,右手即顺势一 勾,可轻易勾住对方反折之右腕。为什么用勾腕而不用抓腕?因为勾腕动作势法 吃得紧,克制力强,而抓腕并无不可,但稍嫌疏松,对方易变。
右脚插后蹩腿是非常重要的一招,既含有跌法,又可增强制肘之威力。若 使右脚进至对方裆前,并不影响蹩肘手法,但未克下盘,对方脚步一变,手法即松, 又将遭到反制。
(二)顺水推舟 (锁腕压肘法)
动作分解:
1•乙方,位处西侧向东,以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之马步式,侧对甲方,右手握拳 以平拳朝甲方胸部直臂冲击,左手架于头顶,目视右拳。甲方,当乙方以右拳对胸 击来,迅即含胸后坐,左腿前移半步,虚步着地;同时,右手屈肘弧形向上,以手腕外 侧格住乙击来的右拳腕部外侧,左手附于右肘后策应,目视右手。参考图6-5—29。
甲方,接上动,左脚继续前移,身躯随之逼进,左手就势前伸,屈肘环臂,使 左小臂内旋横向压住乙方右肘弯;与此同时,用右手弯绷着乙的右腕及小臂朝上架 推,使其肘弯上折,目视右手。参考图6-5-30。
甲方,上动不停,右脚大上一步,插至乙方右腿后,蹩住其右腿;同时,右手 掌内旋使掌心向下就势抓住乙方折起的右手腕继续下压,使乙右手及小臂朝外反 折;配合右手下压动作,用压住对方右肘之左手,乘势搭在自己下压其腕的右手小 臂上,从而锁住乙方反折的右腕,并压住其蹩住的右肘;再将上体前倾并微左传,迫 使乙方身躯后仰,并增强克制其腕肘关节的威力。目俯视乙方。参考图6-5-31。
要领说明:
(三)夹腕缠肘
本式系锁腕蹩臂压肘法,这种肘部拿法,其特点是锁腕紧,蹩臂牢,压肘沉 重,不易变解,而且使用范围较广,易于得势上手,凡遇出手击胸,皆可如法克制,但 动作比较复杂,手法细微。
本式见招接手,是以交腕缠肘前绷得势,这种接手法的特点,不抓不拿,灵 活机动,可使对方不易察觉出战术意图,但需要有较好的粘连功夫。另外,也可直 接见招,即用右手内旋,反抓其腕得手势法更牢靠,只是先已惊动对方,进招更要 快速。
左手伸进压肘,和右手前绷反折对方臂肘一式为本式关键一招,两手的动 作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此动顺手,随后的搭手锁腕动作就比较容易实现,而完 成搭手锁腕动作后,左右两臂应成为一个屈肘前绷之式,不宜成直臂,因为绷臂利 于随后的向下横压肘动作。
锁腕后的下压肘动作,是彻底制伏对手的妙招,但不能从正面下压,一定要 偏左朝外含胸拧转,略带旋转下压。须知,两臂前绷,胸前空虚,而对方之右肘峰又 朝着胸前,若是正面下压,对方右手虽已受制,仍可乘虚以肘撞胸,这是此处存在着 的一个漏洞,特予点明。但只需含胸左转,不仅无懈可击,而且能增强克制力。
本式法右腿一绷就是重跌,在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力度,注意安全。
动作分解:
乙方,位处西侧向东,面对甲方,右脚向前,右手屈腕变勾手,用腕突部位之 勾顶向上,直臂挑打甲方下巴骨,迫使甲方头部后仰,左手按于裆前,目视右手。.参
考图 6-5-32。
