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调节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求得生存条 件。人的神经元可处理人体主观适应自然的信息,武术信息方法与信息反馈来源于人的感 觉、触觉、知觉、注意力、认知能力、警觉性、运动觉及人的神经系统等器官,武术信息方法要 研究人体生命信息的反馈与传递,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变化和调整。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要 遵循自然规律,而且要有社会行为准则。例如:在城市道路交叉路口通过时,能否通过由交 通信号灯的信息为准,人对信号灯的信息反馈必须有遵守的行为反应,才能保障安全。武术 信息方法也是一样,由人的感觉、触觉、知觉、注意力、警觉性、运动觉及人的神经系统等器官 获得信息与信息反馈,根据信息与反馈调整行为活动。
武术信息方法与反馈,必须用易理等科学文化分析武术运动的信息规律。例如:人生活 在地球引力下,身体的重心和平衡条件必须遵守力学原理的规律,武术运动离不开保持重心 和调节平衡,人的平衡系统产生人的运动觉等信息反馈,使人在运动中可调整身体的重心和 平衡。武术信息方法是用心与意识迅速获取信息,用正确的方法使技击动作反应神速,技 击力量集中于预发、欲击的状态,只要心一动,意、气、力量即到交点。武术实战是由人体下 意识的本能来完成的,武术拳理:“遇敌好似火烧身”就是火烧身的信息,使人必须做出一种 本能的应急变化,这种信息的反射活动在神经元所形成的反射弧中完成。
当今科学信息时代掌握相关的信息,为人的本能做出正确反应。例如:当今人类的信息 中农业有劳动生产科学育种、科学种田的信息,工业有科学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 效益的信息,军事更是进人到了电子工程学的运用、产生数字化的信息。人在客观世界中充 满着各种信息,大脑对色、香、味等信息,它并不是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来表明事物或通过 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所包含的东西。
信息方法与信息反馈是运用信息的观点和理论,分析研究系统的性能和运动规律的科 学方法。信息的特点是以信息概念作为考察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结构 和运动形式,把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
信息方法是运用信息的观点和理论分析研究系统的性能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它的 特点是以信息概念作为考察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式,把系 统的有目的性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信息经过输人、先存JC和处理再输出相应的 信息,在过程中有新的信息反馈,使信息基本概念更新。例如:两个高水平的乒乓球选手在 比赛,发球的选手技术再高,有许多接球的选手在接球之前就有预见,球会落在哪个方向。 这种预见的水准就是信息方法。所以武术技击中也可运用各种信息方法辨别事物的变化, 研究对手现象,使自己做出正确的本能反应,产生武术运动的灵劲。
运用反馈的信息,可研究生物自动调节现象。反馈就是被控制的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 作用,这种反作用影响这个系统的实际过程或结果。它是一个以部分输出反转,来作为新输 人以改变系统输出的控制过程。当这种反作用加强被控制过程时,称为正反馈。如果反作 40 用是减弱被控制过程,则称为负反馈。反馈可见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具体辩证。如恒定计 量,会自动切断电路,使温度在事先恒定范围之内。又如定时器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出特定的 反映。武术实战中的信息反馈概念中,存在唯物辩证法关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辨别,有利辨 别武术运动的方法,促进正确地反应与速度和灵活变化。
