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武术门派众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特长,如能虚心学习,取百家之长,补己之 短,对自己肯定是大有益处,对武术的发展也会有推动作用,值得提倡。然而,武术 的内容浩瀚如海,一个人即便穷其一生,也不可能精通武术的全部内容,而且也没 有必要。在处理“多”与“精”的关系上,古人理解得非常精辟:“不怕千招会,就怕一 招精”,意思是练习武术宁可少而精,也不可多而松。自古以来,有许多以精取胜的 事例。如清代著名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几十年如一日苦练形意拳,其中一招“半步崩
拳”的绝技更是精妙绝伦,仅此一招击败无数武林高手,武术史中有“半步崩拳打天 下”之说。
(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练习者必须持之以恒,否则,不进则退,前 功尽弃。要想练好武术,还必须遵循武术运动的规律,从基本功开始,由浅入深、由 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果急于求成,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味追求练习高 难动作、绝招,反而会事与愿违,不但收效甚微,还可能造成伤害事故,导致走火人 魔。确定阶段的练习内容和要达到的水平,并定期检查练习的效果,作为调整进度 的依据。通过检查还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程度,体验成就感,保持对武术持久的 兴趣。
(六)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由于武术运动的特点,在运动中最容易出现肌肉和靭带的拉伤、四肢关节扭 伤、腰和膝关节的劳损。肌肉和韧带的拉伤原因主要是在练习幅度较大的动作时, 准备活动不够,动作用力过猛;关节扭伤主要是在完成动作时技术动作错误、场地 不好和身体疲劳造成的;腰和膝关节的劳损主要是由于武术练习对这两个部位产 生了较大的运动负荷。
为了预防运动损伤,首先,要加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尤其是发展薄弱部位的 肌肉力量;其次,每次练习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应作一 些专门性的准备活动;再次,注意检查练习场地和器材,清除练习场地上的石头和 洼坑,加固松动的练习器材;另外,注意科学地安排练习内容和运动负荷,避免局部 负荷过重,每次练习后充分放松,可作一些局部按摩,防止疲劳积累。
第囬节 武末的图解知识 妫何识图武术图解,是指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的图与文字。用图来描绘动作的形象和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用文字来说明动作的详细过程和要领。正确地掌握武术 图解知识,便于自学,对自修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同时, 也可以运用图解知识来记载武术动作和套路,便于继承、流传、推广。
(一■)运动方向
一、图解的基本知识
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躯干姿势为准,并且随着躯干姿势所处的位 置变化而变化。图中人的胸前为前,胸后为后,左侧为左,右侧为右;此外,还有左 前、左后、右前、右后。如各种套路开始的预备势,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图中人体躯 干姿势为准。转体时,则以转后的胸前为前,胸后为后,以此类推。武术的动作 很多,身体的变化也大,但始终以躯干姿势来确定方向,不受头部和视线的影响。 有时,为说清动作方向,还需说明上、下方向,上、下方向应以地球为参照物,向 地心为向下,离地心为向上,无论躯干姿势如何变化,上、下方向始终不变。另 外,也有以东、西、南、北来表示运动方向的,通常以起势面向南为准,体左侧为 东,体右侧为西,背后为北,起势以后,无论身体方向如何改变,均以固定的方位 为准。
(二) 动作路线
图中一般用虚线(---—)或实线(一y表示该部位下一动作行进路线。箭尾 为起点,箭头为止点。有的图上、下肢的运动路线都用虚线;有的右上肢和左下肢 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有的上、下肢分别用虚线和实线表示。 虽然用法不一,但动作则是一致的,都是指明下一动作将经过的路线。有的图解还 加用足迹图,以表示脚在运动中的方位及触地面积。
(三) 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通常是单数段向左,双数段则转回 来向原来的右。弄清段的前进方向之后,即使在前进中有转身的动作变化,在转身 后仍能朝着原来的方向前进,这样段的方向就不会搞错。较为复杂的套路,每段的 前进方向经常变化,可将一段分成若干小节,一节节地看就容易看懂了。有些图还 绘有平面路线图,可以参考。套路的收势一般与起势在同一方向,并且位置接近。 如果练习中出现不能基本还原,或方向相反,说明练习中出现了错误,需要对照图 解认真检查,予以纠正。
(四) 术语的运用 .