甲方,承上式,当乙方提右勾手对下颂挑来,速将头部后闪,右脚后撤半步, 上体含胸重心后移;与此同时,左手变掌成环臂,上绕至乙方右手之上,屈腕使虎口 向下,用五指相扣拿住乙方右手拇指边手掌,四指头扣住其掌心,中指扣住“劳宫 穴”,拇指扣住其掌背,接着使左手内旋,从而将乙右掌向外反扭,并控制在胸前,以 克制其右腕,利于进招。目视乙方。参考图6-5-33。
甲方,接上动,右脚朝前上步,插人乙方右腿后,蹩住其右腿,身躯随势进
逼;与此同时,右手屈肘上举,将右肘由上向下,压住乙的右肘弯,使其小臂屈肘反
折,目视右手。参考图6-5-34。
甲方,上动不停,左手抓住乙右掌不松,右手随上动压肘式由上经乙方右侧 后向下绕动,使右大臂贴身,夹住乙方反折的右小臂,目侧视乙方。参考 图 6-5.-35。
甲方,上动不停,以右肘关节为轴,使右手外旋由下经乙的右腰侧向右,绕 过乙的右大臂,再朝上绕至乙方胸前,使手心向前,乘势按住乙方上胸脯,迫使乙方 身躯后仰失重,右臂的腕肘肩三大关节全部受制,束手就擒。目视右手。参考图 6-5-36、图 6-5-37。
甲方,承上式,当腰带被乙方用右手反抓住,立即含胸下沉稳定重心,左手 屈肘提至腹前,手心向上,虎口朝前,乘势抓住乙方右手腕,右手由乙左肩放下,f 备使法,目视乙方。参考图6-5_39。
甲方,接上动,右手屈肘向上,从乙方右臂下抄过,朝胸前围抱,使右肘弯托 住乙的右臂肘部反关节,目视右肘。参考图6-5-40。
甲方,上动不停,右手由胸前朝左手腕部里侧下插,左臂收紧贴身,使左右 两手绞腕抱紧作为支点,使右肘弯力点反截住乙的右肘关节,运用挺腹抬肘动作, 使右臂向上端起,增强截肘之力;同时,反截住乙抓腰带之右手腕关节,从而迫使乙
要领说明:
本式“夹腕缠肘法”,是一种以裹缠法与杠杆原理相结合的肘部拿法,式法 新奇,动式曲折,多关节同制,克制威力异常强烈,是擒拿法罕见的妙招;本式法之 特点,系以一只手臂为主,使用连锁式缠绕法制住对方多部位,如:拿掌制腕,先震 其身,夹腕压肘,擒住腕肘,缠肘蹩臂,震其右肩,按胸蹩腿,断腰动根;若稍一绷动 右腿,不仅可宜即将对方重跌在地,而且使被擒之右臂应声断折。此外,左手还可 腾出,而对方左手虽空着,却无能为力。但这种拿法动作非常复杂,靠身法与手臂 各关节的灵活性完成动作,需要有很好的腰部功夫,即旋拧与柔韧的吞吐劲。
本式法主要用于克制对方以拳掌顺步击胸动作,见招接手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手指反拿其手掌,如同图文所示;另一种得手法,是以左掌根对着自己的 胸脯,按住对方右掌心,用指头反扣住其小指侧掌背,这种得手法,制掌折腕威力更 大。这两种得手法,关键之点是要将对方右手掌拧扭反贴于自身胸前,既可控住勿 使走脱,又可充分发挥身法的作用。
绕臂缠肘动作,是本式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连环动式,这要以腰的旋拧所 形成的身法为主,运用吞吐浮沉之劲力变化,同手上的螺旋形缠绕手法紧密配合, 使身催手进,手借腰力,连贯一气,一绕而成,一点不可僵硬。稍一僵滞,肩肘关节 一硬,缠绕手法难以进行。
