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将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的酬、鸡形、饕形、龙形等动作组合在一起的演练套路, 集实用与表演于一体,动作舒展大方。武林聚会用以表演助兴,常见此拳,可以看出演练 者的功底、气势、火候。各家传承虽不完全一致,但都大同小异,基本原则不变。钱松龄老 师最初传的叫进退连环,后又传以下介绍的五行连环,其中也包括了进退连环的动作。
连1无极式
五行拳的综合应用:这是一个触类旁通的问题,习者如果把五行拳单式应用很熟练 了,综合应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完全是任意组合,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地、因势、 因时,临场发挥。要做到无念无想,信势拈来,着手成拳,自然组合。现随意举几个例子, 以提示读者参考。
-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身形向右稍侧,出右当头炮直击其胸。如敌欲出左手挑开我右 拳,我右手不回,原地一变,成右攒拳佐拳回手时,或压、或掳敌之左手,同时上右步踏其 中门,手脚齐至击敌之承浆,敌必仰跌矣!
- 如敌起转身右摆腿击来,我应立即判断其转身方向,不退反进,当其转过少半身时, 我出左劈掌已近敌身,左手劈其右胯,右手劈其右足三里。如敌还未倒地,我上右步出右 顺步搠拳,黑虎出洞,击其天枢,敌即侧翻。
- 设敌起左低边腿踢来,我迎身而上,右俯拳向右下方横击其血海,阴陵泉。再进右 步变右搠拳击其神阙。如敌闪身格挡,我即再上一步出左炮拳直击其中月完,不计其后果战 斗就结束了。
一般情况在实战中两个组合已足够用了,如用三个组合拳未能制敌,必然是遇见非同 寻常的高手,不可慌乱,要在情绪上压住阵脚,或握手言和,或从容退场,不能让敌方摸透 自己的底线。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小,主要还是自己的功夫火候不到,或缺乏实战经验 所致。五行拳的组合应该是自然的,一切出于无心,不是刻意地追求,甚至打完了也没注 意用的是哪招、哪式才算到位。五行连环虽为表演而设置,但随意摘取两三式也能得心应 手,轻取敌方o只是不要拘泥在套路里,而要举手投足,收放自如
。形意十二形拳
心意六合拳,不论山西戴家还是河南马家所传都是十大形,以应十天干之数。李洛 能先生将心意六合拳发展成形意拳时,最初也是十形,后考虑阴阳五行已包含了十天干内 容,即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 水。便有将十形增扩为十二形以应地支之数的打算。后刘奇藤、郭云深二位先生付诸实践, 应了十二地支之数。其中六形之虎、龙、蛇、马、猴、鸡为属相中之物候;另六形,即矗、熊、 鹰、鸥、船、燕不在地支之内。刘殿琛先生在民国九年出版的《形意拳诀微》一书各形皆是 单式动作反复演练。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有六形已成为组合套路。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 馆,对形意拳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馆内任教的有黄柏年老师、朱国福 及郑汝平二位师兄等。从馆内毕业的何福生师兄和定居西安的田师姐都是该馆的高材生。 馆内学出来的形意拳,基本上是以李存义、张兆东先生所传承的风格为兰本。动作舒展大 方,标准规范,刚柔并济。十二形中将鹰、熊二形合演名为“英雄斗志”,其实还有鹰、熊二 形各自单练的套路,每形只有四五个动作,简练快捷,朴实无华,体现出有肘、腕、胯应用之 精妙,1948年钱老师传授于笔者。即使本门弟子亦极少有人知道此二形的底细。故而本 书予以刊出以付后学,不致丢失。十二形拳虽以十二种动物命名,但并非象形拳法,而是 象其形,取其意»是将十二种动物为生存而具备的猎食、搏击、避险、彳丁动等天然本能中最 实用、最精粹的瞬间势态,引进到拳法中来。目的是感悟其神髓,不追求外形是否像与不 像。意到身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如伯乐相马,只看是不是千里马,而不注意是黄马、 黑马。十二形是五行拳的延伸和补充,要把明劲到暗劲,暗劲到化劲的转化充分展示出来。 既要有刚猛迅捷、势若惊雷、翻江倒海、疾如闪电,也要有轻灵柔和、潇洒飘逸、细若游丝、 如云如烟。与敌交手使对方感觉不出是和什么拳法在对阵,就达到了目的。此种境界要 在长期的演练感悟中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一)置形龙生九种,此为其一子。有关记载说,其体形似鳄鱼,贪睡,亦名矗龙,又与驮同音,可 负重物,或云即驮石碑之龙首龟身者是也!与三藏负经,过通天河者亦是也! 20世纪80 年代有一篇报道:说陕西洛河有一段深水区域,长数公里,东西有两座宝塔镇压此段河道。 五六十年代有人目睹,见一巨龟头如榜槎,目似明灯,裙边有两排黄色光芒照亮河面,曾试 图爬上一艘渡船,未果,舟人大恐。后游去,搀起三尺多高的风浪。
笔者认为如果报道属实,洛河巨龟应该是真正的置龙。而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也就 有实物佐证,并非古人的臆想。十二形中的置形,取其在水中风起云涕的势态。虽然只有 一个左右划水的动作,却有能增强肺活量、调整呼吸、稳定心率、活动腰肾的功能。在技击 应用上变化多端,出敌不意,与撤拳相似,一刚一柔,得益相彰。如前所述,车毅斋先生在 北疆戍边时,一式矍形打遍大漠南北,号称游摹化险,俄罗斯边防将士无不鞫艮!