为了简练,图解的文字说明中,常用术语来解释动作。如步法中的上步、退步、 插步等;步型中的弓步、马步、仆步等;腿法中的正踢、弹踢,侧踹等。有的从简说 明,有的只用术语。掌握术语对阅读图解会有很大帮助。
有些图解,在某个动作后面附有“要领”、“要点”之类的说明。它是为了提示该 动作的要领,或者说明注意之处,阅读时须认真领会。(五)要领说明
(六) 附图
图中有的动作除了用一个图描绘外,还增加一个起补充作用的附图。如背向 时,看不清手的位置,便可增加一个正面或侧面的附图。
(七) 写法顺序
文字说明中,一般先写明运动方向(向左、向右等),然后写下肢动作(步型、步 法、腿法等),再写上肢动作(手型、手法、肘法、器械持握方法及运动方法),最后写 目视方向。但在个别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写。
(八)“左(右同时”
文字说明中左(右)或右(左)的写法,是指左、右均可或左、右互换的意思。“同 时”是指无论先写或后写的身体各部位都要一起运动。
二、看图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 看图方法
1•首先看分解动作图和身体各部运动路线,然后详细阅读文字说明,初步了 解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 按照图和文字说明的顺序边看边做,学会几个或一组动作。
- 掌握动作的上下配合,反复练习使之熟练。
- 按照“要领”和“要点”反复体会动作。
- 每看图解学完一组动作后,要连接起来复习,然后再与前组所学动作一起 复习巩固。
- 为提高学习效果,可以三人一组,其中一人阅读图解,一人做动作,一人检 查,然后相互传授。
(二) 注意事项
- 通过图解学练武术动作和套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反复实践,由 简到繁,由易到难,才能逐步掌握武术图解知识的规律。
2•遇到复杂动作时,可以先学下肢动作,再学上肢动作,然后将上下协调配合 起来。
- 武术运动中的“眼法”,要求运动时做到“眼随手动”;静止时做到“目随势 注”。但在图解文字说明中,通常只写明了静止时做到“目随势注”,没有写明运动 过程中“眼随手动”的眼法变化。这一点在学会动作之后的练习中要特别注意。
- 有些书上的插图并没有将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全部用箭头表示出来。
因此,要详细阅读文字说明,以免漏做或错做动作。
- 学习效果。
初学时,要定好方向,不能经常变换练习位置。否则,容易弄错方向,影响
第五节常用勖饱末语及勖饱耍朿
长 奉—、手型(一) 拳
五指卷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二) 掌
拇指外展或屈曲,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
(三) 勾
屈腕主指撮拢或栂指与食指、中指撮拢成刁勾。
二、手法(一) 拳法
- 冲拳:拳从腰间旋臂向前快速出击,力达拳面。
2•劈拳:拳自上向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拳轮;抡劈时臂要抡成立圆劈击。
- 撩拳:拳自下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撩击,力达拳眼或拳心,反撩力达拳轮或拳 背、拳心。
4•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击,臂微屈,拳眼斜向上,力达拳面。
- 崩拳:臂由屈到伸,运用前臂和腕力经下向前崩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
拳面。
- 栽拳: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向前下栽,速度要快,臂伸直,力达拳面。
7•砸拳:臂上举,而后屈臂下砸,拳心向上,力达拳背。
8•横拳:直臂自侧面向前、向后平扫横击,力达前臂及拳背或拳轮、拳眼。
- 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击打,高不过头,拳背向前,力达拳面。
(二) 掌法
- 推掌:掌由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拳外沿。
- 挑掌:臂由下向上翘腕立掌上挑,力达四指。
3•穿掌: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
- 撩掌: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掌心。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掌,力达指尖。
- 劈掌:由上向下侧掌劈击,直臂,力达掌外沿。
- 砍掌:仰掌向左、俯掌向右击打,力达掌外沿。
8•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掌心。
9•拍掌:俯掌直腕下拍,快速有力,力达掌心。
- 亮掌:臂微屈,抖腕翻掌,举于体侧或头上。
- 搂手:手心向下,向斜外才划弧,力达掌外沿。
- 刁手:手腕由伸到屈,向内或向外刁捋,力达手指。 ,
- 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内向上、向外缠绕,同时前臂外旋,使手心转 向上抓握。