右手向前缠绕,整个手臂都要灵活运转,肩肘腕掌指诸关节都不能僵硬,缠 绕的第一动举手压肘,既是进招,又是为了夹住对方的右手腕臂,当右手下垂夹住 对方右腕臂之后,就要控制对方的右手,不能让其滑脱,而夹手后下面还有连锁缠 绕,因此要注意使右大臂和胸脯紧密配合好,既不让对方抽脱右手,又要配合手法 的继续缠绕而相应的摇动,这就是高难度的技术性要求,也就是身法的运用。假如 只注意臂胸夹紧,身手僵硬,则必然影响到后续缠肘动作。另外,若只求缠进右手, 忽视控制对方之右手,夹臂势一松动,对方右手一抽脱,全势即落空。式中复杂精 细之处就在于此。
当缠住对方右肘之后,身躯要继续进逼,并向上挺拔,迫使对方身躯后仰完 全失重,并使右肘贴身上提,从而将乙方肩肘臂三大关节同时扭挫,对方定不敢 动弹。
由于动势复杂,内劲不易掌握,在两人操练时,可按分解动作,逐一揣摩体
会,但需要双方配合好,注意安全。 -
(四)控腕端肘
(克前抓腰法)
动作分解:
甲方,位处东侧向西,面对乙方,右脚上前,右手成俯掌向上前伸,抓住已的 左肩头。乙方,当左肩被甲右手抓住,速用左手向前抓住甲方右肘;接着右脚前进 一步,右手变掌伸向甲方腹部,用掌指右下向上反抓住甲方前腰带,目视右手。参
考图 6-5-38。方耸肩踮足,束手就擒
要领说明:
“控腕端肘法”是克制反手抓前腰的一种最简捷的方法,无论是抓腰带或抓 衣服,皆可以此法克制。但是,这种端肘法,是克制对方,以反手抓腰,倘若是顺手 抓腰,即手向下抓,此法不得劲,另有他法破解。
本式动作简单,但手法要准确,才有威力,对方是反手抓腰,控腕手法一定 要抓腕贴身,才有克制力。式中是右下向上抓腕,也可由上向下抓腕,截肘的右手, 一定要同抓腕的左手绞在一起作支点,端肘动作就不会滑动,才能发挥威力。
端肘动作,既要腹部挺前,又要身躯上撑,还要使腰部右转,以挺拔劲和旋 转劲相结合,即可重克其肘腕关节。
(五)磨身扛肘
(克后抓腰法)
动作分解:
甲方,位处西侧,背东向西而立。乙方,位处东侧向西,面对甲方背后,右脚 上前偷袭甲方,右手变掌朝甲的后腰直臂前伸,手心向下,用掌指抓住甲的后腰带, 作后置于腰侧,目视右手。甲方,当后腰带被抓住,迅即使左脚前移,右腿在后屈膝 保持重心,头左转,目回视,作好应招准备。参考图6-5-42。
甲方,承上式,两手变掌同时朝背后左右合抄,手背贴于腰背,拇指朝上,用 左右两手的虎口,同时抓住乙方的右手掌腕;接着,两腿原步屈膝弯腰下蹲,目向左
后斜视。参考图6-5-43。
3•甲方,上动未停,两手紧抓乙右腕于背后,俯身朝右后磨转,当头部后脑转
过乙方右臂之下,面对乙方停转。由于身躯回转,乙方原抓后腰带之右手及腕肘关 节已被反扭过来;紧接着将身躯挺拔立起,使左肩背扛住乙的右肘反关节,右腿前 弓,左脚后撑,使左肩背朝上挺顶,增强对乙方右臂腕肘肩三大关节的反截力,迫使 乙方踮足耸肩,束手就擒。目视乙方空闲的左手。参考图6-5-44、图6-5-45。
要领说明:
“磨身扛肘”是克制后抓腰的一种巧妙招法,妙在先控住抓腰之手于背后, 俯身回转,以扭翻其腕肘,形成牢固的反扛臂之势,以断肘脱肩之威力,迫使对方 就擒。