人们运用反馈的信息,可研究生物自动调节的条件反射:一切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行为, 从其起源的方式来看,都是反射。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人或动物 先天就具有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例如,手碰到火就会立刻缩回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 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经验而建立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非思维形式 的反射活动。当缺少直接经验时,则表现为非条件反射。当直接经验比较丰富时,则表现为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包括思维形式及非思维形式的反射活动。直觉反应就是非思维形式的 反射活动,它包括非条件反射以及非思维形式。
人和动物都能用触觉感知环境,这就是天生和本能。这种本能,产生适当的行为,从而 达到预定的目的。有目的的冲动是一切行为的中心。人对外界条件的认识以及应付环境的 行为可以改变,但驱使人确定行为方向的半能动力则不变。目的不变,策动行为的方式“本 能”可表现得更好,因为人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认识。
人对事物的认识观点不同:一片树林被不同的人看见,有不同的感觉,商人看树林的价 格,路人看树林是行路标记,军事上把树林作为隐蔽体,居民把树林当作绿地散步,青少年把 树林看成静中求学的地方,儿童想进人树林就是快乐地游戏(捉迷藏等),情人愿进人树林 尽情谈情说爱,练武者找树林训练武术等。以上一片树林引起了人们不同的需求,对树林产 生了不同的观点,树林也因人们不同的观点或需求产生了不同的性质。
在技击截法中的信息方法,了解武术截法与信息发送的关系,对方不同的进攻是向不 同、发送不同的信息号码,据此由我方处理信息就是不同与不同的截与打。例如:截法有截 手、截足、截面、截言、截心。截手者彼未上而我先截之,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我先截之,截心 者彼即眉梢有戏、眼笑、言甘、意诚,我有防其意者而迎机以截之。
由于信息流程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反馈信息的作用,才使系统按预定目标实现控制。这 种信息方法现已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在技术系统中的通讯、控 制、导弹制导、电子计算机,人的生物系统中的生命现象,各个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神经 中枢与各个感官之间的联系,大脑的记忆与指挥等等。看起来它们之间的物质构成和运动 形态都极不相同,但是信息方法可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联系,把它们统统看成是通讯与控制 系统。武术实战可通过反复的信息反馈,提高本能的正确反映。
武术中提倡拳不离口的训练。拳不离口的训练把人需要武术能力的特定情况下的信 息,自然形成的语词指导体系,变化为指令,使效应器官对动作模式识别,对自然语言声音的 理解,发生有效的作用。武术训练中人自言自语,或心理暗示训练达到生理允许的技术能 力。武术运动训练中发声,也有以声造势,先声夺人的目的。
自然语言(梵语等)有区别于数理逻辑的形式语言。形式语言是人们在自然语言的基 础上由于某种特别的需要着意创造出来的。自然语言具有三大职能:
充当信息的载体,由语形、语音和语义组合而成,指称为人脑所反映的事物及其性质 和关系具有指谓性;
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媒介,能把一定的思想内容通过语音、语形的方式传递给他人,即具有交际性;
是活在人们心头上的语言,用信息(语境)传递内心态度(语气)精神自然表现与心 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不同国家的人在自然语言上有相同的语音。如婴幼儿的哭声、人的会意表情和声音、成 年女性的某些叫声在语境、语气方面,全世界的人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这就是一切源于自 然。自发的语气和语句,是信息的发出。
练武之人做到,练拳不离口的指导武术训练,武术用语、语气和语句内容是很丰富的,传 统武术中经常以“和”发声。以“he”(和)、“huo”(豁)、“he”(贺)的声音展现在武术运动当 中。用“和”与“合”、“咦”与“宜”等等语义、语用指导增强武术训练,使心脑获知训练者的 信息状态,用武术训练之中的信息载体促进心、脑与躯身的相通,用心理暗示训练目的。所 以武术训练要有自然语言及数理逻辑的形式语言来帮助。
