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太极门松功

谈到太极门松功,众说纷纭。一句话,神秘,玄妙,深奥难求。

所有太极拳深研者无不谈论松功,也都想得到松功。练拳三年两载,十年八年,甚至资深的练家毕生追求松功,可惜松功也没有上身。这就让太极松功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有人认为前辈先贤太极大师的松功如何如何,是传说,是演义,似乎太极门根本就没有松功。有人半承认有松功,说松功是劲和巧的运用,这跟不承认松功也差不多,只是变个说法而已。

一、太极松功

太极拳有松功吗?回答是肯定的。既然太极门有松功,怎么在各公园、体育场馆看不到像太极拳理论中或传说中的松柔功夫呢?在全国省市级的太极推手比赛中,君只见裁判的哨音一响,竞赛双方有多大力气全拿出来,直至一方将另一方推出得胜告终,完全看不见太极松柔功夫在推手中的运用,也看不到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以意行功、不用劲力、安舒中正等特性在太极推手中的展现。

有一位宁波太极拳初学者,看了太极拳推手比赛后给笔者来信,信中说,如果太极拳是这样的,今后不再学练太极拳。如果太极拳仍在用力推手,令人汗颜。现在有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深研者,其中有数量很多的年轻人,别以为人家是小学生,其实,人家对要学练的东西进行一番了解,认识、理解之后才去追求研究太极拳。上面提到的宁波的太极拳爱好者,认为太极拳不应该用力,如果用力就不练太极拳了,显示力量可以去练举重、打沙袋更刺激。人家要研习有极高文化品味的太极拳,太极拳要有自身的特点,用力当然不是人家追求的太极拳。

我们要以太极拳的特性去修炼,不练松功,也就没有内功。前不久有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壮汉来访,他来自某省会。自我介绍,他摔跤十五年,又练传统太极拳十五载,前后三十年,在当地摔跤、推手是第一把好手。我们在探讨拳艺的过程中要试试身手,笔者居室窄小,谁把谁打翻碰到桌子、书柜等硬家具上,易受伤害,不合适。改为互相听劲。请他做起式,起式动作是双脚平行站好,松右脚向右移动,变双重为右脚重心。就这么一个动作,他练了十五年,不止有千万次,当他向右移动身体,笔者轻推他的左胯,他站立不住向右倒去,重复几次他都站不住。笔者做同一动作,请他轻力推我,一推笔者同样站不住,向右倒去。笔者告诉他,这是用和他一样的拳法操作。笔者双脚平行站好以后,请他用力推。开始他可能客气,轻轻一推,没有问动。笔者请他用力推,推来推去问不动,自己反而脚下打晃,他不推了,请教此理。告诉他“这是太极松功。

传说中太极拳大师们的松功确实存在,并非演义和传说。

有一次笔者在杨禹廷老拳师家中,他将左手手背朝上放在八仙桌上,令笔者按。笔者轻按,感觉头脑空白一片,直上蹦起一米多高。杨老拳师有一习惯,站立时手扶手杖,行路时将手杖横于身后,双手垂下握住手杖前行。我跟随他身后,到家门时,我在他身后想跟老爷子开个玩笑,突然从左侧夺取他的手杖。这一夺不要紧,我恍恍惚惚,被发打出去四米多远撞到他家的东墙,然后坐在地上。老拳师看看我,自个儿回家去了。这是松功文化神妙的一面,当知之或全知松功以后,知道松功是文化,是科学,是太极阳阴学说在技击中的反映。请注意荷叶,荷叶的表面是不渗水的,对水来讲无路可寻,滴水落到荷叶上,是实实在在的一滴水,荷叶不渗水,水珠在荷叶上浮着。

有松功绝技的拳师,身体各个部位似荷叶,任何力按到具有松功的拳师身上,就像水滴落在荷叶上,浮在上面渗不下去,相反用力者的腰发板,脚飘浮,有一种无形的力在威慑着他。拳论有一句“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这便是内功。

浏览1,0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