后腰带被抓,应迅即使步法摆顺,身躯下蹲,以稳定重心,用两手抄后抓住 对方右手,是反制对方的关键一招。须知对方抓住后腰带,固然被抓甚牢,但反过 来又能利用腰带牢牢控住对方抓腰之手,利于变招;倘若对方抓的是背后衣服,其 抓衣之手可随时脱走或另变,要控住对方抓腰之右手,无腰带依托,就得全凭手法 控制,这就要使手与背相合,勿使移动或脱走。尤其是在转身过程中,一定要将对 方抓腰之手牢牢控住,此招松动,转身落空。
回身后的扛臂动作,要注意由于两手在后,胸前坦露,有可能引起对方用左 手攻击,对此注意就行。因为,对方右臂严重受制,身躯悬浮,左手无力击出,而自 己的双手虽在背后,但处于主动,对方若以左拳勾击胸腹,只需后手一回击,可将对 方击倒。
三.颈部拿法
颈部位于躯体之上,靠椎骨直立,上举头颅,下连躯干,前有喉结,后有“天柱”, 两旁含动静脉血管,中为气管食道,脊髓神经穿椎体上达于脑,众多的重要机体组 织聚集其间,各行其道,有条不紊,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是人体最要害之部位。颈 椎骨结构单薄,连带之关节较多,颈部貌似粗壮,并无肥厚肌肉包被于外层,虽可屈 侧仰转,但活动幅度有限,属易制部位。头颈相连,扭头必挫颈,制颈则损头。颈部 受制,轻则吞咽不适,转动失灵,重则头脑昏晕,危及生命。拿制颈部,多以缠颈锁 喉为主,特选三式颈部拿法,是三种不同的缠颈招法,即顺缠颈、后缠颈及反缠
颈法。
(一)深锁喉门
(顺缠颈法)
动所分解:
乙方,位处西侧向东,面对甲方,右脚上前,右手成俯掌直臂前伸,用掌指戳 击甲方咽喉,左手置于腰侧,目视右手。参考图6-5-46。
甲方,承上式,当乙方右手对喉击来,速将身躯左闪,左脚成虚步前进,左手 变仰掌屈肘前迎,手心向上,虎口朝前,用左手截住乙方右肘,拇指和食中指相对, 扣住其右肘关节,并微向右推挡,目视左手。参考图6_5_47。
甲方,接上动,左手拿住乙右肘向右下牵带,右脚上步朝乙方裆前进逼;同 时,右手成直掌,经乙方右颈侧朝后直臂前伸.身躯随势朝乙右侧进逼,从而将乙的 右肘封在自身右侧,目视右手。参考图6-5-48。
甲方,上动不停,右手沿着乙的左颈脖向下向里屈肘环抱,用右手全臂满缠 住乙的颈喉,并使右手在乙方颈下朝左展伸,手心向上,抓住乙的右大臂,再用左手 抓住自己的右手腕,从而将乙方后脑及颈脖压在右大臂之下,形成紧箍之势;接着 身躯挺立,使缠颈之手上提收紧,以增强锁喉之威力,目视乙方背部。参考图 6-5-49、图 6-5-50。
要领说明:
本式系顺势缠颈锁喉法,动作简练,缠颈牢固,制敌效应强烈,易于得势上 手,凡对方顺步出手击来,皆可如法克制。然而凡是缠颈动作,势法皆凶狠,容易损
伤咽喉,使用此法应掌握力度,视情而用。
本式法是从远距离进身,见招时的封肘动作,手法和劲力都要掌握准确,对 方右手前伸,必须闪身截肘,只有闪身才能逼进;拿肘的手法,一定是手心朝上,虎 口朝前,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可扣在对方右肘关节两面的“曲池”、“少海”两穴上。扣 住了穴位,是突破防线,进身使法。拿肘后,只可稍向外推,以控肘为主,进身时还 得将对方右肘既封又带,左手封肘与右手进身,两动应紧密相连,不可间歇,这些动 势变化,都需要左手善于运劲掌握。如未封住对方右肘,切不可莽撞进身,免遭对 方以肘击肋。