“和”与和平相通,没有战争并不等于和平,人与人之见的争斗就属不和,所以习武之人 习武先修德,首先是语言和气,心地善良,相互尊敬,人各有心,心各有见。但可各自发表见 解,求得心胸坦荡,心能一致,待人亲切,诚恳,这才是和。习武之人,无狂妄之气,骄傲之心, 遇敌之日,思谋所学,可以动则动,可以止则止,凡皆得其中和也。而今,习武轻狂而燥率者 可鉴“和”,以“和”为始。学艺之事无狂妄之气,骄傲之心,遇敌之日,思谋所学,可以动则 动,可以止则止,都是得其中“和”也。
初中时期的武术歌:[要使身体好,天天做早操。][脑子越用越好,身体越练越强。][ 生铁不炼不成钢,人不练武不坚强。]
第七章:高中时期的武术训练
高中时期的人群是青春的象征,他们象征着早晨的太阳。武术训练不同于少年时代的 玩武术,要多学武术文化,研究人的生理知识,多知、多懂武术道理,想一想每个武术动作的 所以然。多练单个姿势,认真训练智能、体能、技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个人潜能。
高中时期思想和身体都进入成年阶段,合理练武有利于身体和思想的健康,可把许多文 化知识运用到武术上来,使自己学有所用,提高对自然科学文化学习的兴趣,实现自己向文、 理、艺大学方向发展的目标。
第一节:燕子取水式的训练
高中时期武术训练燕形拳势:燕子是一种翅膀很长的鸟,尾巴像张开的剪刀,喜欢在水 面上飞行捕捉昆虫,属人们喜爱的候鸟,是候鸟中与人类最亲近的鸟。本式取燕子在江河湖 泊水面取水抓虫的灵巧于拳式中。燕子取水式的训练,分为一步原地训练和开步训练。
一步原地训练方法如下:左式。身体侧身站立,右脚在前,右手贴于左胁,左臂上伸左手 下钩。如图(41)。
接上式,右脚向右插一大步、左脚下蹲,右手前伸,左手护于右肘左侧,右手沿着左胁向 右下穿出。如图(42)。
接上式,右脚上步和左脚同时蹬直,身体由下蹲起来成为直立,左手推动右肘上升。如 图(43)。
接上式,身体侧身起立,左手贴于右胁,右臂上伸右手下钩。如图(44)。
接上式,左右手沿着左胁向左下穿出,左脚向左插步。由此左右式反复训练,次数因人 而异。燕子取水式的左右纵横,闪展翻转是仿生于燕子的生灵本能,有动有静,有起有落。
武术文化:初步认识武术哲学中的矛盾关系,矛盾是阴阳的一种体现。古战争中有矛就
有盾,矛盾的对抗是拳术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武术实战理论的科学成分。训练矛盾方法比训 练打沙袋等笨方法好,因为中国功夫的实战,只要以身体能量的百分之几十,足以击倒一般 的对手。练好了矛盾的拳法,武术实战中思想有了内容,动作就可比别人快了半步,容易掌 握武术实战中的主动和变化,武术拳理的阴阳变化可一通百通。
第二节:怀抱卧石的训练方法
怀抱卧石的训练方法。
侵扑站:侧身站立,左肩领前,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前虚后实,左足尖微翘离地,足跟着 地,全身重心在右腿上。同时,两臂从容下垂,手指向下,两肘微弯护肋,两臂内扣,舌顶上 颚,胸门含劲,心守气沉,肛门上提,浑身自然,两目向前方平视。如图(45)。
承侵扑站,左脚向前面进半步,右脚跟在左脚后方脚跟离地,身体下蹲,两肘屈靠肋际, 双肘弯曲贴肋,双手平伸向前插,掌心向上。如图(46)。
承上式,身体向右起来,右脚向右前方上一大步,左脚蹬直。双手并力由左胯向上托起, 手臂略成弧形向右前方推动。如图(47) ^
承上式,左脚稍微提起图(48)。图(49)。右脚下踩的同时身体下蹲,两肘屈靠肋际,双 肘弯曲贴肋,双手平伸向前插,掌心向上。
承上式,身体向左起来,左脚向左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蹬直。双手并力由右胯向上托起, 手臂略成弧形向右前方推动,左右反复交叉训练。
由此反复左右训练,如抄起千斤卧石。
15岁时,人已近成年,根据所学的武术学科文化,所训练的武术动作,自编一个武术套 路,使武术训练内容更丰富,小孩自编自练六式太极拳,五式形意拳(五形),八卦八小掌的 演练,教练可帮助学生,改变一些练习自编练习的细节,让15岁的青少年明白,中国传统武 术的每个动作都可以互相连接,种种连接方式,如七音七色的变化,无穷无尽。以下例出3 个动作的连接方法,提供给学习者参考:双把接蛇形串拳,再接虎摆尾。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范围包括武术哲学、中医学、儒家思想、物理学等知识,组成多学科 的武术拳理文化。根据武术文化的特点结合人体生命历程,科学训练。多知多懂武术文化, 在武术实践上“行生于理、理随于行、其理愈明、其行愈高”,理论水平和训练内容都将按照 科学,求真务实。15岁后的武术训练,文武知识都要加强、加深,使学习武术者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提高二能。
讲述文明礼仪、武术手语,认识有3000年左右历史的《易经》在文字上有今义解古书的 回味,古埃及的象形字早已淹没了,而中国的象形文字沿用至今,说明中文初创合哲理。
例如:武术“含三为一”的“智、体、技”三能的三个字:
智,可拆成日与知,知就是:知道、晓得、明了。以日字为基底,也就是通过不断增加 的时间,知道正确地理解,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晓得对事物作出迅速灵活的反应。
体,可拆成人与本,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积蓄个人的能力。
技,可拆成手与支,支就是支持双手在技击上,运用拨转的技能和手艺。
打,可拆成手与丁,丁就是一点儿的意思,表明手打在技击中只有极小的作用。
踢,可拆成足与易。易,就是不费力。足踢可使武术技击轻而易举。技击多发挥足 的作用,就将技击变得容易了。
综上拆字分析,似乎易理先哲,创字之初,就暗示武术技击取胜主要是脚打七分,手打三分。
中文的“重”字、“力”字,在武术文化上也有阴阳关系,将“重”字与“力”字相合,就是中 文繁体的(動)字。此时的“重”字,可拟议为人的重心,此时的“力”字可拟议为人的能力与 方法等等。这两个字一旦分开就不是“动”字,“重”字与“力”字分开,重心与力量就失去方法。
认识掌握中国传统武术的特点、特色,练出民族文化风味,学习人体生理解剖、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第三节:趸中节的训练
趸中节是调和人体阴阳平衡、训练人体内五行,开发个人潜能的武术功法。传统武术 “要得精,五行明”。拳术中的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是以元素论为基础,是以朴素的唯 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来认识世界的一种学说。它在战国时代颇为流行,并被引到中医学中。 是反映“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模型。
拳中的内五行,基本上是以中医学中的五行为理论依据,并运用于拳中。“五行:金、 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脾属土、脾动、大力攻; 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动、快如风。外应人之五官: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 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心手通属火,鼻尖通属金,火到金回,亦自然之理,而以此类推 五行在拳中的有机联系和功用。”
趸中节的锻炼可调节人体内、外所需,产生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沟通。在训练 中调和阴阳、气血,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 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易也”。也就是当人体对内五行有需要时,内五行就有能力应付需 要,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自灵之。人的身体健康强壮,不等于有武功,武功是能真 正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的,使身体增强抗打击的能力,提高应付突然情况的能力。
训练方法如下:找一个50厘米高的発子,要求凳子非常牢固,因为趸中节的训练中产生
很大的下坐力,一般的凳子承受不了这种力量。身体自然站立在凳子的前方,全身放松,试 坐凳子后起立。
开始趸中节的训练,左手上举掌心对准鼻子,右手掌背击打左手掌心,然后右掌下钩,紧 靠左掌下沿翻转而上,使左手掌心压在右手掌背。如图(50 )、图(51)。
承上式,身体垂直下坐,双手同时下压,左肘内收对准心窝,右手下按肚脐(丹田)身体 起立重复训练十次左右。如图(52)、图(53^
收功,身体自然站立在凳子的前方,左手掌心压在右手掌背,右手掌心按在肚脐(丹田)上,顺 时针揉按丹田30次,逆时针揉按丹田30次。趸中节训练气的和全,心战而内动。天地阴阳凭一 气,气能皆通,万事皆通,气腹,万物皆腹。哪有痕迹哪有阻隔,以和为始,以和为终。
武术文化:明白十六种拳法之一寸之法,寸即步也,步要疾快成其寸也。了解古哲理和 医理“天人合一”的客观理论依据。天人、形气感应与变化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系。古人把 万物都看成是一气所在化生,一气分为阴阳,推之为五行,气也是无形的“信息”,必须困形 而擦气,例如春天来到了,这个春的信息是由草木正在发芽的形表现出来的可见标志,“春 到人间草木知”,木行有了。夏天炎热似火,火行有了。长夏湿气抽象为土,土行有了。秋 气到来,万物老成走向衰老而伤,物盛则杀,金刀杀伐,有了金。冬气到来,木叶尽脱,显见于 水,水行有了。木、火、土、金、水五气顺布,形成四季变化。“太极运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 而变,阴静而合”这对阴阳互根之理合武术动静之理。“五行——阴阳——太极,太极本无 极……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注:“二”指 阴阳,“五”指五行。)