摹形的手型,似掌非掌,似拳非拳。双手拇指与食指直伸,虎口撑园。中指、无名指、 小指的第一二关节弯曲,根节不动,与手背平直,三指和食指并紧。手相对小臂略向上呈 15。仰角,是摹形的专用手型。其形如戟,故称戟手式。有斩、削、点、抹、戳、扫、挂、擒拿、 点穴等功能。步法是对主轴线,左右45。斜角方向,上左并右,上右并左,走之字形步。一 虚一实,蜿蜒而进,轻灵快捷,如猫捕鼠。双手左右划出两个下方交叉的情圆形,近似杨式 太极的云手。不同的是以肩为轴心,肘不离肋,前俯掌远伸,肘不外翻,食指尖、鼻尖、脚尖 仍要三尖相照。后仰掌停于下脂,两掌心遥向相对。身形应调胯松腰,提肛收臀,以胯带腰, 以腰带肩,以肩催手,以气贯指,有穿筋透骨之效,完全不用两臂的浊力。步法灵活多变, 除左右斜步,向前演练外,还可左右横步后退演练,或进五退五,进三退四,不拘一格。用 三角步,倒插步,圈扣步,拦门彳氐腿等步法反复演练,势若翻江倒海,形却飘然无声。
其应用举例如下:
1-设敌出右拳击来,我迎手而上摆右步,同时右手掳其右腕,无名指点其合谷,或列 缺。疾上左步扣住敌右脚跟,形成以我之正对敌之侧的态势,同时左手弯曲之小指抹其眉 心,腰向左转30。左右,敌必向后仰跌。功夫再好也没有仰首之力,又因其右手穴位被封, 无反制的可能,此式用熟,极易得手,百试不爽。体现出形意拳以柔克刚,以巧制胜的另 一面。 \
- 设敌起转身右摆腿,横扫而来。我疾上摆右步,近敌身后,同时右俯戟手向右外斜 斩,彼身转过时正中其右膝,或小腿,接上左步,出左仰戟手食指直点其天突,敌即闭气而 仰跌。此式要用得极轻、极快才奏效。
- 设敌出右手掳我右腕,我右臂突然完全松弛而下沉,紧贴在我右胯上,敌之拿法则 完全失效。随即半转身上扣左步,左俯戟手黄鹰掐朦式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其左右扶突,敌 必昏厥在地。如敌反应较快,出左手格挡,我则顺式掳其左腕,向外下带领使其前倾。同 时转身换上右步,以我之正对其左侧,已腾出右仰戟手斩其大椎,敌必前仆。此式又体现 出置形之刚猛迅捷,大开大合的一面。置浮烟波亦为龙 摇身以正对敌侧 以胯带腰斜步进 上打抹眉下取咽 扣掳换步打大椎 肋下点封京章门
拨水翻江倒海功 肘不离肋臂裹拧 脚带钩挫风雷生 左右回旋拦敌颈 前取华盖并膻中 坐身抓腿敌必倾
马有疾蹄之功。古代大将走失坐骑就无法出征。两军对阵马会主动保护主人,良马 以速度、耐力、健壮而著称。古有骅骚、赤兔、白龙、黄骡、骐骥、骊9霜、露紫、乌雅等名马。 汉武帝得西域汗血宝马,誉为天马!直到20世纪80年代骑兵才被机械摩托化部队所替
代。虽然装备进步了,但完全取消似乎有些极端。西北、西南边陲地区,崇山峻岭,危崖绝 壁,羊肠小道,马可以上去,机械就无能为力了 !且老马识途,不担心迷路,摩托一旦抛锚, 麻烦就大了,故马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助手。草原上烈马遇敌,前蹄高扬,直身站立,奋力 下踏,连豺狼也不敢进犯,十二形中之马形,即取此意也!
