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乳酸
反映骨骼肌代谢能力与合理安排有效负荷量以及进行机能 诊断的最实用指标,即血乳酸。在运动员的ATP-CP.糖酵解以 及糖原有氧供能能力方面,跆拳道项目有着很高的要求。与此同 时,跆拳道项目对运动员提高机体耐乳酸能力的训练也有着较高 的要求。血乳酸是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保证体能和维持技战 术动作不变形的有力保障。
在对有氧能力进行评定时,可以通过多级负荷试验与两点法 绘制血乳酸(强度曲线),然后比较前后的训练。如果强度曲线向 右移动,则表明在相同血乳酸值时能够达到更高强度,则表明跆 拳道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所改善;如果强度曲线向左移动,则表 明跆拳道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所减退。
在对无氧能力进行评定时,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促使 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尽量达到最大值°跆拳道运动员的血乳酸值 越高,则表明运动员的机体无氧糖酵解和机体耐乳酸能力越强。 一般认为,耐乳酸能力的训练要维持血乳酸水平在12毫摩尔/升 以上。
在一次训练课之后,跆拳道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在 8.0毫摩尔/升为宜,在比赛结束后血乳酸水平可能高达10.0毫 摩尔/升以上,据此可以对赛前训练有无达到比赛强度加以监控。 从训练课次日早晨开始,血乳酸水平在4〜7毫摩尔/升的跆拳道 运动员,说明其机体恢复状况良好;血乳酸水平达到6~8毫摩 尔/升的优秀运动员,则表明其机体恢复状况良好。
(三) 血尿素
跆拳道运动员的机体蛋白质代谢,受大强度训练或者比赛的
影响较大。以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前后或者比赛前后的血尿素 变化为依据,可以客观评价出训练比赛的负荷强度。负荷越大或 者跆拳道运动员的机体适应能力越差,跆拳道运动员的血尿素水 平上升越明显,同时其恢复速度越慢。在训练结束后,血尿素增 幅小且恢复速度快的运动员,可以承受大负荷的训练;血尿素增 幅大且恢复速度慢的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的难度较大。
(四)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进行机能监控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可以有效反映 跆拳道运动员的血液供氧能力。当跆拳道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处 于良好状态时,则其血红蛋白的变化主要和运动量变化有关,和 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一般情况下,在训练周期的开始阶段,血红蛋白水平会呈现 出下降趋势,伴随着机体对训练的逐步适应,运动员的血红蛋白 水平也会随之回升。如果跆拳道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处于良好状 态下,其血红蛋白水平不断下降或者很长时间没有回升,则表明 运动员的机体对训练不适应,训练的运动量过大。
(五)血清肌酸激酶(CK)
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变化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肌肉 训练刺激的程度加以评价;第二,可以了解运动员骨骼肌的微细 损伤;第三,可以了解肌肉对训练的适应情况和恢复情况。
跆拳道项目属于格斗性质的项目。运动员在参与跆拳道训 练时,对其肌肉刺激较为显著,当训练强度提高时,跆拳道运动员 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也会明显提高。运动员在素质训练、实战训 练之后,血清肌酸激酶会比安静值提高3〜4倍;在赛前调整期, 跆拳道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则会与安静值接近。通过 长期监控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变化,能够对跆拳道运动员的肌肉 疲劳发展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调整为适宜的训练强度,有效避免 跆拳道运动员出现肌肉受伤的情况。
(六)血清睾酮(T)与皮质醇(C)
在监控某个训练周期的训练状况时,一般会同时测试血清睾 酮(T)与皮质醇(C),并且计算出T/C值,进而对运动员的疲劳及 恢复状况、过度训练与阶段训练效果加以监测。倘若跆拳道运动 员的血清T/C不变或提高,则说明其机体分解代谢没有超过合 成代谢,运动员的机能处于正常状态;当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机 能处在良好状况时,其血清睾酮水平会出现增加,同时其体能也 会随之增强;当跆拳道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过度训练状态或者 机能状态不佳时,其血清睾酮水平会有所降低。