- 舞花手:两臂交叉,以腕、肘、肩为轴绕环,幅度可大可小,配合协调。 (三)肘法
- 顶肘: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顶或侧顶,力达肘尖。
- 盘肘:手臂平举: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内盘肘。
- 架肘、里格、外格:屈臂内旋上举,手心向外为架肘;前臂上屈,手心向里,力 在前臂,向体内横拔为里格;向外横拔为外格。
三、步型1•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约与脚尖垂 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
2•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 水平。
3•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前腿为屈,脚面绷
紧,脚尖虚点地面。
- 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脚与脚尖稍外 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5•歇步:两腿交叉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离地,臀部坐于小 腿上,接近脚跟。
6.坐盘:两腿交叉叠拢下坐,臀部和后腿的大小腿外侧及脚面均着地;前腿的 大腿靠近胸部。
7•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停在支撑脚内侧相靠,脚
尖点地。
- 叉步:两脚交叉,前脚脚尖外摆45度,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脚掌着地,脚尖正向前方。
- 半蹲,另一腿挺膝伸直。
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约同弓步宽,全脚着地,两脚尖正对前方,一腿屈膝
- 半马步:前腿稍屈、脚尖微内扣,后腿下蹲,大腿略高于水平,脚尖向外,两
脚距离同马步,体重略偏于后腿。
- 并步:两腿伸直并拢,全脚着地,不可起踵。
四、步法
- 上步:后脚向前迈步。
- 退步:前脚向后退步。
- 盖步:一脚经另一脚前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 插步:一脚经另一脚后横迈一步,两腿交叉。
- 行步:两腿微屈,行步平稳,步幅均匀,重心不得起伏,不允许腾空。
- 纵步:一脚提起,另一脚蹬地前脚落地。
- 跨跳步:后脚蹬地跳起,前脚前摆落地。
- 跃步:后脚提起前摆,前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
- 踏步:一脚提起向地面踏跺,另一脚向前上步。
10•击步:后脚击碰前脚腾空落地。
五、腿法
- 弹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不过腰,膝部挺 直,脚面绷平,小腿弹出轻快有力,力达脚尖。
- 蹬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用脚跟猛力蹬出,高 不过胸,低不过腰。前蹬时上身正直;侧蹬时上身稍侧倾;后蹬时上身前俯与后蹬 腿成水平。
3•踹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内或外摆用脚底猛 力踹出。高踹与腰平;低踹与膝平;侧踹时高过腰部,上体侧倾。
4.点腿:支撑腿挺直站稳。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点处,脚面绷平,力达脚尖, 点出之脚高与胸平,上身后仰。侧点时高过腰部,上体侧倾。
5•伊腿:要求同踹腿,惟脚掌朝下、脚尖里扣,脚外侧用力。
6•缠腿:支撑腿伸直。另一腿向里绕环后踹出,力达脚跟。
- 正踢腿:支撑腿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脚尖勾起前踢,接近前 额,动作要轻快有力,上身保持正直。
斜踢腿:脚尖勾起.踢近异侧耳部;其他同正踢腿。
- 10•里合腿:支撑腿自然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从体侧踢起经面前向里作扇侧踢腿:脚尖勾起,经体侧踢向脑后;其他同正踢腿。
面摆动落下。其他同正踢腿。
- 外摆腿:同里合腿,唯摆动方向相反。
- 后撩腿:支撑腿伸直。上身前俯,抬头挺胸。另一腿脚跟用力向后上方
撩踢。
- 倒踢腿:支撑腿伸直。上身后仰。另一腿脚面绷平,膝部稍屈向后脚踢, 脚掌接近头与上身结成环形。
- 直身前扫:上身正直。支撑腿屈膝全蹲作轴。扫转腿伸直,脚尖内扣,腿 掌擦地,迅速扫转一周以上。
- 伏地后扫:上身前俯。两手推地。支撑腿全蹲作轴。扫转腿伸直,脚尖内 扣,脚掌插地,迅速后扫一周。
- 单拍脚:支撑腿伸直。另一腿脚面绷平向上踢摆;同侧手在额前迎拍脚 面,击拍要准确响亮。
- 斜拍脚:同单拍脚,唯用异侧手迎拍脚面。
- 摆莲拍脚;一腿做外摆腿动作,两手在额前依次迎拍脚面,击拍两响,要准 确响亮。
- 里合拍脚:一腿做里合腿动作,脚掌内扣;异侧手在额前击拍脚掌,要准确
响亮。
- 横叉:两腿伸直,左右劈开成直线,臀部和两腿内侧贴地。