进身动作,手和脚要同时前进,若上下不一致,很难得势;右手前伸,右肘不 可外扬,当右手伸过对方右颈侧,就要使右手内旋朝对方左颈侧缠绕,这是连续动 作,不能间歇。
右手的缠颈动作,肩肘腕关节都要放松,动作要快速、灵活、连续,缠住前颈 后,应使右小臂桡骨朝上,锁住乙方前颈,右手能抓住对方右臂,锁颈势更牢,若不 能抓住,就使右手握拳,左手抱住右拳,仍然得劲。
(二)死手封喉
(后缠颈法)
动作分解:
1•乙方,位处西侧,面西背东而立;甲方,位处东侧向西,面对乙方背后,右脚 上前,右侧身抵住乙方后腰背,与此同时,右手从乙方右颈侧前伸,屈肘挽臂,用右 臂之肘弯缠住乙的前颈;用左手抵住乙后腰,预防转身回击,目视乙后脑。参考图 6-5-51。
2•甲方,接上动,左手屈肘上举,横挡在乙方脑后,小指侧朝上,拇指朝下,手 心朝則;用左手掌向則,按住乙方后脑勺,目视左手。参考图6-5-52。
甲方,紧接上动,左手按住乙后脑不变,左肘微向下落,吐肩前送,按腕之手 腕背屈使小臂向前绷撑,与此同时,将缠在乙方左颈侧的右手背屈腕,使掌指朝上, 搭在左小臂向里的桡骨背上,从而形成对乙方头颈的前后夹击捆锁之势;以右手搭 在左臂作为支点,右肘后收,以箍其前颈,左手前按以压其后脑,两手前后交错用 力,重勒其颈喉,目前视右手。参考图6-5-53
甲方,接上式,趁乙方尚未察觉,速将右手从右肩向后,朝乙方左颈侧前伸, 并使手腕内旋,屈肘反绕,用右手反缠住乙方的前颈;同时,身躯随势伸腰左转,左 脚后移,使肩背向后贴住乙的后肩背。参考图6-5-56。
甲方,紧接上动,速将左手从左肩上方朝后屈肘反伸,拇指朝下,与右手相
甲方,承上式,当捆锁乙方颈喉之后,为不伤害其身,又得将 其擒伏,随即将左手放下,按住其左背,同时使左脚尖外摆,左腿屈膝 半蹲,身躯随势左转,并使重心向左倾斜,右手仍反箍住乙前颈向后 掳带,使其身躯后仰;接着,将右脚提起,用脚底朝后蹬向乙左腿后膝 弯,此既可将乙方反跌于地,目向后斜视乙方。参考图6-5-54。
要领说明:
本式系身后缠颈,双手捆脖锁喉法,是颈部拿法中最凶狠的一种方法,非特 殊情况,一般不宜使用,本式手法复杂,操练时注意掌握要领,控制力度,避免造成 损伤。
右手的缠颈动作,要求右臂肩肘腕关节尽量伸展,使手尽量缠向乙方左颈 后,利于随后同左手的搭结形成捆锁式;本式法注意自身胸腹不宜与对方背部正 对,免遭对方用屈身背摔倒,应以右脚插进乙方后裆,使身躯右侧紧贴乙方背部,左 脚后立稳定重心。
左手横按对方后脑,要使五指分开按在对方的后脑勺上,而不是按在后颈 脖上,按后脑得劲,按后颈则无力。
本式的关键手法在于使缠颈之右手能顺当地搭在按脑的左手小臂上,搭结 合势,缠脖得劲,否则势法松弛,对方易变。然而,人们的胳膊偏长偏短,长者易得 手,短者难搭结。此动须知,除上已说明右手应尽量向左延展外,左手的按脑动作, 可以稍向左移,但仍然要按住对方后脑偏左部位,应使左小臂尽可能前就,只要右 手四指头搭住左臂,势法顿显威力。