上左步,身形调正与主轴线重 合,双掌
以上为双马形演练方式,其步法与炮拳相同,左右迂回,斜行进步,但要求疾行轻快, 有奔腾凌空,绝尘而去之感。双拳横平挂时,两臂随腰转动而动,肘不离肋。拳随腕动而 旋转,实用时方能得心应手。双拳相并,快速弹抖而出时,双臂、肘、腕皆松至极致,柔若 无骨,把所有的肩、肘、腕关节松开,为丹田气打开通道,使其力贯拳尖,如灵蛇吸食,如软 兵器之流星锤,惊弹,抖擞,收放自如,有穿筋透骨之能,拳到敌仆,把打击效率稳定在90% 以上。
以上为单马形演练方式。其中有:膝撞, 点踢,前拳击面,后拳击肋,上、中、下三盘齐摧。 敌身法再快,总有一处会被击中,具有较强的攻 击性。出手发劲与双马形相同,仍要松腰坐胯, 松活轻灵,丹田发动,气贯拳尖。
马形之应用:
马形动作,似刚亦柔,其打击近似炮拳。容 易掌握,力度可轻可重,快速简捷,失误较少。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摆右步,上左步,同时双俯 拳从右前方挂开其右小臂,形成以我之正对敌 之侧,角度不要太大,只要敌拳方向错过,落空, 我双拳旋转回手时,已击到敌面门,只须前寸一 步,敌即仰身而跌矣!由于我双拳是在水平面
上以肘为圆心,双腕旋转一小圈,挂防、回打,形成一个自然运动的轨迹,敌方没有应变的 机会,以显示出攻防一体的优越性。
设敌出左拳击来,我摆左步上右步,同时左俯拳击其左小臂,右俯拳击敌左肩,前寸一 步,左拳已击敌面门,这是将挂改为打,前两攀是调动敌方意识,使其注意力集中到应对左 臂的攻击,第三拳出其不意地就击中了没有防御的面门,体现出虚实相间的打法。以上双 马形打法大致如此。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摆右步,出右分缰式,挂走敌右小臂使其击偏,提右膝撞敌之曲 骨,同时左俯拳击其右肋,右俯拳击其面门,上、中、下三节齐到,敌应变再快,不可能上、下 兼顾,必有一处中的。
设敌起左里挂腿击我右颊,我摆右步,上左步,近身,双拳横挂,击其左小腿之三阴交、 中都,回拳便直奔其面门,同时提右膝撞其曲骨。或起右拦门腿击敌右腿之丰隆,敌必仰 跌。以上为单马形应用之例。
马形应用多变,要敢于近身,挂手要轻,不给敌以借力之支点,打手要重,使其丧失二 次还击的条件。故而步必分虚实,手出阴阳,劲现刚柔,身有动静,式必开合,把见吞吐,如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万象森列,皆为我用。既可先发制人,也能后发先至,使敌茫然无觉、 不知如何应对,方为得之。
龙有搜骨之能,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龙在播云布雨时矫首现爪, 长可经天。龙需隐忍待时,则可蛰伏于苇叶,树洞之中,子曰:
“尺蟆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 蛰以存身也。”俗云:能屈能伸是条龙,只能伸不能屈是条虫,诚哉斯言!少年读书,曾有 一节故事,讲一书生,某日天色晦暗,取书观于窗下,忽见书页之中夹有一线,扭曲盘结,蜿 蜒而动,俄顷化为一条青龙,逐渐长大,窗外顿时风雨如注,雷电交加,此龙破空飞去。此 即所谓龙有搜骨之能所喻也。伸可经天,屈藏于密。龙行云中,按正弦曲线上下游动。龙 形拳法即取其意,而设其形。演练多为单式直线前进,往返行步。初练时习定步,腿上功 力长进后,练跳步。还有黄柏年老师所传之龙形八式组合套路,有较强的技击功能,本章 一并刊出,以付后学。
青龙探爪坐盘下势时,应注意后腿膝盖顶紧前腿弯,臀部不可直接坐在后腿上,要保 持四五厘米的距离,否则就是偷4赖、自欺,不上功夫。笔者十五岁时练龙形下势,钱老师一 脚站在我后腿上,先生体重约75公斤左右,我竟然架子不散,先生点头赞许。至今,我年 已八十仍能下势,不减当年。先生之教诲毕生受益,师恩永在。定步龙形练到一定程度时 应缓缓起身“出水”,徐徐落步“探爪”,才能练出坚实的下盘功夫,愈慢愈好。龙形练的是 壬脉,所以下势探爪不能低头、弯腰、驼背而要头向上扬、松腰、坐胯、收臀、提肛。
青少年习龙形有了定步演练基础后可练跳步龙形。即将青龙出水与青龙探爪合成 一个动作。当起腿右青龙出水时,左脚垫一小步,身体腾空,空中换腿,落地佐青龙探爪。 然后掳手成拳起身,右脚垫一小步,腾空,左青龙出水,空中换腿,落地,右青龙探爪,如此 一起一落,换式前进,如龙行云,其转身、收势,与定步相同。练跳步龙形能增强腹肌,充实 丹田,贯通壬脉,逐步增加弹跳高度。笔者的师叔赵道新先生,曾与人竞技,对手身高力大 猛扑过来,先生起身,跳步龙形从此人头上飞了过去,在空中换腿时,后脚一点,下中玉枕, 此人颓然前仆,遂起身折服。在没有助跑,凭空起跳,如旱地拔葱的情况下能耸身跃起一 米七八高度,空中换腿,落地无声,跳高运动员也未必做得到。龙形用法与搦拳中之狸猫 倒上树相同,不再复述。
龙形八式是黄柏年老师传给马恩宸师兄的组合套路。20世纪50年代马师兄演练时 笔者记录下来,后马师兄英年早逝,未传承下来,故十分珍惜,现一并刊出以资后学。
浏览2,3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