21•竖叉:两腿伸直,前后劈开成直线,臀部和两腿贴地。
22•跌叉:两腿在空中成竖叉向地面跌下,落地时腿、臀要同时着地,两腿保持
直线。
六、平衡
- 前提膝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另一腿在体前屈膝高提近胸, 小腿斜垂里扣,脚面绷平内收。
2•朝天蹬:支撑腿直立站稳。另一腿用手经体侧上托,脚尖勾起,脚底朝上,
高于头平。
- 扣腿平衡:支撑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脚尖勾起并紧扣于支撑腿的
膝后。
- 盘腿平衡:支撑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踝关节盘放在支撑腿的大腿上。
- 探海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前俯略低于水平,挺胸抬头。后举腿伸 直,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 燕式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前俯略高于水平,挺胸展腹。后举腿伸 直,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 侧身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侧倒成水平。另一腿伸直平举体侧,亦 成水平,脚面绷平或脚尖勾起。仰身平衡:支撑腿伸直或稍屈站稳。上体后仰接近水平。另一腿伸直平举 于体前,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 望月平衡:支撑腿伸直或稍屈站稳。上体侧倾拧腰向支撑腿同侧方上翻, 挺胸塌腰。另一腿在身后向支撑腿的头侧方上举,小腿屈收,脚面绷平,脚底朝上。
七、 跳跃
- 腾空飞脚:摆动腿高提,起脚腿上摆伸直,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击手和拍脚
连续快速、准确响亮。
2•腾空摆莲:摆动腿要高,起跳腿伸直外摆,脚面绷平,脚高过肩,两手依次击 手拍脚共成三响,不能有一响落空。
- 腾空箭弹:身体腾空,起跳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于腰,脚尖向前,力达
腾空。
- 腾空侧踹:两腿同时起跳腾空,一腿屈膝上提,另一腿向同侧方向作侧踹。
- 腾空倒踢:两腿同时起跳腾空,在空中一腿自然伸直,另一腿向后上方摆 起,脚面绷平,上身后仰与腿成环形,脚底接近头部。
- 旋风脚:摆动腿直摆或屈膝,起跳腿伸直,腾空转体270度,异侧手击拍脚 掌,腿高过肩,击拍响亮,转体360度落地。
7•旋子:一脚摆起,另一腿起跳腾空;两腿伸直后上举在空中平旋,脚面绷平, 挺胸、塌腰、抬头,旋转一周后落地。
- 大跃步前穿:前跳距离须大于弓步,在空中挺胸抬头、肢体伸展。
八、 跌扑滚翻
- 抢背:一脚起跳腾空前跃,上身卷屈,肩、背、腰、臀依次着地翻滚,轻快圆 活,起身迅速。
- 鲤鱼打挺:迅速挺腹,两腿下打宽不过肩,起立轻快。
- 扑虎:腾空要高,落地要轻。手、胸、腹、膝依次着地,两腿稍屈并拢或稍稍
分开。
4•栽碑:身体挺直前倒,两臂屈肘握拳举于胸前,倒地时身体平直、两腿并拢, 以两前臂或两掌着地。
- 盘腿跌:腾空过腰,在空中成侧卧,落地时下面腿的大小腿外侧与两掌同时
乌龙绞柱:肩、颈着地,腰腿竖直,两腿在空中相绞,幅度要大,动作要轻快 敏捷。着地。
- 扑地绷:两腿并拢,两肘夹紧,身体挺直,平起平落,轻快连续。
太权奉
(一) 手型
- 拳:五指拳屈,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
- 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手指不可僵直,也不可过于
弯曲。
- 勾: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屈腕,手指和腕部都要松活自然。也可拇指、食指 和中指捏拢,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
(二) 常见动作
- 揽雀尾、懒扎衣:
- “棚”出的臂必须呈弧形,高不过口,肘关节稍低于手,手指既不可软缩无 力,也不可僵硬挺直。后手可按在体侧,也可随前手同时出。两臂要保持弧形。
- “捋”的动作无论弧形大小,都必须呈圆形或曲线,不可直着回抽;两腿移 动要分清虚实,上身不可俯仰歪斜。
- “挤”时两臂向前须撑圆,前臂高不过口,同时要和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 “按”时两臂不可伸直,手心要向前,手指高不过头,手腕微塌。按掌要与 向前弓腿协调一致。
2•如封似闭:两掌后收时以肘关节牵引,边分边翻转,不可打卷前臂;按掌要 求同前。
- 野马分鬃:无论是交叉抱或上下抱,两臂都要保持弧形;左抱右分或右抱左 分,腰部旋转起主要作用;分手和弓腰要协调一致,臂与腿须上下相对;前手髙不过 头,低不过肩;弓步的前膝与脚尖垂直。
- 白鹤亮翅:单手向上亮掌或向内亮掌,则两臂均不可伸直,手指要舒展伸 开,但不可僵直。
- 手挥琵琶:面向斜前方,肩胯要上下相对,两肩松沉,两肘坠合,前手高不 过眼,后手举在胸前或停在前臂的肘内侧,两臂保持弧形;腰背正直,臀部不可
突出。