锁颈势法一经得手,要立即松手,缠颈时间绝对不可多停,避免造成事故, 不论对方是否就范,还有最后一招,即使用左转身右反背招法将其跌倒。对方颈被 重锁,神情昏然,再用反背后跌,对方难以反被为主。
(三)脑后摘盔
(反缠颈法)
动作分解:
乙方,位处西侧向西,并腿直立,双手持长杆横端胸前,目视远方,成守卫 式;甲方,位处东侧向西,面对乙方背后,以身躯右侧朝前接近乙方,右脚在前,屈腿 藏身,右手屈肘贴身向上,掌外旋举于右肩头,左手附于右肘里侧,成摸哨式,目向
右注视乙方。参考图6-5-55。配合,用左手反抱住乙方前颈,接着屈腿勾腰,反背住乙方身躯,目向右后斜视,警
甲方紧接上动,右脚绕过左脚朝前上步,进至乙方左脚后,克住其左腿,身 躯随之进逼乙方左后侧;与此同时,左手抓住乙左腕继续朝后牵带,右手拿住杆头 朝前向下推压,使杆身压住乙方左肩后位关节,并相应地使杆把由下向后,挑打乙 的前裆,目俯视乙方左肩。参考图6-5-61。
乙方,当前颈被甲方从身后用双手反抱,身将被背起之际,迅即使右脚前 移,身躯拧腰左转,右手握杆把上举,左手握杆身头向左转向身后,朝着甲方右腿肚 戳击,以迫使甲方松手下顾,头部就势朝左转动,使被反抱之前颈稍松。参考
图 6-5-58。
5•甲方,承上式,当乙方转身以杆戳腿,速将右脚前移避让,摆步着地,并将反 缠乙方头颈的双手松开,由上向下,格拦戳腿之长杆,先使上体绞步右转,右手外旋 沿杆下滑,反手抓住杆头前段,虎口朝下,左手落下经身前朝右,手心向下,抓住乙 方持杆之左手腕部,虎口朝前,目视左手。参考图6-5-59。
甲方,接上动,左脚沿右脚绕步环转一周,摆步落于乙方左脚外侧后,身躯 随势右转;在绕步转身的同时,左手抓住乙持杆之左手腕外推,右手抓住杆头下压, 迫使乙方脱开持杆之左手;当杆手分离,仍以左手抓住乙左腕牵带在下,右手抓住 杆头顺着乙的左臂下面朝上推起,使杆身瞥住乙的左肩腋,并借助杠杆作用,相应 地使杆把连同乙方握把之右手下垂于其前裆。目向左注视乙方。参考图6-5-60。甲方,紧接上动,左脚向前,进至乙方右脚跟后,扣步关腿,身躯随势右转进 逼;在上步转身的同时,左手抓住乙方持匕首之右手腕外旋下带,向内拧扭其右腕, 使其匕首锋刃随右腕被拧扭而翻转,失去势头;在抓腕旋扭的同时,使左肘拐臂就 势向下,夹住乙的右臂肘关节,以控制其右臂,使乙身躯开始下伏,目向左侧视乙 方。参考图6-5-64。要领说明:
本式系擒拿组合动作,包含两组招式,前面是“脑后摘盔”反缠颈法,这是一 种少见的颈部拿法。
使用“脑后摘盔”式反缠对方前颈,需要肩肘腕掌指诸关节非常灵活,右手 反缠颈一动,要手领腰动,腰催手转,伸展回旋,反手得势,全身都不可僵硬。身手 不灵,难用此法。
右手反缠颈的手型,应是小指在上,拇指在下,手背朝外,以右手小臂缠住 乙的前颈,右手掌反扣住乙方的右腮帮,方能得势得劲,手法位置不当,既不得势, 又易滑脱;左手的反缠动作,既可反抓住乙方下巴骨,又可反手从脑后抓住对方头 发,也可反扣住对方鼻孔。一经得手,就要蹲身弓腰,使自身重心下沉,将对方头部 扳仰,即可将对方背走,此即反缠颈法之用意。