第四节:鹞子锁林的单练与对练
高中时期可训练对练动作。首先训练鹞子锁林的单练,由此获得传统武术技击身法的训练 方法,传统武术实战中的闪展腾挪、封闭闪法的技能,在鹞子锁林的单练与对练中充分展现。
单练训练如下:身体自然站立双脚距离与肩同宽,全身放松。起左手,掌心面对身体由左胸 到右胸再向前穿,同时举右手与眼部同高向后拉,双手掌心朝外,身体向后转动。如图(54)。
对练训练如下:高中时期武术训练可以对练为主、可练习鹳子锁林的对练,练出鹞鹰在树林 中穿梭,练出象形于鹞鹰捕鼠的神貌与本能^对练双方以眼、手、身、法、步的接触,模仿武术实践, ±音养英勇善战的精神,使眼、手、身、法、步的闪展灵活,四肢封闭、闪法的运用正确。
(1)对练预备式:如图(56 )、图(57)。参加对练的甲、乙双方,面对面的站立,相对距离 以一大弓步为标准。
⑵大步锁林:由预备式开始,甲、乙双方同时跨出弓箭步,相互的肩膀接触为标准。要突出 龙腰的拧转变化、弓步侧身似用熊膀进行攻击,甲、乙双方的前面肩膀相互接触。如图(58)。
抽身回预备式,换另一腿跨出弓箭步、单手似鹰的翅膀在树林闪展飞翔(前手在双肩之 间来回运动,单从手上看也像鹞鹰飞翔)。如图(59)。
擦肩转身:跨出第三个弓箭步后,双足跟部不动,足尖带动身体进行180度的回转,产生 甲、乙双方调换方位。如图(60)。
由此继续对练大步锁林。如图(61)。
图(58) 图(59)
鲤鱼翻身:承上第三个弓箭步抽回时,即上步肩胯靠打、相互撞击。连续回身撞击 三次。如图(62)。
收式:三次鲤鱼翻身的撞击过后,回身虎扑,发声(雷声):“咦”既为收式。如图 (63) 0
武术文化:明白十六种拳法之七齐之法,齐是疾也,内外如一成其齐也。学习中医经络 理论,中医按摩,中医骨伤科知识,中西医急滅方法及野外救护、护理知识。认识膝为大腿与 小腿的枢纽、能摧腿部力量达于足部,能帮助足部稳定全身重心,练习时膝向前屈不可过足 尖,否则重心前倾,膝的后面为腿凹,蹬步要直,以舒发力,并承受反作用力,有时两膝下蹲气 势必须收缩,收如伏猫。可避免彳面斜而倒,也易进攻。
第五节:水中可练武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液体,化学成分是H20。人们生活离不开水,工业、农业离 不了水。水平,是表示静水的平面,或指达到的程度,例如文化水平、武术水平。水到0T以 下凝结成冰,水加热到100T产生蒸汽(正常气压下)。
水能载物,水以自己的运动推动物质运行;能寻找自己的方向并百川归海的是水;遇到 障碍物,百折不回的还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度量只有水。能 生化成为云、雾、雨、雪仍不变质的,仍依恋大地万物生长的,人类从祖先至今赖以生存的重 要资源之一就是水。
武术训练要接触“水”,“水到渠成”可让人深思。民间龙舟赛也就是有象征性的武术表 演赛,帆船、踏板等许多水上体育项目都可称为水上功夫。
水中武术训练,水性好的习武者可尝试水中练武,可利用水的沉浮原理进行水中人体技 能,可进行水中仿生训练,两臂像蝴蝶一样拍打的快速蝶泳,像青娃的蛙泳又可模仿海豚游 水,将蛙泳的脚改成上下打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中武术是训练体能、技能的运动,当今世界体育已经有水上表演,水 浒的故事中梁山的阮氏兄弟水中武术本领让人称赞,人类祖先也源于水中进化,每个人的生 命也都起源于母体氧水之中,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人身体中的物质也大部分是水,所以 有能力有条件者可习练水中武术,产生的益处比陆地练武要多得多。本书说明并不是练武 一定要有水中训练。
水中武术训练是有条件的:(1)水的质量及卫生条件不能伤害人体;(2)练习者要有水 性好的条件,还要根据健康状况择优进行;(3)要明白所择的江河、湖泊、海的水下情况(深 浅、淤泥、树枝、杂物、杂草及血吸虫等),明白人类不是海浊等水中动物,所以对下水后的安 全要充分考虑,以得到完全的安全保障后方可下水锻炼。
在水中无论是浮游、潜游的活动都称为游泳。其姿势蝶泳是武术追劲,侧泳是武术的闪 法,蛙泳是拳术的行走,踩水是太极的起承开合,体会水中沉浮的矛盾力。仰泳是休息片刻, 继而练漂。练憋气,双手抱住双脚,体会回到母体之中;双肘平靠心窝,两腿伸直并拢,埋头 于水中憋气,而后前臂向下压,掌、头出水面。体会水中武术训练中心需做到呼吸不受阻碍 限制,而且一定要留有上岸的体力,这样的水中武术训练后,人能获更大的愉快及心旷神怡 的体验,而且受益于训练带来的全身运动器官的改善,增大肺活量,改善心肌功能,提高体温 中枢功能,增大关节的灵活性,在浮力中减少关节疾病,增强韧带活力,使肌肉更丰满,皮肤 更清洁。