- 搂膝拗步:推掌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由上向下劈打,臂不可直,手高不 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 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 8•云手:无论手心向内或向外,运转都要呈立圆,速度要均匀,动作要连贯;臂 不可僵直或屈成三角形,手高不过眉,两掌在云拨中翻转拧裹,肩不可上耸;两掌 运转要与转腰松跨、移动重心协调配合,不可只是摆动两臂而无腰的转动,身体 也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歪斜;脚尖应向前或略外展;并步时两脚应距离10〜30 厘米。倒卷肱:身体平稳,不可忽高忽低、左右斜歪。动作要协调,不要手动脚不 动或脚快手迟;后手回撤要走弧形,不可直抽,推出之臂不可伸直;转动时以腰为 轴;退步要轻灵,脚前掌先着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后移。转身倒卷肱时,要先移 重心,再转身提步;下搂手不可走直线,前推手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向下劈盖。 前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要沉肩垂肘,身体正直,转动灵活。
9•单鞭:无论单推掌或左右推掌,两臂皆不可伸直,手高不可过头,勾手不可 僵劲,后臂也不可过横或过张;头要顶,腰要松,肩摇沉,胸要含,腕要柔,避免挺胸 收腹。
- 左右穿梭:两手上托和前推要协调一致,两臂成弧形。前推之手高不过 眉,低不过腰;旋转不可僵滞,方向要明确;保持沉肩垂肘,松腰敛臀。
- 闪通臂:前推和上托时,前后必须协调。两臂皆成弧形,前掌高不过头,低 不过口;身体中正不倚,松腰松胯。
- 金鸡独立:无论挑掌或撑掌,臀部要成弧形;支撑腿稍屈站稳,另一腿大腿 提平。
- 高探马:向前穿推之掌高不过眼,后掌收在小腹前。
-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掌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 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 双峰贯耳:两拳经身体两侧向前上方横打,高不过头,低不过口,相距约一 头宽,拳眼斜向下,两臂如钳状;两肩要沉,两肘不可扬起。
16•海底针:两腿虚实要分清,上身前俯不超过45度,臀部不可突出,臂伸向 斜前方,手指指向前下方。
(三)步法
-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 退步:前脚后退一步。
- 撤步:前脚或后脚后退半步。
4•进步:两脚连续向前移动各一步。
5•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
- 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 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 紧,脚尖向前,高过腰部。虎尾腿:后蹬脚的脚尖勾起,脚跟用力向后由屈到伸猛力蹬出。蹬出后膝 部挺直,脚尖朝下,脚高于胯;支撑腿挺膝伸直,两手扶地。
- 横钉腿:横钉腿脚尖勾起,脚尖用力从侧方向向前由屈到伸猛力横钉。钉 出后膝部伸直,脚与胯同高;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横钉脚。
- 骗马:里合横摆腿的脚要高于腰部;支撑腿稍屈,站立要稳,眼看横摆腿。
- 跳跃蹬腿: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脚慢慢蹬出,腿伸直,脚尖 上勾,脚高过腰部。—、手型
- 平拳:五指卷屈握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任何指骨 都不得凸出拳面。
- 鹤顶拳:五指屈握,中指突出成尖,拇指压于中指的第一指节上。
- 凤眼拳:除食指的第一节指骨结环凸出拳面外,其余四指紧握,拇指的第二 指骨压牢食指的第三节指骨。
- 双凤眼拳:除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指骨结环凸出拳面外,其余四指紧握,拇 指的第二指骨压牢食指和中指的第三节指骨。
- 羌子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紧,四指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指骨紧屈, 拇指向内弯曲。
- 龙抓:五指稍张开,第二、三节指骨稍弯曲,腕关节稍向上屈。
- 虎抓:五指用力张开,第二、三节指骨弯曲,第一节指骨尽量向手背一面伸 张,使掌心凸出。
- 鹰抓:除拇指外展弯曲外,其余四指紧握,使二、三节指骨弯曲,但不得 屈拢。
- 鹤嘴手:五指捏拢,屈腕。
- 鹤顶手:五指捏拢,屈腕。
- 单指:除食指伸直外,其余四指弯曲。
- 双指:除食指和中指伸直外,其余二指弯曲,搏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指上。
二、手法
- 挂拳:拳自上向下快速扣击,力达拳面。
- 鞭拳:直臂或屈臂,用拳背由前向后平抢,力达拳背。
- 扫拳:直臂向里斜扫,直臂向外斜扫、直臂向里横扫,直臂向外横扫。