乙方当头颈刚被反缠,身躯尚未被背起之际,运用所持长杆左转腰以杆戳 腿,十分顺势得法。而且腰身一转动,被反缠之头颈,也可因左转而稍得松动,势法 就可能变活。
甲方是在连续变势条件下,转身夺杆,而不是拼力抢夺。本式“夺杆法”首 先腰夺杆取手,要靠技艺制胜,故必须用右手顺杆下滑,这既可拦住杆身,又可就势接 住杆头,其作用是便于随后得夺杆动作顺手,以左手取乙方持杆之左手腕,虎口要朝 前,同样是便于下步动作顺手,接杆取手得手法若不当,随后得变化将非常别扭。
脱杆法看来简单,右手压杆左手推乙左腕即可脱开,其实并不尽然,倘若对 方握力强,握杆之左手僵持不松,该怎么脱?可改用“拿指法”取之。那就不是以左 手抓对方左腕,而是用左手顺杆拿取乙方握杆之左手拇指,即以左手掌向下顺杆抓 住其拇指前节,连握带扭挫前推,对方握杆之左手必然当即松脱,随即抓住其栂指 连手掌,乘势见招,照样使法。当对方左手与杆脱开后,一定是左臂在上,杆子在 下,方为得法。反之则失势失法。
利用对方所持之长杆,反蹩对方左肩关节并撬裆,这是制胜对方的关键招 法。在推杆向上时,必须注意到使杆把压向其前裆,由于对方所持杆棍或长或短, 此动一定要掌握准确,只要使长杆上抵肩腋,下垂裆间,即已得势,上可蹩压其肩, 下可挑打其裆,这就是本式法利用杠杆原理所产生的反制作用。
8•从接杆取手到压肩挑裆,运杆手法是一个螺旋的立圆圈;步法变化又两个 大绕步动作,这些动作都要注意腰的拧转和身法的运用,要注意动作的协调连贯, 力求轻巧地制服对手。
四、巧夺匕首法
匕首是一种锋利的短小兵器,一尖双刃,长不及尺,可随身携带,使用时一手持
柄,可直握,使锋刃朝前;可垂握,使锋刃朝下。垂握手内旋变横握,可使锋刃朝外; 也还有另外的握刺方法。战士携带匕首,可以卫民护身;而作恶行凶者持有匕首, 将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为了提供防身自卫的技能知识,本节特介绍几种 巧夺匕首的擒拿招式。
使用擒拿法夺取匕首之类的凶器,有着非常独到的克敌效果。这里所谓“夺”, 并非拼力抢夺,而是以巧妙的擒拿招式,先克敌而后轻取凶器。对方持匕首行凶, 必须出手亮势,擒拿法以其后发制人的技巧,乘势取手,施以妙招,就势擒敌并夺取 匕首,或利用其所持凶器反制其身。本节特选巧夺匕首法三式,这三种势法,还可 用于夺取其他短小凶器。
(一)抓腕夬肘前夺法
动作分解:
乙方,位处东侧向西,面对甲方,右脚上前;同时,右手垂握匕首,使锋刃向 下,虎口向上抬臂高举,用匕首尖朝甲方面部插刺。左手置于腹前,目视甲面部;甲 方,当乙方举匕首对面部刺来,速将头部后闪避让其锋芒,右脚后退半步,目注视乙 方刺面之匕首,准备还招。参考图6-5-62。
甲方,接上动,在头部刚闪的同时,迅速使左手变掌上迎,掌心向外,虎口朝 上,用左手从乙方右腕外侧由下向上,乘势抓住持匕首之右手的背腕部位,掌心贴 住其腕背,虎口对这小指侧尺腕关节,目注视乙方所持之匕首。参考图6-5-63。
浏览3,5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