跆拳道训练过程运动负荷的监控
当运动员有机体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后,会产生并出现一定 的变化。当有机体受到的负荷刺激适宜时,能够产生适应性变 化;如果没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即便训练目的明确、训练手段正 确,也很难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有时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竞技 能力出现下降。由此可知,监控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运 动负荷是十分必要的。
运动负荷属于一个因素多、层次多的结构,为更好地监控跆 拳道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以运动负荷的性质为依据,可以将其划 分成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的监控情况,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跆拳道训练过程的组织效果与实施效果。
(―)训练负荷监控
跆拳道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完成的练习量度就是训练负 荷。为了使实际操作更加方便,可以采用一些负荷特征的具体参 数来监控训练负荷。具体参数包括训练总量、训练天数以及训练 总课次,通常训练天数以训练总时数(以小时计)表示。
据此,能够细分出一些更加具体的负荷参数,具体如下。
技术训练的时数、战术训练的时数、体能训练的时数。
无氧练习、有氧练习、力量练习的时数等。
技术、战术、体能训练占总训练量的比例。
无氧练习、有氧练习和力量练习占体能训练总量的比 例等。
不同训练作用方向的训练课次数。
大、中、小负荷量度的训练课次数等。
比赛负荷的监控
在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技战术运用能力的提高、训练强 度的提高以及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上,比赛活动均扮演着极为重 要的角色。需要说明的是,倘若比赛安排不合理,则常常会让运 动员产生过度疲劳,出现运动伤病或者导致最佳竞技状态过早形 成或者过晚形成。
在监控比赛负荷时,一般是调整、监督和控制跆拳道多年训 练过程的比赛性活动,其监控指标具体如下。
各年度比赛的总次数。
年度训练大周期中主要和次要比赛的次数。
各阶段训练中小型比赛和教学比赛的次数。
训练负荷指标与比赛负荷指标,能够清晰反映出小、中、大周 期乃至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征,在系统性训练过程中对其进行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进而找到与跆拳道运动员个体特征相吻合 的比赛负荷安排,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跆拳道训练向着科学化方向 发展。
调控运动负荷动态的具体方式
跆拳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变化,受运动负荷动态变化的 直接影响。在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的刺激下,运动员的机体也会 随之产生适应性变化,然而适应性变化程度和负荷大小的关系是 正比关系。在跆拳道多年训练过程和全年训练过程中,其负荷动 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在跆拳道训练中逐步提高负荷直到跆拳道 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但是,跆拳道运动员有机体适应与恢复机制会对运动负荷的 渐进与持续产生制约作用,在任何训练阶段均直线提高是不可能 发生的。因此,在跆拳道训练过程负荷提高的基本趋势中,并不 排除各个训练时期会有各种动态变化。要想对负荷动态实现科 学化监控,必须在一定周期的训练过程中,对负荷量与强度的协 调变化进行科学化安排。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变化形式。
同升同降
“同升”是指负荷量与强度同时增加,其大多用在大负荷训练 中;“同降”是指负荷量与强度同时下降,总负荷下降成小负荷,其 大多用在调整性训练与过渡性、休整性训练。
一升一降
一升一降具体是指“上强度减量”或“上量降强度气“上强度 减量”大多用在比赛期训练与技术训练,“上量降强度”大多用在 过渡期训练与耐力性训练,前者与后者的总体负荷都是中等。
3 .—升(降)一稳定
“加量、稳定强度”大多用在准备期的第一个阶段,即用于巩 固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以及战术训练中,其总体负荷是中、大负 荷;“减量、稳定强度”大多用在赛前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其总体负荷是中、小负荷;“加强度、稳定量”,大多用在准备期第 二阶段和比赛期的训练以及技、战术训练,其总体负荷是中、大负 荷;“减强度、稳定量”大多用在比赛间的过渡阶段和休整期的训 练以及改进技术、战术水平的训练,其总体负荷是中、小负荷。
浏览545次