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乱冲打的人。
主要采取:乱中求稳,以静待动,或以乱治乱。对付这样的人,一方面 对付之中要求稳,不管对方如何猛,都置之不理,以不变应万变,寻机反击 对方;另一方面,以乱治乱,对方猛冲猛打,我则移动灵活,防守反击,寻 机击之。因猛冲猛打,容易暴出破绽。或采取对方乱我更乱,我形乱而心不 乱,善抓对方乱的支撑点,从而在乱中击败对方。
对付稳扎稳打的人。
稳扎稳打的人,一般反应较快,暴发力较好,拳比较重,对付这样的对 手,一般应主动出击,不能对方稳扎稳打,你也如此,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战 术,打完就走;或以挑逗等手段,使对方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对方进攻我进 攻,对方不进攻我也进攻。
对付反应不如自己的人。
对方反应不如我,动作速度慢,主要采取快打、快收或抓住机会连击、 重击,打完即走,或声东击西,寻机而击之;并可先发制人,打掉对方的锐 气,或后发先制,以逸待劳,空中截挡,以计破敌。
第四节古代兵法在散打竞赛中运用的分析
兵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长盛不衰, 就是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兵法也有其特殊意义;而散打同是中华传统文化, 与兵法更是不可分割。兵法的正确运用,对提高散打竞赛战术充分发挥技术 素质,战胜对手,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者,每战必殆。”在激烈的散打竞赛中,若不了解对方的技战术水平、身体 状况,就很难取得竞赛的胜利。在竞赛过程中,要达到知彼知己,应在竞赛 之前,通过寻问、访谈、观看录相、报导,观看对方的实际竞赛等多种方法 了解对方,然后采取相应的战术决策。在此基础上,利用场上“火力”侦 察,用开头的二十多秒钟,以试探、猛攻、引诱多种手段和战术了解对方的心理、技战术情况,随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打法,要么以毒攻 毒,要么出奇制胜。知彼知己的难点在于知彼,同时也要充分了解认识自 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要充满信心。在知彼知己中最常见的错误:
一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对方,由此产生骄傲轻敌、盲目自信 的冒险主义。一但在竞赛中技战术运用不利,达不到目的,即产生悲观情 绪,导致失败。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髙地估计对方,由此产生失败,甚 至恐惧情绪,长了对手威风,灭了自己士气,动摇了必胜信心和战斗意志。 也许对方不如自己的实力,只因不了解对方,或被对方的假象所迷惑而失 败,对于意志坚强的队员,或可出现奇迹;若双方一战,却达到了意想不到 的目的,使信心大增,立即改变战术,而反败为胜,同时也在于教练员对队 员的了解、信任与鼓励。所以在知彼知己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了解对方, 又不能因一时失利而着急,应充满信心稳扎稳打;同时灵活应用技战术,要 善于观察、分析,识破对方,采取相应的战术对策控制对方;在技术上要抑 敌之长,克敌之短,长短结合,灵活运用。
二、先计后战
汉高祖刘邦曾讲:“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姜太公言:
“先谋后事者昌,以谋为本。”散打竞赛中的先计后战,主要是一方面从自 己队的整体上,安排每个级别,在这方面要纵观全局(参加比赛队的全局,自 己队的全局),整体水平是一定的,关键是如何安排每个级别,若每个级别安 排的恰到好处或微妙之极就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在安排级别时,关 键考虑如何抑制对方、对何发挥我方的技战术。另一方面是自己队有一个长 期训练计划,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系统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 强度,合理安排技战术。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对;不谋全局 者,不足谋一域。”教练员培养队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为 了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要敢于锻炼,不能以一时得失而告终。作为参赛运 动员,更应先计后战,从接到竞赛任务开始,如何完成教练员的安排,如何 弥补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的对手采取怎么样的技术与方略,这些心中都应 有数,都应先计,一但实施计划策略,就要果敢,善于在竞赛中抓战机,决 不能优柔寡断。同时还要计出万全。散打竞赛,总是一方以已之长,控制另 一方,情况随时都在变化发展,所以自己的计谋(战术)一但被对方识破,或 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要随情而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以立于不败之 地。因此教员在训练时,应使队员充分了解掌握多种战术,并且能灵活运用战术,能因敌而制胜。
