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匡师傅敬重问公的学养胸襟
原来叶问宗师也有文艺的一面,他对私家弟子陈卫匡说:“谁能出 不由户! ”一句《论语》的名言,中肯地将中华尚德文化以及执中的咏 春拳术归纳起来了,也许这就是他晚年所掌握的咏春精要。对着不同的 弟子,具多重性格的他会有不同面目。
1955年离开家乡佛山来港谋生的陈 卫匡师傅,公余时已习蔡李佛、蔡莫等 多派拳术,陈师傅父亲得悉同窗兼同乡 叶问宗师也移居香港,便着陈师傅拜他 为师,学习咏春拳术。问公与陈师傅的 师徒情,自此开始。
几经转折拜得名师
问公为人谦厚,处世低调,开班授徒,从不以广告招徕,而在港居所, 亦鲜为人知,陈师傅有心寻访求师,也绝不容易;几经转折,最终于1968 年,幸得徐尚田师兄的引荐,陈师傅拜得问公为师。“当年我们合资用每月 五百元的学费邀请师傅到窝打老道我家教拳,五百元几近我家当时一个月的 租金,但对师傅来说,只是区区之数,他肯教我,也不是为钱……”陈师傅 的家面积四百二十平米,月租六百八十元;他忆述:“当时在我家一起学习的,
在陈师傅学习咏春时,问公已经年迈,但武功根底深厚。提 及问公现今传世的八厘米录像,陈师傅有这样的见解:“当时病危 的他,所打出来的,并不能代表他的平时水平,但要知,烂船有 三‘斤,钉,是‘斤’不是‘根’……他着实功力深厚。”陈师 傅称
:“问公教咏春,强调弟子掌握对敌时的接手动作。于黐手 时,一忽儿间,他会以手抢中而入,若在无意之间弟子能拦着他 的手,他会露出微笑,表示满意那学生的水平。”当然,陈师傅 也认为,这突如其来的一招,沉厚有劲,并不易接;“师傅的功 夫已到了化境,他发了劲,看起来像没有做过什么,在一般的情 况下,是不易察觉的。”
除了我和弟弟陈肇龙外,亦有其他师兄弟,包括刘汉 琳、文彦光等。问公每次来教拳,都由文彦光负责驾 车接送,教拳、练习都在家中的同一角落,每星期两 三次不等,每次个多小时。”陈师傅谈及初次与问公见 面时,表现得十分兴奋。“记得当时师傅穿唐装,十分 整齐,谈吐斯文,待人随和,看来一点儿也不似一个 功夫教头……当时我们一众的徒弟拜师,亦不枸小节, 无须什么斟茶跪拜仪式。”除了在拜师礼上没有拘束 外,问公为人胸襟广阔、不分门派,这是陈师傅所佩 服的,“师傅明知我同时学习其他拳法,如蔡李佛拳、 空手道等,但他亦全心全意收我为徒,教我咏春拳术, 完全没有门派观念之分,眼光远大;正因如此,师兄 弟们都对他敬重有加。”
陈师傅认为问公的教拳方法于当 时是非常前卫的,作为一个师傅,他 全无架子,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有讲 有笑
s但在教授奉法时,又认真严谨, 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陈师傅十分欣 赏问公的教授方法,“师傅干教拳时, 从不责骂学生,如学生玩得一手好拳, 他会在旁点头微笑,以表示满意及鼓 励;倘若学生表现欠佳,或是教而不 善,未达到他的要求,师傅亦只默然 以对,不会直接喝骂。”陈师傅觉得问 公不但能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亦 懂得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师傅 与学生对拆时,十分照顾学生的能力, 因他武术精湛,挥洒自如,懂得如何 点到即止,绝对不会打伤学生。”虽然 年老的问公其后已不常踢打木桩和直 接与学生对打,但他仍坚持亲自在旁 指导,偶然也会示范拳法,纠正学生 的错处。
陈师傅从问公处学得,咏春重基础,也重发挥,功夫要软硬兼施才行: “师傅十分重视出拳技术,提点我们不要只知斗力,但又强调要注重腰马。” 提及出拳技术时,陈师傅十分专业,一面讲解,一面示范动作,招式纯熟, 柔中带刚,不愧为一代宗师的传人。
陈师傅认为有些同门误解了学习咏春的精神,施教的以为教咏春等于教 学生去打人,受教的于学习过程中又因本能的畏痛而害怕被打;陈师傅觉得 这全因为他们误解了学习功夫的目的和方法,他强调,问公经常教导他:“练 习咏春不能只对着木桩练习,要与别人多加对打切磋,从实际搏击中汲取经 验。过程中不要害怕被打,因为只有被打过,才能掌握打人的技巧;但在学 习打人的时候,目的又不应只放在如何去打人上面,而是要学会怎样不被人 打。
《论语》名句解释咏春