- 抛拳:拳自上向下呈环形运动,臂微屈,力达拳面。
- 撞拳:肘屈或微屈,肌肉紧张,短促用力向前撞出,力达拳面。
中函我术简明教程
- 盖拳:拳自上向下呈弧形运动,臂微屈,力达拳面。
- 钉拳:屈肘,拳由上向下,用力短促,力达拳面。
- 插拳:拳向前、向侧等不同方向快速插出,力达食、中指和无名指第二、三节
指骨。
- 切掌:俯掌沿另一臂下方向前切出,力达掌外沿。
- 撑掌:掌心由上向下用力压撑,力在掌跟或掌外沿。掌指可并拢也可微
张开。
- 伏掌:屈臂一由外向里旋,用掌心下按。
- 插掌:臂由屈到伸,直掌快速前插,力达指尖。
- 标掌:肌肉紧张,短促用力前伸,力达掌尖。
三、 肘法
1.撞肘:握拳屈肘,用肘尖顶出,力达肘尖。
2•担肘:屈臂,肘由下向上抬,力达肘尖。
- 压肘:屈臂,抬肘经胸前向异侧反臂下压,力达肘尖。
四、 桥法
- 圈桥:直臂立圆绕圈,圈不要过大。
- 盘桥:屈臂或臂微屈立圆绕圈,高不过头,低不过裆。
- 切桥:前臂向前下方挫切。
- 沉桥:屈肘使前臂由上向下挫沉。
- 滚桥:前臂向前下伸出,同时向内滚转。
- 缠桥:缠绕的圆周直径不得大于30厘米。
- 穿桥:从另一臂的下面向前穿出。 五、步型
- 一字马步:两脚分开,距离约三脚长,两脚尖外展成一横直线。
- 二字马步:两脚分开,距离约两脚长,脚尖正对前方,两膝向里紧扣,上身直 立,收胯敛臀。
- 单蝶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跪地腿的小腿内侧贴地。
4•双蝶步:两膝靠拢,大小腿的内侧均须贴地。
5•骑龙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接近地面,两脚间的距离约为两脚长。
6•跪步:一腿屈膝下蹲.另一腿跪地使膝部接近地面(不得贴地),脚跟离地, 前脚掌着地。臀部坐于跪地腿的小腿上面。
- 拐步:两脚前后交叉,前腿屈膝下蹲,脚尖外展摆步,后腿跪地使膝部接近 地面(不得贴地),小腿与地面成水平,脚跟离地,脚尖与摆步脚的脚跟成直线。
- 独立步:站立要稳,支撑腿稍弯曲。
六、 腿法
- 腾空双侧踹:纵跳要高,蹬踢要快,膝部要直,两腿并拢,脚尖勾起,整个躯 干在空中侧倒平卧。
- 跳跃双虎尾腿:跳起后,两手在身前扶地;两腿后蹬伸直并拢,高度超过水 平部位。
釗 术
剑法
1.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 下为立剑,剑刃朝左右为平剑。平刺剑剑尖高于肩平;上刺剑剑尖高于膝平;低刺 剑剑尖贴近地面,不得触地;后刺剑要与身体后转、后仰动作协调一致;探刺剑前臂 内旋,手心朝外,经肩上向前上方或前下方立剑刺出,上体和持剑之臂顺势前探。
2•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劈剑沿身体右 侧或左侧绕一立圆;后抡劈剑要与身体后转协调一致。
3•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 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 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 上,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其它动作同正撩。
5•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 绕仰,要仰头;左(右)云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6•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7•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土 (S衣术简明教程
- 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 截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
向下;后截剑斜向右后下方,臂与剑成一直线。
- 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 为平抱剑。
- 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为平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 体;前臂内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剑,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 地;抡穿剑剑尖向后,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 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14•撩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15.剑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压在无名指第一指 节上。
浏览9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