三、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是散打进攻发起阶段谋略运用的要旨,战术选择的总则。“凡战所谓 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 所备,如此则胜。”(《兵镜吴子十三篇》)。吴殳在《手臂录》的《攻守 篇》中说:“善攻者,攻人之所不守,善守者,守人之所不攻。”在散打竞 赛中大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多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这样才能使 对方真假难分;防不胜防。“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 可谓,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 事。”对手的“所忽”和“不足疑”的心理障碍,正是我方进攻的最好时 机。对方的不意和我方的突然性是散打竞赛取胜的常用手段。但它们是相互 依存的。没有突然的进攻,难以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这主要体现在对 方没有充分准备时,就攻击对方,如裁判喊:“预备——开始”之际,我就 进攻对方,打破双方跳一阵再进攻的常规。攻其不备的时机,多用于开始阶 段和对方进行新旧动作交换阶段。出其不意,则在于对方准备不足或防备松 懈之时,我应大胆实施攻击;若对方防守严密,我应主动进攻,让对方把破 淀暴露出来,我趁势击之;若对方技术全面,我应寻找战机,出奇制胜。关 键是隐蔽自己的意图,制造对方的错觉和不意,迫使对方出现判断和行动上 的错误,为我出奇制胜创造机会;同时,要把战术出奇与技术出奇相结合。 这样,才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战而胜之。
四、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最理想的用兵之道。它的意义是以强大的 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的斗争,用全胜的计谋争取战争 的胜利。这在散打竞赛中,若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具备一定的 实力做基础,一方面力足,反应快,耐力好;另一方面战术意识强,心理素 质好,在技术上既全面又有“绝招”,使对方教练、观众、裁判、对方都感 觉你实力雄厚。欲达此目的,还应迷惑对方;对方害怕时,我更让其害怕; 对方感到不如我时,我更让他感到不如我。对方感到我看不起他时,我更表 现看不起他(但内心要谨慎从事),或者通过信息把我强大的实力,传给对 方,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实战中,往往是一方以迅雷不 及掩耳之势,攻击对方。另一种方法是以高超的技战术控制对方,使对方进 也忧退亦忧,从而产生思想情绪而致败。如果我实力不如对方,就无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同战争一样,没有强大的实力,就无法威慑 对方和以外交政策战胜对方。
五、 致人而不致于人
《鬼谷子》讲:“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 人者,制命也。”《尉僚子》也说:“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唐 太宗在兵书中指出:古代兵法千章万句,最主要的是莫过于“致人而不致于
人”。
在激烈的散打竞赛中,若要致人而不致于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基础, 即技法全面,身体素质良好,熟习战术,这样才能在实战中灵活应用技战 术,主动进攻对方,控制场上局势。在竞赛中,优秀队员大多牵着对方的鼻 子走,把对方的节奏打破,让对方随着自己的节奏打,累时就慢打,或打防 守反击,素质好时,就猛攻猛打,使对方素质没有发挥的余地,累时跟不上 节奏;另一方面,当对方牵制着我时,我应沉着冷静,打破对方的节奏,当 对方体力比我好时,我以技术战胜对方;当对方技术比我好时,我采取体力 战术,快速进攻或反击,使对方没有还手之地,从而反败为胜。散打竞赛, 实质上就是控制与反控制,其战术技术都是如此,只有控制了对方,才能充 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随心所欲,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
六、 兵不厌诈
《孙子兵法》中讲:“兵者,诡道也。”孙武把诡道之术归纳为:“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 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在散打竞赛中“诈”也到处可见,有时,对方能而示之不能,用已之 短,抑对方之长,对方骄傲时,让其更加骄傲,我寻机而胜之。“诈”体现 在一个运动员对战术了解运用的熟练程度。不了解诈,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战 术,不能更好地控制和战胜对方,但教练员,运动员都应清晰地认识到,没 有素质、技战术做基础,“诈”将成为空中楼阁。即使对方中了我方的“诡 计”,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时反而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善用“诈” 者,应因敌而变,因情而异,随情设“诈”,对方因“诈”而败,即达我设 “诈”的目的。设“诈”的深与浅、轻与重,因我方目的而定,视对方技战 术水平而用。