在陈师傅的心目中,问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好老师。“师傅给我最深刻的 印象是他常常引用孔夫子的话来教授咏春拳法中的哲理,他爱用《论语》教 导我们怎样学习黐手。”令陈师傅难忘的,是当年跟问公的一次对答;问公在 教他竊手时以佛山口音的嗓子说:“谁能出不由户? ”陈师傅随即以佛山话应 以下句:“何莫由斯道也?”师徒于一刻间有所共鸣,何其快慰。陈师傅解释,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是叫弟子以正道学习咏春,问公经常强调“咏春以手作门户”,那么,守中用中,是咏春手法的 正途,等如常人上街,必经正门一样;学咏春,不能 走旁门左道,不能走后门,不要将手乱用,不要多加 花巧。陈师傅仍然深深惦记着问公的教诲,他说:“师 傅又常提及《论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也’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他希望习武 者处事做人要低调。”陈师傅认为问公是一位以身作则 的良师,他言行一致,“……师傅本人作风十分低调, 谦卑随和,他重视品格内涵,从外表完全看不出他武 艺超凡。”
咏春跌打倾囊相按
由于陈师傅来港初年曾寄居 住于漆咸道的一间跌打医馆,闲 时为该医师代笔缮写药方,加上 父亲及伯父是中医,所以对跌打 医术略知一二,并对此传统国粹深感兴趣。不过陈师傅能跟问公学跌打,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师傅说:“问公深藏不露,我们师兄弟最初只知他懂得咏春拳术,根本不知他亦认识跌打。”然而习武练拳,损伤叶问宗师手书药方,难免;有一次陈师傅于教拳期间误伤徒弟,他在三喜拿楼的纸袋写的,如今楼与问公饮茶时谈及此事,并提到有关内服药方的施弥夂珍贵 治方法,问公随即以拿出插在口袋的钢笔替他默写药 方一道,这是有名的“咏春十三方”。此刻陈师傅才 得知问公同时晓得骨伤医术,于是恳求问公在授拳之 余,兼教跌打。自此,陈师傅便追随问公习医习武,尽得问公所传。至今陈师傅仍然保存着昔日问公在酒楼所写的那道药方,在陈师傅的眼中,问公是位多才多艺的一代 宗师。
陈师傅记得当年每次练拳后,师 兄弟总会与问公到弥敦道龙凤茶楼喝 夜茶。问公爱喝寿眉,爱吃肠粉、马 拉糕、莲蓉包,偶尔也抽“骆驼牌” 香烟。饮茶时,师兄弟爱与问公谈 笑;然而,陈师傅本人则从来不敢如 此,因为他十分尊敬问公。师兄弟们 对问公十分热情,经常会争相替问公 斟茶,以表敬意,陈师傅记得有一次 问公终于忍不住说:“大家不要再替 我斟茶了。”当时大家莫名其妙,摸 不着头脑,后来问公解释,原来冷了 的茶他不喜欢喝,但师兄弟们又不停科錢斟,盛情难却,只得快快喝下,到喝不下,茶又凉了;他这样说,是请徒弟们不要太客气,事实上,问公在并有放射性角度。他的背后,就是卩东师傅弟子面前完全没有架子。陈师傅还补充说,由于问公 给他绘画的油画作品晚年身体欠佳,要注意饮食,便不吃肠粉内的肉和莲 蓉包内的莲蓉了。饮茶后,陈师傅便与师兄弟回家继 续练习,咏春、蔡李佛、空手道等等,什么都练。昔 日问公与徒弟间关系融洽的情境,陈师傅至今仍历历 在目,说起来时也津津乐道。
习武有得
因着陈卫匡师傅对骨伤医学的认识,他对咏春的架式结构十 分重视。所谓结构,就是腰马合一,这是全世界的功夫,包括西 洋拳在内都强调的。何谓合一?陈师傅认为:“不合一,就不成 功夫,而且个中的要求极高,要做到肌肉、骨架百分百的协调配 合……”这是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去追求,再加以时日的浸淫才可 达到的;陈师傅觉得,有些咏春学S对此有所忽略。
此外,角度在咏春拳术中也极为重要。陈师傅说:“每一下 击打动作都有它的目标,出手并不是要打空气;把拳套打得沉 雄、爽快,并非练功夫的最终目的,因为应用起来时环境便不一 样了! ”因此,拳套中每一下动作的角度,陈师傅都经过深入的 研究,而且有所领会,他说:“咏春的出手是放射性的,自己的 身体是圆心,双手就从圆心向左中右方发放出去;角度不足,不 足令自身安全,角度太过,便失却意义了。”陈师傅的这番心 得,特别适用于寻桥、标指的转马动作之中。
陈师傅又谈到教功夫的心得,具备丰富教拳经验的他慨叹 说:“现在有一些学员可能因功课繁多或工作时间太长,学习态度 有欠认真。”陈师傅认为若要学好一门功夫,最重要的是学习态 度,必须以“心”为本。他亦勉励自己已作为人师的弟子要不断 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才能再教下一代。
浏览2,0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