人在水中心里是常警觉的。水中有沉有浮,有泼有浪,思想自然会相对集中。可在练习 中体会翻浪劲的劲力,“翻浪劲”是一种整合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整体劲。翻浪劲不是蛮练的 劲,不在水中翻浪劲就是裹、践、躜的特征,裹,指身体的吞、吐、浮、沉,也含四肢的裹抱。可 指武术动作达到目的方法过程。“践”,是在“裹”的作用驱动下增加瞬间的连续力。“躜”, 就是身体强有力的完成进攻,达到进攻目的。如同一浪由后向前翻过一浪,动作不停顿的达 到进攻目的。动作和目的象形于海浪扑打礁石,所以称为翻浪劲。翻浪劲是一个三回九转 是一体,左右转动不停势的贯通熟悉的力量运作方式,是技击中科学的运用身法。
水中可练习武术的“动静之法,体会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在沉浮之中感而遂通,通过在 水中感应静与动作用懂得灵劲。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发而未发 为之动静,成其动静也,心一动而气近之,气一动而力伏之,此必然之理也。”这里面对动静 之法做了很清楚的阐述。水中训练动静增长内动,然后随即外发,动静之法可取得最理想效 应,太极拳称这种效应为物应自然。全身要做到松中有紧、静中有动、虚中有实。水中是调 身的良好条件。
高中时期的武术歌:[练好内功,实现跨越。][年轻勤锻炼,老来身体健。][强身之道, 锻炼为妙。]
大学时期的武术训练
大学时期的武术训练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运动,理论上学习了哲学、心理学,能把许多科 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武术上来,可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结合信息与技术方面的经验提高武术训 练质量,高层次的训练文武双全的自己。用“心意”使武术的养生效果、实战战术更明确,让 武术的科学也不断进步和发展。
武术训练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各种训练方法。人有思想,内有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 (人的肢体关节均如同机械部件,有机械运动功能,其中包括关节的最大拧转角度,弯曲角 度,也应有最佳保养状态)都值得科学训练。练武、形体运动时内脏也没有闲着,有整体修 养的要求。内五行:相生,相克,合理练就人的精、气、神(内脏按摩)。外五行:相生,相克, 肢体循经(经络)按摩,气血活跃达到五官聪明、四肢活。武术有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更 有技击的乐趣。
第一节:重中之重、踩鸡步
重心是物体重量的集中作用点,不论物体的位置如何改变,物体的各部都围绕着这一点 保持平衡。事物的主要部分也可称为重心。人的重心是由足来最后承担,而人的足底结构 形成了拱桥力学原理的弓形,这样不仅完全可以承担人体重量,而且足弓的三个着力点科学 地缓冲了人体运动中的震荡和冲击。人生活在有地心吸引力(重力)的地球上,人在没有外 力的情况下,得以行走、奔跑自如,重心与平衡相对稳定,一旦进人到与外力对抗产生重心移 动改变了相对稳定的平衡条件,容易产生失重或重心重叠,失去进攻能力或因失去重心而倒 地,这是很现实的。人弯腰的动作,都要做重力和重心调整,才能保持平衡。例如:人自然站 立,双脚跟部靠墙,做不成向前弯腰的动作,原因是重心没有向后调整的空间位置,出现重心 向前重叠,失去重心而被动地向前倒地。如果在实战中重心得不到及时调整,必定失去重 心,完全失去重心的人就意味着在技击中的失败。因此,重心是习武者训练或与人相战的重 中之重。
踩鸡步这一把拳的练法,要求训练出“足踩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武术实战 能力,训练鸡腿的平衡能力,鸡单脚独立可以睡觉,可见鸡步的重心十分稳定。踩鸡步的训 练,要求双脚行走时脚步在一条直线上,这样训练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可以锻炼出稳定的重 心。踩鸡步是训练保护自己的重心,抢占对方重心,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失去战斗能力。也体 现了手打三分,足打七分的传统技击理论。踩鸡步的训练中,练就一踩、一蹬的技击开门方 法,在踩蹬鸡步的同时龙腰带动熊膀,产生肩打的威力。无论是挤、捶、崩等劲力都可发挥在 抢占对方重心的位置上,特别是进攻者的蹬劲,是对方受伤程度的信息。
中国传统武术的真功夫是脚手齐到的打击,单靠手的打击,哪比得上让对方无立足之地 的踩鸡步科学。有上乘武功的拳师,随时把握并调整保护自己的重心,随时抢占对手重心,
浏览6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