散打训练与竞赛的战术
第五节“奇正相生”哲学思想在散打运用中的分析
《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 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 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之?”(《势篇》)“奇”与“正”是用兵的一对重 要范畴。一般说:正面作战为正,它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明攻为正,暗 袭为奇;实攻为正,佯攻为奇。也就是说:常规为正,奇法为奇,两者关系 辩证统一,奇中有正,正中有奇,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随情从势,变化 无穷。这里充分肯定奇正之间、互相转变,不可胜穷;强调要“善出奇”以 制胜,不可守阵规而致败。
―、现代散打中“奇正相生”的特征
武术散打运用奇正变化的思想非常普遍,散打中奇正概念亦丰富多彩, 如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而且在实战中,奇 正虚实的变化更是瞬息万变,极为重要。
如果把散打竞赛双方看成一对矛盾范畴,那么就会很易得出,这攻防双 方,随时都体现出矛盾的互相转化,奇正思想随时存在。既有正的进攻、奇 的防守,又有奇的进攻,正的防守。如一方进攻为“正”,另一方防守为 “奇”;但攻并非一味进攻,防也并非一味防守。实则是攻中有防,防中有 攻,才能真正地体现“奇正”兼融,矛盾双方互存。故散打竞赛运用奇正原 则,着重讲求战术的更新、多变。当对方认为我意在此时,我却实为彼;当 对方认为我欲攻上时,我却打下;当其认为我要用拳时,我却拳虚而腿为 实,总之,虚实相生,奇正互化,真假难辨。让对方迷惑不解,攻而不及, 防不胜防,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散打“奇正”与军事“奇正”比较:
明朝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第十卷中说:“……而相长短之异,其用唯 杨家之法,相虚实,相奇正,相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 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少林打擂秘决》中记载“攻骤 退疾,虚实兼施,”恒林大师曰:“不得时者待之,危者避之,得机者击 之,得利者连击,击则连三,暴劲制敌。”这就体现出武术散打避其实击其 虚的打法,形意拳家郭云深拳论中说:“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 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杆,谓之实。已手在彼之上,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 用意虚实,只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 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尽也。”拳经云:
“……拳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这充分说明了奇正在散打中的重要性和 它本身变化无穷的特点及意义。又如八卦拳所谓“走为百练之祖。” “走”
中就包含了许多奇正变化;要求阴阳俱含,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刚柔相 济。由此可见散打中的奇正,主要体现在攻防意识的正确无误,合乎实际。 在既定的战术意识实践中要大胆实施,勇往直前。并且要掌握一定的绝招。 象拳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指的就 是技击技艺多样复杂,不可能样样精通,招招熟练,而应根据自己本身的身 体素质和特点,熟练地掌握一种和几种招法,从生理上讲也就是达到自动化 的程度。
在军事上用“奇”和“正”,可以说是力量使用的两种形式。
在对抗过程中,如果说示形欺敌是为了造成对手的不意和错觉,为出奇 制胜创造条件的话,那么,出奇制胜的最后实现,还需要从战术战法上去构 思。示形是对企图的伪装,而奇正则是对力量、技术的具体运用。活力对抗 固然是力量的比赛,而力量在比赛的过程中还要改变原来的形态。力量技术 和力量技术的使用是两回事情,前者只是指物质力量的大小、技术的好坏, 后者则取决于智力的发挥。军事和散打比赛,同是一个道理,胜负之分,不 完全取决于实际力量大小、技术高低,更主要的依赖于力量、技术使用艺术 的高低。
散打奇正,在技术上要求手法多变,步法虚实相间,多年的训练比赛告 诉我们,奇正在散打中极为重要,奇正变化掌握的好坏,关系着胜负、存亡 之理,同时也真正地体现出掌握散打技击水平的高低。
浏览6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